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時間:2022-04-12 08:56:44

導語: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問題,吸取國外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為我所用很有必要。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現代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農業生產的措施和經驗雖然未必完全適合我國農業發展,但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該文介紹了澳大利亞農業發展概況,分析了澳大利亞發展農業采取政策措施與發展經驗,結合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發展經驗;中國農業

澳大利亞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政府政策在其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支持與保障作用。從客觀角度來看,農業生產周期長、抵御風險能力弱,農業的弱勢性決定了其發展中對政府政策的長期依賴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農業政策的支持與保護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為保持農業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從澳大利亞農業發展政策支持過程中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

1澳大利亞農業發展概況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的60%左右為農業用地,天然草場面積居世界首位,為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二者比例穩定在6∶4的水平[1-2]。澳大利亞生產的農產品和畜產品除了滿足國內需求之外,大部分用于出口,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澳大利亞畜牧業以飼養奶牛、肉牛和綿羊為主,每年生產牛奶1000萬t左右,牛肉200萬t左右,羊毛100萬t左右;種植業以小麥、棉花、水稻為主[2]。傳統上,澳大利亞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目前,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慮,澳大利亞協同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3]。澳大利亞農業屬于外向型農業,農產品和畜產品主要銷往國際市場,農產品和畜產品銷量和價格依賴國際市場[4]。傳統上,歐洲是澳大利亞農產品和畜產品的主要國際市場,農業發展受歐洲市場影響較大。近年來,為了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抵抗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澳大利亞不斷尋求和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其中亞洲市場是新興的國際市場,澳大利亞農產品和畜產品出口正在從傳統的歐洲市場轉向臨近的亞洲市場[5]。澳大利亞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以規模不等的家庭農場為主,普遍規模不大,但是近年來涌現了一些大規模農場[6]。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特點,發展了生產不同農產品的專業化農業生產帶[7]。

2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的經驗

2.1加強農業法律法規和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為了保證農業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切實加強農業制度的落實和執行,澳大利亞政府重點加強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同時,澳大利亞加強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使之符合國際標準,要求企業和農民嚴格執行,并由政府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監管。2.2推進政府農業部門管理改革。為了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和挑戰,更好地服務農民和農業生產,避免多部門功能分散對農業發展和農業政策實施的限制,澳大利亞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農林漁業部,統一協調農牧業生產。2.3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最大限度地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澳大利亞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農業科技研發。為此,澳大利亞的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建設有較為完整的農業科研服務和技術推廣體系,重視科研和生產實踐的結合[8]。澳大利亞政府尤其重視農業生產者的教育和培訓,定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加強技術服務工作,提高農民的專業水平。2.4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雖然澳大利亞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澳大利亞政府依然采取了各種措施,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節約自然資源,保證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9]。為了保護天然草場,采取圍欄放牧和劃區輪牧的飼養模式,嚴格限制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通過立法限制草場開墾,保護天然草場,并對已開發的耕地進行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如對于大型飼養場的糞便進行無害化和清潔處理,使糞便能夠用于還田進行再次利用。采取嚴格措施控制農藥的使用,農藥的使用要經過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許可方可使用。2.5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和信息化。澳大利亞人口資源較少,人工成本較高,為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澳大利亞充分利用先進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機械使用。農業生產過程中,機械灌溉、機械收割作物、航空施肥和噴灑農藥等技術的應用,大大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澳大利亞是最早進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國家之一,網絡電子市場的興起為農民提供了農產品及生產資料的品種、價格、需求量等所有供求信息,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農民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國際市場農產品的供需變化,及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示

3.1發展集約化和規模化農業生產。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比較收益下滑,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減弱,大量農民外出務工,使得大量農村耕地處于閑置狀態,嚴重浪費了耕地資源。因此,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種植業有必要推廣規模化的家庭農場和大規模農場建設,發展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在建設規模化家庭農場時,要注意土地和生產利潤的合理分配,切實照顧到農民的經濟利益,避免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對于畜牧業發展而言,要注意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切不可盲目追求大規模,充分考慮畜禽糞污處理和土地承載能力,減少糞污帶來的環境污染。在建設適度規模農場時,可以考慮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并舉的家庭農場模式,不僅可以將畜禽糞便還田,解決畜禽處理的難題,而且可以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達到保護耕地的目的。3.2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隨著我國土地整治及流轉的推進,適度規模基礎上的農業機械化成為可能,通過機械化等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創新,真正把農民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脫出來,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農業機械化必須同信息化融合,才能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通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服務、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采集農機化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數據,實現機具作業、農機手運營等情況的實時監測,一旦發現問題可及時糾錯。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與標志,已經成為加速我國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與途徑。3.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雖然我國在農業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是大都集中在基礎研究方面,而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研究較少,農業科學研究與農業實際問題存在脫鉤現象,很多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較差,農業科技創新總體能力還有待提高。此外,雖然我國各級政府建設已有相應的農業推廣服務中心,但由于基層工作人員業務能力不高,接受農業新知識的機會較少,并不能有效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解決農民遇到的生產問題。我國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并沒有建設有完善的農業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培訓基地,缺乏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因此,今后應加強科研資金在農業實際問題方面的投入,切實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應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配備專業的科技服務推廣人員和服務團隊,定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加強與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的聯系。3.4加強生態保護和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我國前期農業經歷了粗放式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破壞污染較為嚴重,因此,為了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尤為重要[10]。相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濫用,防止土地污染和沙化。近年來,由于我國農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嚴重損害了國人對農產品質量的信心,為了重振國人信心,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切實要求農業從事者嚴格執行規定,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另一方面,發揮政府監督作用,落實農產品質量抽查制度。3.5加大農業生產補貼,支持農業發展。近年來,由于種子、化肥、收割、農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農民種植的經濟效益不佳,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降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大量的耕地被荒廢,耕地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為了調動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農民種植的補貼力度和扶持力度,如對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進行補貼。其次,政府部門應該提供更為優惠的農業扶持政策,如給農民提供無息農業貸款,幫助農民進行農田基礎水利的建設。再次,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適當制定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使農業補貼真正用于農民身上,真正用于農業生產,需要對農業補貼的實施進行嚴格把關。

作者:游錫火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