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適應性農業發展對策
時間:2022-04-12 08:52:55
導語:扶貧開發適應性農業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了鳳陽縣沿淮行蓄洪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和面臨的機遇,就該地區的扶貧開發適應性農業發展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鳳陽縣;沿淮行蓄洪區;扶貧開發;適應性農業;對策建議
鳳陽縣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境內淮河全長52.5km,堤防長度44.62km,是沿淮地區主要農業大縣之一,也是全省70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市區之一,為扶貧開發一般縣。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以來,鳳陽縣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及小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行蓄洪區脫貧攻堅的若干意見要求,把沿淮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戰場,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等精準脫貧“十大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1行蓄洪區基本情況
鳳陽縣境內原有方邱湖和花園湖2個行蓄洪區,后經調整,保留了花園湖行蓄洪區?;▓@湖行洪區西起板橋鎮,東到五河縣小溪鎮和明光市司巷鄉,南抵鳳陽縣小溪河鎮,是淮干蚌埠以下重點行蓄洪區,達行洪水位時容量約為7.18億m3,曾于1950年、1954年和1956年3次啟用。2003年和2007年省防指都下達了人口轉移命令,但最終沒有行洪。行洪區總面積160km2,其中鳳陽縣境內面積132km2,耕地面積10000hm2。內有黃灣鄉、棗巷鎮、板橋鎮、大溪河鎮、小溪河鎮等5個鄉鎮,33個行政村,174個自然村,21190戶,涉及總人口84827人,其中區內19273戶、71804人。由于該區域受特殊條件制約,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縣平均水平,是鳳陽縣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該縣的扶貧開發重點區域之一。區內工業基礎薄弱,是典型的農業生產區域,農業產業主要以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漁業、水禽養殖為主,是鳳陽縣的小麥高產主產區和漁業養殖優勢集中區,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0000hm2,糧食產量明顯高于全縣水平;漁業養殖面積2000hm2,其中花園湖大閘蟹為特色水產品種,養殖面積1333.33hm2。
2制約行蓄洪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
2.1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部分道路、橋涵、溝渠等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如:該縣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移民遷建補助標準為46200元/戶,其中,補助給移民戶38200元/戶、公共設施費8000元/戶。由于補助標準偏低,對移民遷建積極性不高,造成許多扶貧舉措落實效果不理想,行蓄洪區內居民特別是貧困戶增收脫貧仍然存在一定難度。2.2農業主導產業結構單一。沿淮行蓄洪區5個鄉鎮屬于鳳陽縣的傳統農區,受特殊區位條件的影響,農業生產主要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生產為主,設施蔬菜、畜牧業養殖難以規模發展,比較效益偏低。2.3漁業生產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之間存在矛盾。就漁業生產而言,花園湖退網還湖后,如何對花園湖生態資源進行科學利用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花園湖保莊圍建成后,周圍形成了不少低洼地,易澇易旱,幾乎每年夏季都被淹沒,而且承包耕地均已確權、“兩區”劃定已經完成,土地性質與用途相對固定,無法用來發展水產養殖。2.4貧困人口群體較大。據統計,行蓄洪區所涉及5個鄉鎮的33個行政村和農村社區,2015年底扶貧開發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為2365戶、5393人,貧困人口發生率高達7.51%,高于全縣貧困發生率5.1%的2.41個百分點。2016年,行蓄洪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700元,與全縣9617元相比,相差917元。
3面臨的機遇
3.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為加快沿淮行蓄洪區農業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推進,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了專題會議,出臺了相關意見。省農委已將沿淮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重要工作內容,出臺了沿淮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發展方案和意見,對該區域的產業扶貧進行了統籌謀劃,通盤安排。3.2淮干大工程的有力支撐。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工程之一,工程涉及蚌埠、滁州兩市4個縣(市區),工程概算總投資53.8億元,鳳陽縣境內總投資20.86億元,其中征遷補償、移民安置費用9.47億元。工程涉及境內方邱湖行洪區和原花園湖行洪區。該工程是鳳陽縣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單體工程,工程竣工后可以擴大淮河干流行洪通道,將大幅提升土地資源綜合生產能力,使群眾不再面臨行洪威脅。工程設計通過河道疏浚,新建保莊圩,退建、加固堤防,鏟除老堤,新建、改建、加固各類站閘橋涵建筑物等工程措施,將方邱湖改建為防洪保護區,將花園湖改建為有閘控制的行洪區,將極大地提高沿淮行蓄洪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大大改善行蓄洪區被征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目前,該項工程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3.3縣委縣政府的強力保障。沿淮行蓄洪區建設,縣委、縣政府將其列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和民生工程,成立了高規格的淮干工程指揮部,專門組建了一套班長抓建設??h委、縣政府提出明確要求,要以淮干工程為抓手,確保方邱湖行蓄洪區退得干凈、花園湖行蓄洪區建得漂亮,為沿淮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力保障。3.4一系列扶貧政策的支持。除中央和省市出臺的扶貧政策外,2016年以來,鳳陽縣圍繞扶貧開發已經建立了“1+3+N”政策支持體系,特別是《鳳陽縣扶持貧困戶農業產業發展補助辦法》《鳳陽縣扶貧小額信貸實施方案》《鳳陽縣就業脫貧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對貧困家庭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免費職業介紹辦法》《關于提供創業擔保貸款鼓勵貧困戶自主創業意見》等政策文件,為貧困人口的產業、就業等增收脫貧注入了活力。
4對策建議
4.1圍繞一個發展目標。進一步完善行蓄洪區扶持政策體系,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強力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精準落地。確保行蓄洪區到2020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加強,抵御洪澇災害能力顯著提升,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形成規模,特色農業效益占比加大,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行蓄洪區地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基本形成,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將沿淮行蓄洪區打造成為“陪我一起看淮河”的生態農業風景帶。居民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收人高于全縣的平均水平,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2明確一個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找準行蓄洪保安與脫貧發展的結合點,堅持把適應性農業產業發展作為實現行蓄洪區脫貧的根本之策。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方、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按照行蓄洪區產業發展負面清單要求,統籌局部與整體、近期與長遠、生產與生活、安全與發展的關系,系統規劃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變劣勢為優勢、變對抗為適應,努力走出一條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產業綜合發展的路子。4.3堅持一套發展思路。一是確立產業發展方向,根據地勢低洼的特點優化種植業結構,做好做活“水”文章,大力發展適應性強的特色產業、循環發展的綠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扶持龍頭企業,加大引進和培育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建立扶貧車間,發揮龍頭企業技術、資金、管理和市場開拓等優勢,帶動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創新生產方式,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以推進“三變”改革為動力,引導土地依法適度流轉,大力發展規模生產、標準生產、品牌生產,完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產業鏈條,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三是改善產業發展支撐條件,加大項目建設力度,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居民遷建、行蓄洪區治理、群眾居住條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制定面向行蓄洪區的產業扶持政策和扶貧政策,確保沿淮行蓄洪區與全縣、全省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4.4培育一批主導產業鑒于沿淮行蓄洪區特殊情況,除發揮沿淮高產麥區優勢外,圍繞“水”字做文章,確定以下產業:4.4.1優質糧食種植。以板橋鎮、黃灣鄉、棗巷鎮、大溪河鎮為核心,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在板橋鎮、大溪河鎮、黃灣鄉、棗巷鎮、小溪河鎮全域發展優質水稻種植。4.4.2果蔬設施栽培。主要分布于棗巷鎮、黃灣鄉、大溪河鎮等鄉鎮,到2020年,面積發展到200hm2。4.4.3生態漁業養殖。主要分布于棗巷鎮、黃灣鄉、大溪河鎮等,到2020年,基地面積達到1333.33hm2。4.4.4水禽健康養殖。發展投資少、周期短、效益好的生態養殖模式,鼓勵發展牧草種植,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突出生態水禽養殖產業發展,到2020年,以沿花園湖周邊AnhuiAgri,Sci,Bull,2019,25(06)鄉鎮為中心,以麻鴨、皖西白鵝等為主要品種,輻射帶動行蓄洪區鄉鎮打造百萬只水禽產業發展。4.4.5生態林果栽植。結合防護林、生態林等建設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林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林下經濟、林下養殖、苗木花卉、杞柳種植及加工等。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666.67hm2。4.5狠抓5項工作重點。4.5.1強化發展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托,以項目為帶動,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和適應性農業。4.5.2搞好科學規劃。夯實規劃基礎,做好全域規劃,尤其是產業發展規劃,做到有的放矢、有序推進。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合理布局,既要保證適應性農業建設規模,加快實施進度,又要防止搞形式,走過場。要積極尋求適應性農業規劃的智力支持,在精心選擇謀劃好產業種類的基礎上,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由相關專家主持調研、策劃、論證、設計,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準確、功能完善、特色明顯、適度超前的規劃,有效指導行蓄洪區內的適應性農業發展。4.5.3找準發展路。徑在工程措施上,建設永久濕地,涵養水源,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綜合配套的路子。在生物措施上,變對抗為適應,做到人給水出路,水給人生路,要因勢而變、因地制宜,堅持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在科技措施上,圍繞“四水”農業(名特優水產、水生蔬菜、水禽、水生經濟林),重點發展螃蟹、魚、泥鰍、蝦、黃鱔及藕、茭白、蓮子等種養業,形成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子白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沿淮農家風景圖。4.5.4延伸產業鏈條。在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等特色產業基礎上,利用適應性農業發展的規?;?、特色化優勢,由相關部門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將休閑、觀光、采摘融為一體,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強綜合競爭力,促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4.5.5夯實發展基礎。夯實政策基礎,對行蓄洪區內發展現代農業給予政策扶持。要夯實項目基礎,爭取上級投資,擴大招商引資??h級財政要加大對沿淮行蓄洪區的路網、水網、電網等基礎建設投入,對成長性好的經濟實體和農民大戶,給予財政、信貸和農業保險支持。4.6落實六大保障措施。4.6.1強化組織領導保障??h政府成立沿淮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縣長擔任常務組長具體抓落實,縣農委、縣水務局、縣發改委、縣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縣財政局、縣交通局、縣建設局、縣人社局、縣民政局、縣環保局等相關部門和行蓄洪區鄉鎮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統籌協調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委,負責日常工作的推進與管理。4.6.2加強土地政策支持。科學規劃設計行蓄洪區居民遷建安置點和重點項目用地,并在用地指標上給予傾斜。將符合條件的地塊列入增減掛鉤項目備選庫,根據項目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行蓄洪區安置點建設及土地復墾、利用??茖W謀劃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行蓄洪區生產生活條件。探索開展行蓄洪區農村宅基地自愿退出試點,適時開展行蓄洪區農村宅基地自愿退出調查和農村宅基地儲備工作。4.6.3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貸款額度向行蓄洪區傾斜。引導對接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探索開展行蓄洪區內企業商標質押貸款,積極擴大相關金融產品服務業務規模。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4.6.4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在行蓄洪區探索開展種植業補充保險或農業大災保險,進一步提高行蓄洪區貧困戶三大糧食作物保險的保障水平。完善現行農房保險試點政策,督促保險機構對行蓄洪區貧困戶農房倒損理賠實行政策傾斜。鼓勵保險機構開展設施果蔬、畜禽養殖、漁業生產僧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財政資金按規定予以獎補。4.6.5堅持發展獎補機制。全面落實《鳳陽縣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獎補辦法》等縣政府出臺的有關政策,對行蓄洪區內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或企業相對集中連片發展,且達到一定規模和標準的設施蔬菜(水生蔬菜)、杞柳、黃梨及其他果樹、特色水產、水禽等,做到應補盡補。4.6.6注重人才引進支持。將行蓄洪區人才引進納入縣人才引進范圍,鼓勵柔性引進人才。落實行蓄洪區鄉鎮工作補貼政策。加強公務員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培訓,支持行蓄洪區鄉鎮申報“三支一扶”計劃、開發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等基層服務項目。
作者:徐德榮 徐德明 單位:1.鳳陽縣種子管理站 2.鳳陽縣農學會
- 上一篇:植樹造林與環境保護問題研究
- 下一篇: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