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22 03:19:03

導語: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發展研究

[摘要]黨的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四川省樂山市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亦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關鍵之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樂山市井研縣天云鄉為例,探究樂山市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與優勢,總結出井研縣天云鄉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啟示,為其他地區發展生態農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農業;鄉村振興;天云鄉

1樂山市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面對新形勢下四川省樂山市農業發展的新挑戰,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樂山市農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樂山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與客觀要求。從農業提質增效上看,生態農業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性。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有效供給,適應市場需求,推進樂山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去傳統山地農業依靠山地一塊薄地,用粗放型的經營方式,施放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還得乞求上天風調雨順,最后得到綿薄的收獲。這種以種植業為主的山地農業,在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時代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然而又得吞下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的惡果。生態農業具有綠色性,有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工業化思路指導下生產的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開始心生疑慮,轉而追求更為原生態、無農藥、無化肥、無基因重組的有機農副產品。這種生態農副產品的最大共性是綠色。山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孕育了豐富的有機動植物農副產品和以食用藥用菌為代表的微生物產品。另外,生態農業的稀缺性,有助于促進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正是因為人們對山地生態農業產品需求日益旺盛,而綠色生態農副產品供給不足,造成了山地生態農副產品的稀缺性。這種綠色供給的稀缺性催生了市場價格的高漲,從側面反映了大力發展山地生態農業的緊迫性。同時,隨著人們對潔凈空氣、涼爽氣候、田園風情的渴望,又催生了山地特色鄉村旅游、休閑納涼避暑產業的蓬勃興起,為山地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成功使山地生態農業“接二連三”,朝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邁進。

2樂山市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

2.1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優良的資源稟賦從資源稟賦上看,樂山市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樂山市處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過渡帶,最高處海拔4288m(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鞍山主峰),最低海拔307m,從地形上看具有海拔垂直高差懸殊大(相對高差3981m)的顯著優勢。從地貌上看,樂山市擁有山地、丘陵、平壩三大類型地貌。全市幅員面積12826km2,居全省第10位,占四川省幅員面積的2.64%。其中山地面積8530km2,約占全市幅員面積的66.50%,主要分布在馬邊、峨邊、金口河、沐川和峨眉山,是四川盆地和涼山高原的過渡地帶。丘陵面積2694km2,占全市幅員面積的21.00%,主要分布在井研、五通、犍為和市中區的部分地帶。平壩面積1603km2,占全市幅員面積的12.50%,主要分布在市中區、夾江縣、峨眉山市。全市地貌通常稱“七山二丘一平壩”。與全省其他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如成都市、綿陽市)相比,樂山市的平壩面積占比相對較少,山區丘區面積占比相對較大,因此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優良的資源稟賦。2.2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生態環境上看,樂山市豐富的生態資源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天然的優勢。一是種類繁多的土壤環境。樂山市成土母質多樣,地質結構復雜,土壤類型繁多,土壤有11個土類、19個亞類、52個土屬、96個土種,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黃壤土、黃棕色土、暗棕色土、灰化土和草甸土。水稻土和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平壩區和丘陵區,黃壤土、黃棕色土和暗棕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區,灰化土和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m以上的地區。二是豐富的、差異性的水資源。全市流域面積在100km以上的河流有6條,屬于岷江、沱江和金沙江三大水系,市內有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大主干河流。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達120億m3,居全省第6位,350多萬人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達到3500m3;約22萬hm2耕地,耕地的平均水資源占有量超過5000m3/667m2。人均和667m2平均水資源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是樂山人引以為豪的“樂山樂水”,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井研縣天云鄉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天云鄉位于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西北端,海拔較高、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水資源匱乏,當地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但當地植被豐富,土壤呈酸性,環境承載力強,保存了完好的生態系統和優越的生態環境,全鄉森林覆蓋率為53%,發展生態農業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發展的道路。3.1打造“生態名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井研縣天云鄉從規劃和引導入手,明確產業調整方向,立足于農業生產和產品品質,推高商品附加值,著力打造天云自有品牌商標,增加產品獨有性和辨識度,成功對接消費者需求側,生態農業產業前景廣闊。井研縣天云鄉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業,注冊“天云”“天云山”品牌。結合井研縣天云鄉的生態優勢,不斷增強品牌輻射能力,將轄區內的產品冠以本土商標,其中“天云”主要用于養殖業,包括天云小香豬、天云土雞蛋、天云跑山雞;“天云山”主要用于養殖業,包括天云山蜂蜜、天云山核桃、天云山黑花生,提升產品附加值,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推廣,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3.2形成特色產業由于傳統農業產品附加值低,低端供給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現實需求,因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業產品品質勢在必行。井研縣天云鄉先后引入和培養了3個特色農業產品。一是瓦子坳村巴馬香豬養殖,經過2年的發展,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現有小香豬生態放養區10hm2,新建現代化養殖區1000m2,存欄種豬100頭。二是兩河林下生態跑山雞養殖。由于業主引入的品種非本地的三黃雞、烏骨雞等常見品種,而是從廣西南丹引入的瑤雞,實現了品種差異化競爭,產品主銷成都市,價格比一般肉雞高10~20元/kg。三是第三代水果種植,包括臺灣長桑果、鈣果、水晶梨、費約果和東魁楊梅等,栽種的水果均為“高大上”品種,產品均為目前高端水果市場緊俏果類。3.3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井研縣天云鄉有“生態天云”的美稱,位于龍泉山脈尾端,海拔高度居全縣之首,屬于深丘與淺丘的結合部,具有優美而獨特的自然環境,屬于典型的純農業鄉,幅員面積23.46km2,有園地487.20hm2,林地580.00hm2,是空氣清新的天然氧吧。鑒于井研縣天云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鄉政府提出“特色生態農業優先”的農業發展規劃,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引入、培育產業,現已形成廣西瑤雞、巴馬香豬為特色的養殖業和以富硒核桃、第三代水果種植為主導的經果林種植,初步形成“山上種果樹、林下跑山雞、畜禽糞還林”生態種養循環模式。由于傳統農業產品利潤低、競爭大,已然成為發展的“紅海”。為此,井研縣天云鄉對傳統養殖業控制現有規模,新引進農業產業應是生態、綠色、特色農業,在產品品質上做文章,引導鄉域農業向生態、高效農業發展。井研縣天云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種植業,明確“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和生態休閑”發展方向,并根據山形地貌和產業基礎劃分產業園區布局,生態農業發展初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4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井研縣天云鄉生態農業發展的經驗啟示

4.1生態農業是井研縣天云鄉富農強農振興鄉村的有效載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農民群眾組織化程度低,獲取信息渠道比較狹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取得增值效益。因此,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發展農村,圍繞特色挖掘資源潛力,突出規模彰顯效益,打造品牌展示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加快致富,將區域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不斷擴大市場,切實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發展生態農業這一優勢產業,全面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強農富農。4.2因地制宜是井研縣天云鄉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出發點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全面貫徹黨的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個地區的物質資源狀況不同,在發展中必須尊重當地實際情況,摸清家底,找準當地資源稟賦優勢,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在邊遠山區等地區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資源稟賦優勢,要把握這一經濟發展歷史規律,應因地制宜地找準出發點,結合當地的物候條件、地質條件、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科學規劃農業發展項目,精準發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民群眾有效致富。4.3科學的利益分成機制是井研縣天云鄉實現振興鄉村的有力保障井研縣天云鄉黨委、政府依據本鄉經濟發展實情,引導、鼓勵和支持專合社積極參與到富農興村工作中,對無勞動能力、無養殖條件、無技術和無管理經驗的農戶,創新性地開展“托管代養”模式,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報經縣扶貧部門審核同意,由農戶與專合社簽訂代養協議,將每戶產業扶貧資金交由專合社代購雞苗、托管經營銷售,貧困戶在年投資成本7%保底收益的基礎上,按照“3232利益分成”機制,即專合社營利部分按照貧困戶分紅30%、持續發展基金30%、風險金和專合社管理費各20%分配。通過多方合作、科學的利益分成機制,為農民致富、農村產業興旺、振興鄉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作者:秦國強 單位:中共樂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