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特點及意義

時間:2022-08-03 08:18:28

導語:生態農業發展特點及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發展特點及意義

摘要: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發展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業改革創新迎來了新的機遇。農業的創新發展關系到農業、農村及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現有的農業基礎上,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的創新發展之路,農業生態發展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诖?,本文基于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探討生態農業發展的特點意義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效益;農產品

農業生態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介于無機農業和有機農業之間的農業生產方式。使用無機農業的生產方式,農作物所含的有害化學物質減少,但是農作物的生產量也相應減少,農業生產率降低,影響農業的長期發展。在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中,農戶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及機械設備等進行農作物的大規模生產,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是相應增加了農作物中所含的化學物質的含量。因此,生態農業營運而生。生態農業綜合了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兩種生態發展方式,在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以生態學的知識和經濟學的知識相融合,因地制宜建立的一套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生態化發展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方式,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重要作用。

一、生態農業發展的特點

(一)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過于粗糙,不僅影響農業產量,而且對自然環境有很大的破壞。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往往農民收入不高,地力貧瘠,農作物產量不高,于是開荒造田,長此以往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發展生態農業,就是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融入生態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知識,科學、合理地進行農業生產。生態農業發展要以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的生產。例如,在坡地造梯田,減少水土流失;在水稻田進行漁業的養殖,有利于減少蟲害,增加稻田土壤的養分,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降雨、氣溫等自然地理環境特點以及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發展生態農業既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又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支持[1]。(二)綜合發展,統籌兼顧。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利于穩定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農業和農村農民的收入,更要以市場價值為導向,引導農民合理種植農作物。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根據市場供求原理、交通運輸距離、農作物生產狀況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安排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

二、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一)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改善農村及農業的生態環境。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較少使用農藥、化肥、礦物原料等,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傳統的生產方式,使用大量的有機化肥等,降低了土壤的肥力[2]。另外,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過量的農藥、化肥等會在降雨后隨著水土流失進入河流,引起生態污染和破壞。(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生態農業發展中,綜合考慮到市場、供求、環境等多種因素,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農民種植農作物較為單一,并且農作物種類固定。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易受自然災害和市場供求波動的影響,造成農民收入波動較大,災害年份農民收入銳減,影響到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考慮到市場因素和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科學、合理地進行農作物種植,減少農民遭遇災害時的損失,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3]。另外,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民較少使用化肥等有機礦物原料,減少了農作物中化學物質的含量,農產品品質較好、質量較高,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三)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健康問題。發展生態農業,農作物所含的各種化學物質較少,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提供無公害、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對人們身體健康的有害影響大大降低。

三、結語

為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及經濟效益,對我國農業和農村、農民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要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加大科研投入,推進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都玉蓮,張勝英,楊立新.大力發展沼氣建設開創生態農業新路[J].北方農業學報,2011(1):10-11.

[2]呂洪霞,丁文鋒.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的目標模式和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5(6):47-52.

[3]劉春芳,王濟民,梁辛.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主要模式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9(2):27-29.

作者:王曉航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勤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