周邊農村農業發展模式探究
時間:2022-04-21 09:20:07
導語:周邊農村農業發展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互聯網+農業”已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2015年以來,國家將“互聯網+”作為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改造傳統農業。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11項重點行動之一。目前濟南市農業發展仍然面臨一些障礙性因素,主要表現為對于“互聯網+農業”政策的了解程度低、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問題、物流體系問題、思想意識問題、品牌化問題。為有效應對這些問題,本文通過調研整理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從銷售、物流、思想意識、品牌運營等方面進行總結,并結合“互聯網+”思維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濟南市農業;農產品銷售渠道;農產品品牌化
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的總體目標,部署了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提升網絡化服務水平、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4項具體任務。濟南市目前還存有27萬農村貧困人口,且大多靠種植農作物為生。如何利用新興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體系,本文對傳統農戶在銷售、運輸、思想觀念、品牌運營等方面提出了專業性的相關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濟南市周邊農村作為調研范圍,以種植農產品的農戶及農村合作社作為調研對象。作者經過實地調研,發現農戶在銷售、物流、觀念、品牌化等方面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對傳統農戶以及各農村合作社給予了一些建議與設想。
1.1.1濟南市周邊地區農業概況
濟南位于山東省的中西部,是京滬鐵路與膠濟鐵路的交匯點,南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清單的泰山毗鄰,北與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相依。濟南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由于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且在種植規模、質量提升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馬鈴薯、花生、油菜、山芋8種主要農作物。并且依靠濟南的地勢氣候特點,農作物的每年產量可觀。濟南具有良好的農業資源,悠久的蔬菜種植傳統,享有“中國精品菜籃”的美譽。
1.1.2濟南市政府關于“互聯網+”的戰略部署
2016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濟南市“互聯網+”行動計劃(2016—2018年)》(以下簡稱《計劃》)。《計劃》圍繞全市“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中心任務,充分發揮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導作用,積極實施開放、融合、聚焦戰略,著力加快產業更新和動力轉換,著力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提升社會管理水平,著力激發自身優勢,打造濟南泉城特色,努力形成全省引領、全國先進的“互聯網+”發展格局。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和圖書館檢索,總結出相關知識,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2.2問卷調查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濟南周邊農村的農戶及農村合作社進行了調研,共發放問卷200份,主要通過現場問答、電子郵件、郵寄等方式完成問卷內容的填寫。在收回的178份調查問卷中,有150份為有效問卷。
1.2.3數據統計法
在問卷回收后,進行資料歸類整理并深入地分析研究,結果作為本文的論證依據。
1.2.4訪談法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當面問詢等方式向濟南市周邊地區農戶及農村合作社員工詢問有關銷售、物流、品牌化及觀念等問題,并進行溝通,為撰寫本文提供了理論依據。
2濟南市周邊地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農產品銷售渠道發展不健全
通過調查問卷顯示的結果發現,有14%的農戶選擇自產自銷的模式來銷售農產品,有33%的農戶將農產品售賣給了收菜小販,有40%的農戶及農戶組成的農村合作社選擇將農產品售賣給大型批發商或當地龍頭企業,只有9%的農戶組成的農村合作社將農產品售賣給零售終端超市,占比最少的互聯網電商模式只占總比例的4%。通過上述的情況整理得出,濟南市周邊農村農產品銷售渠道較為集中,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收菜小販、大型批發商、龍頭企業占據73%,而這種模式的中間商成為了最大收益獲得者,農民并沒有獲得最大的收益,無法改善農戶的經濟狀況。除此之外,自產自銷的銷售模式占據總比例的14%,這種模式具有農產品附加值低,不易保存,流通成本高等特點,一旦農戶種植的農產品在市場中價格下降,將會面臨令農戶“白忙活”或“血本無歸的情況,嚴重傷害到農戶的利益。以超市為銷售媒介的農超對接模式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面對相對分散的農戶,超市面臨著運輸成本過高的問題。
2.2濟南市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不完善
通過調研及問卷調查顯示,有38%的農戶認為物流成本過高是農產品銷售價格低的主要因素,認為銷售渠道單一為主要因素的有28%,中間商過多的占21%,種植水平低的占總比的13%。經過調查,農戶反映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體制不健全,中間環節過多,農產品物流設施落后以上三方面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
2.3思想保守,缺乏市場意識
濟南市農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思想理念都較為中庸保守,大多數人還保持著靠天吃飯的想法。農戶只關心自家土地的農產品經營,跟風現象嚴重,對市場變化不敏感。而在信息獲取方面,大多數農戶主要依賴于以往的生產經驗、周邊市場價格以及農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去研究農產品的來年市場走勢及發展趨勢。這導致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到頭來因集中上市,而市場消化能力有限,最終大量積壓,銷售不暢,農民收入減少,利益受損。
2.4合作社、農戶的品牌意識薄弱
由于受到目前分散的、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方式的影響,濟南市周邊地區農戶的小農經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不少人都習慣了粗放式經營。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大多數農戶都認為農產品品牌化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但是87%的農戶并沒有興趣將自家農產品品牌化。
3發展濟南市現代農業的對策與建議
3.1利用多渠道
對農產品進行銷售,著重發展互聯網電商模式(1)積極、深入地開展“農超對接”活動。通過把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來滿足現階段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超市通過擁有的資金、技術等條件為農戶進行科學的生產規劃以及技術支持。(2)隨著現代人消費習慣的改變,通過互聯網電商模式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而濟南市政府支持的各農業示范園、農業服務平臺也紛紛試水互聯網電商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濟南市政府大力推廣農業物聯網監控體系,實施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準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等措施也將有利于互聯網電商模式的發展。
3.2完善物流體系建設
(1)加強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應不斷完善物流的運作,建立規范的流程體系。在物流發展中,從倉儲配貨到裝貨、運輸,每一個環節以及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情況都會影響到整個物流運輸的效率。要建立高效的物流流程就必須使物流運輸的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在一起,減少中間的冗余環節,降低不必要的消耗。從而起到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應。(2)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依托如濟南市農科院等院所建設的物流信息化平臺推廣農業互聯網監控體系,獲取更多的物流信息。同時加大建設農產品物流可追溯體系,降低供應鏈成本。從而實現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控制,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3)提升農產品物流技術,加強設施設備建設。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等相關技術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可以節省大量資金、設備、土地、人力等。有效提高冷鏈車輛的裝載率,提升冷鏈商業物流環境進而改善整體社會生活品質。(4)由于農產品自身種植的特點,其季節性的表現非常突出。濟南周邊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例如蘋果、梨、杏、大蔥、鮑芹等,都是大面積種植,集中上市,而市場消化能力有限,本地儲存條件差,儲備能力不足,于是產生大量的積壓,這幾乎成為每年必然出現的現象。因此,擴大地方果庫的儲備能力,形成農產品的全年銷售,這是濟南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3.3培養市場意識,拓寬信息獲取渠道
(1)利用廣播電視、印發資料、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向農戶宣傳市場經濟知識,增強農產品經濟觀念,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戶積極生產,使農戶真正獲得實在利益,讓其親身感受到收益的提高,增強信心,逐步樹立市場意識。(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普及率,加強信息引導,使用加強農民和市場的信息對稱,鼓勵高校建立農民互助的幫扶服務隊,更有效地幫助農民了解信息。增強農民獲得市場價格信息的渠道。
3.4利用濟南市歷史文化資源,深化挖掘農產品品牌形象
(1)深挖成熟品牌的文化內涵,樹立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品牌形象,將農產品故事化、形象化,同時以成熟品牌帶動地區特色農產品,強化品牌理念,增強品牌意識。重視農產品經營中的品牌維護,加強推廣濟南周邊地區特色農產品,例如章丘大蔥、鮑芹、高官寨甜瓜等知名品牌的同時,以大帶小,以點帶面,將區域農產品打造成完整的品牌體系。(2)強化文化意識,增強對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同時提升農戶經營意識,培養農產品經營主體的整體觀念。做到用文化理念包裝產品與品牌,增強對消費者的文化吸引,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將原來滿足物質需求轉變為滿足精神需求。(3)濟南市政府要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對濟南市周邊農產品品牌建設予以支持,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及農戶開展品牌及文化方面的相關培訓,利用多種機會,例如農博會、招商會、推介會、宣講會等加大濟南周邊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提升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利用發揮政府的統籌作用,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對區域文化的挖掘與整理,做好文化引領,為農產品走出濟南,走向全國奠定必要的基礎。
作者:陳鵬 單位: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曹宇賓.“互聯網+”模式在農業經濟發展運行中的探索[J].農業網絡信息,2017(1).
[2]閆坤.濟南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3(20).
[3]周景麗.濟南地區生鮮農產品農超對接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3).
[4]濟南市政府文件: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市“互聯網+”行動計劃(2016—2018年)的通知(濟政發[2016]3號)[S].
- 上一篇:城市近郊農村農業發展的思考
- 下一篇:山區立體農業發展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