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生態農業發展探討

時間:2022-08-03 08:20:06

導語:鄂州市生態農業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鄂州市生態農業發展探討

摘要: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基于此,從耕地、自然生態、區位交通和技術支撐4個方面分析了鄂州市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闡述了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的問題及舉措,闡述了適合鄂州市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鄂州市

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環境污染的一個主要因素。我國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會嚴重污染土壤,直接威脅食品安全。例如,過量施肥會使土壤中氮、磷養分富集,使水、蔬菜等硝酸鹽含量增加,而硝酸鹽在人體內會被還原為嚴重影響健康的亞硝酸鹽。指出:“環境就是民生”。從民生角度看,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的同時,要采用綠色環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及優美生態環境,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及“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因此發展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的生態農業勢在必行。

1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耕地資源匱乏促使發展生態農業。長期以來,由于生產方式粗放、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且分散低效,導致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農民增產增收日益困難。因地制宜集中有限的耕地資源,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造生態農產品精品名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以期獲得較高的市場價格,不但可以提高農民收入,而且能夠改善生態環境。1.2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鄂州市地處長江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湖網縱橫、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多種動植物繁殖生長。目前,在全市已建成糧油基地、蔬菜瓜果基地、林果花卉基地、水產基地和畜牧基地等165個生態農業基地[1]。1.3四通八達的交通區位優勢。鄂州市毗鄰“九省通衢”武漢,在長江沿線設有6個萬噸級港口,境內有京廣、京九兩條鐵路線及京珠、滬蓉兩條高速縱橫交錯,與北京、上海、廣州和重慶等大城市之間的距離均在1000km左右[2]。通過“水鐵公聯運”立體交通走廊,打造物流運輸平臺,可以使鄂州市的生態有機農產品在較短的時間內北上南下。此外,順豐機場落戶鄂州市,將會使鄂州市的貨物運輸能力如虎添翼。1.4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技術支撐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通過“廳市共建”“校(院)市共建”合作,先后引進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等研究所資源,建立院士工作站,在鄂州市建立科研示范基地,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及新的栽培模式研究,極大地促進了鄂州市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3]。

2破解生態農業建設難題

2.1樹立發展生態農業理念。在片面追求產量最大化的目標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產品的品質下降、農藥殘留增加,嚴重威脅食品安全。生態農業建設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產生經濟效益,農民群眾往往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采用一些“短、平、快”的農業生產技術,而對有利于保護資源、培肥地力、減少環境污染的農業技術置之不理,使綠色、環保的農業新技術難以推廣使用。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認識不足,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工作在建設生態農業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組織現代農業科技培訓班及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對農民進行現場教育,讓他們樹立生態農業理念,自覺地應用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農業生產技術。2.2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是制約農業推廣服務的重要原因之一。鄂州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執行“以錢養事”改革后,由于鄉鎮部門機構改革富余人員分流或非農專業轉崗任職以及人、財、事管理權的分離,導致不符合職業資格的農技推廣兼業人員上崗比例增大,串崗嚴重,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中凸顯。理順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是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關鍵因素。由農業主管部門統一管理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人、財、物,地方政府主要負責綜合協調、監督等行政管理職能,配合完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完善用人機制,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吸引專業素質較高的優秀人才加入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健全由服務農戶參與的考評機制,將推廣業績與薪酬待遇等掛鉤,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2.3構建土地流轉承包交易平臺。“地者,萬物之本源”,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需要集中土地連片管理,因此土地流轉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一個重要環節。農民的土地情節使少數農戶既不耕種也不流轉土地,附著在土地上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等都影響生態農業基地擴大規模。建立市、區、鄉鎮、村四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探索和推廣新的土地流轉模式,提高土地流轉效率[3]。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生態農業建設項目,保持農民與土地的資產關系,是解決剝離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系而導致農民不愿流轉土地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廣泛推廣,奠定了生態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基礎。2.4保障生態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態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沒有相對安全的環境。目前,市場上生態有機農產品魚目混珠,即使生產出的生態有機農產品擺上貨架,消費者因為難辨真偽,同時也未對生態有機食品行業建立起信任,從而對有機農產品望而卻步。部分認證機構不按照國家相關管理規定對認證單位進行跟蹤檢查,未盡監督之責,已獲得有機認證的有機產品不合格的現象屢見報端,央視《焦點訪談》曾于2011年12月1日曝光山東省濟南市一些大超市在生產源頭使用化肥、農藥的有機蔬菜,因此媒體對中國有機認證機構的評價是“泥沙俱下”。完善生態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嚴格執行生態農業生產標準,打造鄂州市精品名牌。鄂州市農業委員會編制涵蓋42個主要農產品的《鄂州市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行“零化肥”“零農藥”“零污染”的種養殖生產技術,推廣豬—沼—果、豬—沼—菜等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3]。在生產源頭、種養殖管理及農產品深加工階段,全面按照《鄂州市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開展檢測,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強化技術支撐,配備專業的檢測設備,健全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網絡,建成市級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心,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確保生態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2.5整合資源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農產品加工業向園區集中,做大做強華容區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占比,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引進武漢中糧、華苑米業、梁子島水特產工貿、武昌魚食品工貿等全國、全省知名企業,對接糧油生產基地、水產養殖基地,精深開發優質糧油、肉禽蛋類及水產品,開展“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定認證,打造精品,提高品牌知名度。目前,鄂州市有166個農產品通過“三品一標”的認定認證。2.6拓寬市場銷售渠道。利用超市、直銷店等實體平臺和網絡電子商務虛擬平臺共同推進生態有機農產品的銷售,開拓高端市場,通過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鄂州市生態有機品牌以提高品牌知名度。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及消費水平選定區域設立有機專營店,在知名度較高及人流量較大的超市開設有機農產品銷售專柜,建立覆蓋京東、淘寶、美團和唯品會等知名電商的網絡銷售渠道。

3鄂州市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3.1生態漁業模式。鄂州市境內湖泊眾多,水產是農業的一大支柱產業,水產養殖是南方水網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建設生態漁區,推廣池塘、湖泊和蟹(蝦)稻共生生態養殖模式,可以改善水質、恢復湖區濕地生態功能,同時提高漁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3]。改造升級魚池,引進循環水養殖設施、稻魚共生輪作設施等,使用優質、高效、無污染、無殘毒的藥物及飼料,利用水生生態學原理,發展小龍蝦、加州鱸魚等名特優新品種的特色養殖,推廣“種草養魚(蟹)”生態養殖技術,提高商品魚(蟹)品質,做強做響“鄂州武昌魚”和“梁子湖大閘蟹”兩大品牌,實現“噸魚塘、萬元池”。3.2設施生態農業模式。通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生態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業生態園,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發展設施生態農業,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生態園,享受股權的優先保底分紅,極大地促進了設施生態農業的發展。在生態園區,調整種植業結構,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的生產操作規程及標準化進行管理,發展名、特、優農作物種植,打造特色農產品基地。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利用生物農藥結合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方式防治病蟲害,杜絕使用化學農藥;利用農作物秸稈氣化發展清潔能源,改善園區生態環境;結合養殖業,發展“畜禽糞便—有機肥—果(菜)”等模式的產業鏈。3.3臨空生態農業模式。依托順豐國際物流機場落戶鄂州市,借助國際航空物流業的巨大優勢,做大做強臨空生態農業的發展,如高檔花卉的生產配送、農產品冷鏈物流、特色鮮活農產品加工和航空食品供給等,通過拓展農產品市場空間,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條,實現特色農業產業聚集和效益提升。借助振興鄉村戰略的東風,充分發揮杏福農業生態園、石竹生態園等田園綜合體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依托武漢“8+1”城市圈及引進順豐機場客運支線的便利條件,實施“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重構城鄉空間形態,深度融合農旅發展,利用“三湖”(梁子湖、紅蓮湖、三山湖)、“三山”(沼山、葛山、白雉山)資源建成一批集自然觀光、休閑垂釣、農業體驗為一體的休閑山莊群,打造一批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養生的生態度假村,創建一批“生態農業+旅游”的示范性特色小鎮。

參考文獻:

[1]肖銳.湖北省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襄陽、荊州、黃岡的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12):142-144.

[2]許新清.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調查與改革對策分析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1(5):64-66.

[3]蔣莎.鄂州市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分析[J].旅游縱覽,2013(1):110-111.

作者:周海平 郭衍龍 單位:鄂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