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園藝療法微觀視角下休閑農業發展
時間:2022-10-02 04:50:15
導語:探究園藝療法微觀視角下休閑農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探索園藝療法在休閑農業中的應用,以更好地推進休閑農業的發展。通過文獻歸納法,從園藝療法的植物、水體、空間和設施四個微觀方面探索其與休閑農業的有效結合,對園藝治療康復效果和“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新模式的應用進行分析。總結出“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的優點,即具有提高參與性、節約土地資源和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的優點;同時,提出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學科體系與學科滲透機制、理論結合實踐的“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發展對策。
關鍵詞:園藝療法;休閑農業;微觀;規劃
從美麗鄉村建設到打造特色小鎮,再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政府對農村、農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此契機下,休閑農業得到迅猛發展。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村土地和生態環境等資源,根據合理規劃和科學設計,為游客提供休閑、度假、娛樂、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早在19世紀,休閑農業就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起來,如今國內外已有多種形式。隨著園藝療法在我國逐步興起,其療效也在各種實驗中受到廣大學者的認可。依托于園藝療法的休閑農業有望成為一種新的模式,為急性疾病恢復期或亞健康等人群提供接近自然的機會。該人群通過參與園藝操作,使精神得到放松、病情得到治愈。國內園藝療法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現在已有大批學者對園藝療法進行研究,但仍停留在介紹國外園藝療法的經驗與園藝療法相關知識普及上,真正關于園藝療法的項目少之又少,且國內園藝療法空間多為靜態,可參與性不高,大多通過視覺、嗅覺、聽覺進行輔助治療。目前,園藝療法和休閑農業在國內的發展都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可參考的發展模式并不多。因此,通過文獻歸納法,從園藝療法的微觀視角出發,將園藝療法和休閑農業相結合,探索“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可為未來兩者的發展提供參考。
1園藝療法發展與實踐
1.1發展概況
目前,國際上對園藝療法的定義較多,較被公認的是美國園藝治療協會(TheAmericanHorticulturalTherapyAssociation,簡稱AHTA)的定義,即園藝治療是指利用植物栽培與園藝操作活動,對有必要改善身體及精神狀況的人們進行心理、身體等方面調整的一種有效方法。園藝療法適用對象很多,包括急性病康復期病人、精神障礙人士、老年人、亞健康人群甚至健康人群等。簡而言之,它是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幫助病人進行康復性治療,現在也被用于為健康人群舒緩精神壓力。園藝療法起源較早,古埃及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接觸自然會使身心愉悅,甚至對病情的治療有積極方面的幫助。因此,古埃及的宮廷醫生會給患有精神疾病的皇室成員開出在宮廷花園散步的處方。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對自然環境也有這樣的認知。古希臘人將睡眠花園作為醫院患者的處方,古羅馬的部隊醫院將花園與開闊空間整合,用于病人散步休息,以促進病人的康復。1683年,英國作家倫納德•馬爾(LeonardMeager)在《英國園丁》(犜犺犲犈狀犵犾犻狊犺犌犪狉犱犲狀犲狉)中寫道:“在閑暇時,您不妨在庭院中挖挖坑,靜坐一會,拔拔草,這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雖然,那時還沒有園藝療法這一明確的概念,但園藝療法所具備的功效已經得到肯定。18世紀,美國精神學會創始人柯克布萊德(Kirkbride)、勞倫斯(Lawrence)、雷(Ray)等人發現,日常的田間勞作對于智障兒童和精神病患者有顯著療效。此后,園藝療法在歐美國家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并得到一系列的研究和應用。1973年美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園藝療法協會。隨后,英國、加拿大等國家也相繼成立了園藝療法協會,開始對園藝療法進行研究、實踐。這使得園藝療法在西方國家進一步被推廣。日本則是亞洲地區最早開始園藝療法研究并創立園藝療法協會的國家。我國對于園藝療法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停留在對園藝療法的基本知識普及和對國外園藝療法實踐方式方法的介紹上,鮮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大型項目的落地。目前,國內沒有獨立系統的園藝療法相關課程體系,多是建立在園林和園藝的基礎上進行相關介紹,這使得園藝療法在國內的發展存在一定困難。
1.2園藝療法構成元素
1.2.1植物配置
植物是園藝療法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園藝療法中處在最重要的位置。植物直接或間接地帶給人的感官刺激較為多樣化,有視覺、觸覺、嗅覺和聽覺體驗等。除此之外,綠色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和一定的負氧離子,給人以清新舒暢的感受。視覺是人類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感官,植物營造的景觀帶給人的沖擊力最先就是從視覺出發的。不同顏色、不同姿態、不同形狀的花草樹木在各個季節展現其最美的一面。人們從視覺上獲取這些信息后,通過大腦處理,對其情緒、心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見到紅色的玫瑰會讓人變得熱情開朗;見到藍色的藍羊茅會使人冷靜;見到形態優美的粉黛亂子草在風中搖曳則會感到身心舒暢。觸覺體驗在一般的休閑農業中能更多地接觸到,在園藝操作過程中對蔬果進行種植、撫育和采摘而體會到最直接的接觸。通過結合園藝療法,人們可以對不同質感的植物進行觸摸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嗅覺體驗在園藝療法中已被廣泛應用,西方發達國家在早期就進行了芳香治療的研究,日本也建立了數個芳香園。植物的花、葉、果、皮、枝中都具有植物精油,它是一種在常溫下就能揮發的油狀液體,具有一定的芳香氣味。這種由植物精油帶來的芳香對人的精神、情緒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有效緩解人的壓力和抑郁,減輕焦慮的感受,還具有使人集中注意力的功效。園藝療法中的聽覺體驗主要來源于植物葉片間的摩擦聲和鳥類、蟲類的鳴叫聲。不同植物之間因為摩擦而產生多種聲響,有的激昂澎湃,有的優美蕭瑟。合理的植物配置吸引來的鳥類和蟲類發出不同的鳴叫聲,在靜謐的環境中顯得更為悠揚。聽覺體驗往往能給人創造出雨打芭蕉、秋蟲呢喃的唯美景象。
1.2.2水體規劃
中國傳統園林中有“無園不水,無水不園”一說,水在中國園林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由于水具有流動性,使得整個空間充滿動態之美。親水性是一個普遍特性,對患病的游客更是如此。水體的規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可以是觀賞性的,也可以是游樂性的。無論是潺潺的流水還是靜靜的湖面,都能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在休閑農業園中水體還可以作為垂釣、水上游樂的項目載體,在娛樂活動中忘卻煩惱,釋放壓力。
1.2.3空間布局
空間布局主要體現在其圍合性上,一般有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封閉空間等3種。不同的空間布局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開敞的空間給人視野開闊、精神自由的感受;封閉的空間則給人創造私密的交流場所;半開敞空間既能給人自由的感受,又保留了適當的密閉微空間,讓人可以進行私事交流。除此之外,空間布局還應考慮人際距離,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將人際距離概括為4種:密切距離(0~0.45m)、個人距離(0.45~1.20m)、社會距離(1.20~3.60m)和公共距離(3.60~7.60m或更遠)。在空間布局時應該充分利用植物、地形和水體等要素,創造形式多樣、大小不一的開合空間。
1.2.4設施選擇
在園藝治療園中設施的選擇尤為重要,由于主要面向需要康復的病人,無障礙設施應更加豐富齊全。供游人休息的場所也應適當增加,以便病人在游賞途中過于勞累而需要小憩。栽培設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的發展創造出各種各樣用于栽培的設施,如無土栽培、水培和霧培等。新穎有趣的栽培方式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引導游人親身體驗園藝操作,感受其中的樂趣,從而達到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的效果,對病情的恢復和精神壓力的釋放有不錯的療效。
1.3園藝療法的實踐及其效果
1.3.1緩解病情
最早期出現的園藝療法,就是為了給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創造接觸自然的空間,通過與花草樹木的接觸,穩定心情,減輕病情。如今,園藝療法受用對象已經非常廣泛,主要使用不同花期、不同色彩、不同氣味的植物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以此達到減輕病情的效果。同時,一系列的園藝操作也能有效地吸引患者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從而對病情的緩解有一定效果。
1.3.2釋放壓力
理論上認為減輕壓力取決于4個要素。一是可控制感,環境優美的空間可以讓人身心愉悅。在這樣的空間中,一切活動都由自己主導,是獲得精神自由的最佳場所;二是社會活動,游客可以在環境優美的空間中進行自由交流,患有疾病的游客則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與別人溝通獲得社會支持;三是體力運動,通過園藝操作、健身運動等,游客可以盡情享受由運動帶來的身心舒暢的感受;四是積極娛樂,環境中滿眼綠色、生機勃勃的景象,或搭配鳥語花香,可以緩解游客的精神壓力。有實驗表明,人們在充滿植物的自然環境中緩解壓力的速度比在交通環境和購物商場中快得多,血壓的降低、肌肉的放松等所消耗的時間明顯更少。
1.3.3提高活力
對于亞健康人群來說,他們往往缺乏運動,或者對事物提不起任何興趣。通過園藝治療,使游客在不知不覺中和自然接觸,有效地提高參與體力活動的興趣,并且克服惰性,增強體質。
1.3.4促進社會交流
園藝療法的康復效果不僅體現在個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同時也可以促進社會范疇內的交流。游客在參與園藝操作時,可以與別人進行自由交流,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中,交流往往也會比較順暢。參與者可以就園藝這一共同話題產生共鳴,結交朋友,從而消除內心的孤獨感,從精神上得到療愈。
2“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發展優勢
2.1提高游客的參與性
傳統休閑農業一般在園區種植瓜果供游人采摘,設置水塘供游人垂釣娛樂。由于所種植物多為可食用的蔬果,只點綴少量花卉,缺乏對植物的配置設計,視覺美感上難以達到賞心悅目的境界。對于水體也缺乏設計,無論是水體駁岸和親水平臺、廊道的設計,還是水生植物的配置,都比較單一,難以激發游客的參與性。將園藝療法的理念引入休閑農業中,從植物、水體、空間和設施四個方面對傳統休閑農業園進行優化。在植物方面注重色彩、形態的搭配,適當栽植芳香植物,不僅可以滿足游人園藝操作,還可以達到療養作用。水體的規劃由粗至精,注重為游人打造多個親水空間,從垂釣捕撈這一單一模式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欣賞水、接觸水的過程中得以放松。有效的空間劃分會無形中給人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傳統休閑農業園只對功能區進行劃分,很少利用植物、地形等設計出多種開合不一的空間。不同的空間給人不同的交流場所,也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讓人在交流中釋放心理壓力,減輕病情。在傳統休閑農業中融入新型技術設備更是能直接提高游人的參與度,人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都是強烈的,新奇的事物往往讓人多駐足停留甚至參與其中。從園藝療法的微觀視角出發給休閑農業提供更多改造依據,不僅有利于休閑農業經濟、品牌等方面的提升,還可以促進園藝療法在國內的進一步發展。
2.2有效緩解土地資源壓力
在土地資源極度匱乏的今天,要在城市中找到合適的地塊創建園藝治療花園并非易事。現有國內的園藝治療花園基本都依托醫院花園、社區綠地等而建,其規模普遍較小,設施不夠完善。而休閑農業在國內發展已有一段時間,一般占地面積都比較大,設施也比較完善,只是大多休閑農業園缺乏特色,園內可參與項目單一。將園藝療法的概念融入休閑農業中,既解決了土地難得問題,又為現有的休閑農業注入新的活力,可謂一舉兩得。
2.3充分利用農村資源
休閑農業園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目前來看,傳統的休閑農業園對于蔬菜瓜果都只在采摘的環節對游人開放,如果可以結合園藝療法,讓游人參與種植、撫育等過程,就能更好地利用農業資源創造更多不一樣的效果。植物的生長過程就如同人的生命,游客參與園藝操作,從種子到結果的過程會比只采摘來的更有獲得感,也讓游客體會到生命的力量,更加堅定積極生活的信念。此外,農村資源還包括青山綠水、清新空氣、藍天白云等。城市居民在城市小區的綠地進行園藝治療難以獲得這些資源,將園藝療法搬到農村,融入休閑農業中,使這些優質資源完美共享。
3“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發展對策
3.1加強宏觀統籌規劃
目前國內休閑農業規模不一,魚龍混雜,同時在缺少政府推廣的情況下,難以形成品牌效應,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園藝療法也是處于起步階段,除相關專業學者外鮮為人知。兩者結合的新模式在缺乏統籌規劃的情況下更是難以形成“從局部到整體”的體系。國家從宏觀調控著手,出臺中長期規劃政策,對今后10~20年的“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新模式做出統籌安排。政府的介入不僅能給總體規劃夯實基礎,也給這一新模式的推廣帶來積極效應。
3.2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學科體系
先分析國內綠地、公園等的分布與規模情況以及國內園藝療法的發展現狀,結合國內目前的人口、醫療福利現狀,制定園藝療法的近、遠期發展計劃。應盡早培養園藝療法學科帶頭人,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和技術,并著手在國內高校開展相應課程,培養具備專業知識的園藝治療師應用于園藝治療園中,給治療提供更好的效果。此外,還可學習借鑒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成立官方或民間的園藝療法機構,組織不同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進行討論分析,帶動園藝療法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學科體系。
3.3建立多學科滲透合作機制
園藝療法本身就是一個集多學科于一身的學科體系,“園藝療法+休閑農業”這一新模式則更需要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該新模式中包含了風景園林、園藝、生態學、心理學、醫學、旅游學等多個學科。當前,高校內學科專業設置固化,以學校-學院-專業-班級為梯度設置,其中專業是核心,一個專業的學生以及相關教師團隊僅從事本專業內容的學習與教學,從而形成了學科專業壁壘,單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被強化。要建立多學科滲透機制,則要打破這種固有的學科壁壘,淡化學科界限。首先,高校可根據學科大類進行招生,以多學科相互滲透機制為改革基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或多個專業,對學生的專業不再進行單一化限制,提供主輔修專業、雙學位、轉專業等多種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性的機制。其次,學校、學院可以在學生課余時間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講座,充分激發學生在其他學科領域的興趣。只有學科間有效溝通與融合,才能把各自領域的長處發揮到極致,這對推進“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3.4結合理論,注重實踐操作
目前,“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新模式的相關項目在國內十分罕見,可參與的實踐操作少之又少。一種新模式的發展不僅需要夯實的理論基礎,更需要實踐來驗證它的可行性,在一次次實踐中進行完善。由于土地資源的緊缺,可嘗試將原有休閑農業園進行重新設計。組建包含園藝、景觀學、醫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專業人員的團隊,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對休閑農業園進行改造,引進園藝療法相關設施,發展“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新模式。這種實踐操作可以以個別地區為代表先行試驗,探索出合適的發展方法后再進行推廣。
4小結
園藝療法和休閑農業在國內的發展歷史都不算很長,特別是園藝療法,很少有各方面都比較完善的園藝治療園。隨著園藝療法的康復效果被人們所發掘和接受,園藝治療園的建設將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之所以把園藝療法和休閑農業進行結合,是因為兩者有不少共同點,它們都以植物作為最根本的元素,結合不同的側重方向而建立起來。目前,國內以“園藝療法+休閑農業”模式而建立的園區很少,多數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論上。筆者從微觀視角著手,將園藝療法引入休閑農業中,嘗試探索“園藝療法+休閑農業”創新發展模式,認為該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園藝治療的康復效果,還能充分利用休閑農業的農村資源,緩解土地資源壓力。將園藝療法和休閑農業結合發展,可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但由于園藝療法的體系還不夠完善,國內關于“園藝療法+休閑農業”可借鑒的案例很少,對這一新模式的探索還比較陌生,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今后還可以考慮將醫學、景觀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與其交叉融合,探索更有效的康復休閑空間。
參考文獻:
[1]鄭健雄.休閑旅游產業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22-126.
[2]李樹華.盡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學科體系(上)[J].中國園林,2000(3):15-17.
[3]劉建華.園藝療法[J].綠化與生活,1999(1):9.
作者:章陸楊 朱婷 寧昭然 丁國昌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水利投資對于農業經濟提升的作用
- 下一篇:綠色高產高效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