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研究
時間:2022-05-16 04:24:47
導語:鄉村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少數民族鄉村農業生態園建設是少數民族地區實現農業科技化、專業化、產業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相融合的新型綠色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標志。因此,從少數民族地區資源優勢與開發潛力入手分析,探討民族鄉村旅游開發的新范式,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旨為民族地區政府制定“三農”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和農業生態園+田園綜合體建設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
1前言
鄉村旅游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帯動了中國鄉村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農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實現,中國已悄然步入產業互促、群體互動、生活互融的鄉村旅游時代。[1]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世代居住在西北部、山區和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確因交通的閉塞、各民族間交流困難,導致經濟發展相當滯后,成為中國史上欠發達貧困落后地區。從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其目標就是要推動少數民族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為此,國內學者對少數民族鄉村資源開發和旅游精準扶貧進行熱烈討論,并提出許多對策性建議。張倩、陳袁丁、薛占金、秦作棟等等學者認為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就必須充分利用該地區的旅游資源,加大旅游開發力度,促進養殖業、種植業和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從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主導產業,實現貧困地區產業之間的融合,改善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從而達到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文明、帶動民族區域經濟發展、改善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生活條件的目的。王慧、方堃、左容、覃文靜、王竹宇、張方、韋復生、成艷彬等諸多學者認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開發旅游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2],實現從輸血經濟到造血經濟的轉變,增加就業機會,也有利于從“單一式”開發向“多元式”開發轉型,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由“單兵獨進”向“整體聯動”轉化。李燁、羅強月、尚清芳等學者們研究了家庭自主經營模式、服務接待經營模式、產品共生營銷模式、“合作社+”運營模式、入股分紅經營模式等產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3]郭艷芳,陳景輝,韋復生等諸多學者從旅游扶貧開發策略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有效的旅游職能部門、建立旅游開發制度保障、增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建立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等建議。[4]上述學者們不僅對旅游開發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進行多視角分析,還重點研究了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帶動效應、旅游扶貧致富、經營模式等對策措施。也有不少學者從供給側改革的需求和供給體系上對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模式進行了探討。然而,現實的問題是,在全域旅游大發展的視域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到底開發什么樣的農業生態園旅游景區;是否按現行風景名勝區的模式進行開發;旅游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旅游開發如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否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鄉村生態園旅游開發在精準扶貧戰略下如何改變農村脫貧面貌;旅游開發如何精準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鄉村農業生態園與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如何融合等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問題。為了深入探討上述現實問題,文章通過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資源優勢與旅游開發的潛力,而進一步分析現有景區是否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的范式,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鄉村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2少數民族鄉村資源優勢與旅游開發潛力分析
少數民族世居區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大多數鄉村資源尚處于未開發狀態,為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潛力巨大。西部大開發戰略、精準扶貧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大大提升了少數民族地區交通條件、人民科技文化素質,也為農業生態園+田園綜合體開發提供了良好的資源環境、交通和人文條件。現在問題是如何根據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條件開發出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帶動鄉村農業生態園旅游產業發展。2.1植物資源優勢與旅游開發。少數民族世居的山區、高原和盆地是我國植被資源最多的區域。據統計,我國擁有種子植物300科,24600種。其中最古老植物占世界總屬62%。在植物種中林木1000多種,藥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淀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80多種,成為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5]這些豐富的植物種類為少數民族地區開發各種類型的農業生態園提供了舉世無雙的自然資源條件。從農業產業化與旅游開發價值出發,根據不同民族地區的資源分布,可開發果品生產基地、蔬菜基地、藥材基地和茶葉基地等農業生態園區;根據林業旅游產業開發價值,可大力開發生態森林景觀區。與此同時,還可根據當地植物資源分布狀況,從國民經濟發展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上,有計劃地規劃綜合植物發展基地,開發纖維植物生態園、油脂植物綠色生態園區等綠色生態園區。由此可見,從鄉村供給側改革的需求側來看,少數民族地區開發各種以植物資源為主體的區域性生態旅游園區的潛力巨大。關鍵在于當地政府如何進行規劃與布局。作為農業生態園區的旅游開發,要將農業產業化、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單純的旅游開發,將會將會喪失經濟發展的基礎。2.2原生態資源與旅游開發。我國是生態資源最多的國家,而且原生態資源類型齊全,原始森林、喀斯特地貌、湖泊、瀑布、溶洞、峽谷、河流、泉水、溫泉、冰川、沙漠、草原、石林等應有盡有。對世居在山區和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這些原生態資源更富有特色,而且大多處于未開發狀態,又是大眾旅游者游覽、休閑、度假、探險、體驗的最佳場所,具有十分龐大的客源群,因而旅游開發潛力巨大。2.3民俗文化遺產資源與旅游開發。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是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文化財富,也是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成果,更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標識。它已成為各民族共同擁有的寶貴的旅游資源。少數民族世代傳承的民族特色的戲曲、舞蹈、剪紙、壁畫、石窟、雕塑、石刻工藝品等鄉土工藝,建筑橋梁、寺廟、村寨、古鎮、農具、傳統文化節慶等民俗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是少數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既有物質文化遺產、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口頭文化遺產。當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還處于滯后狀態,缺乏整體規劃的連鎖開發,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貴文化遺產尚未開發出來。因此,大力開發出各種具有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園,建造各種類型的歷史博物館、遺產展覽館、文化會館等,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還可構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帶和文化旅游圈,使之成為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因而旅游開發潛力巨大。可見,少數民族鄉村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和文化遺產資源為開發各種類型鄉村農業生態產業旅游園區提供了良好資源條件。然而,從過去旅游開發的經驗教訓來看,任何單一的旅游區吸引力是很有限的。因此,當前或未來的旅游開發,可以將農業生態園區、自然景觀區和文化遺產旅游區相融合,構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旅游綜合體,還可將各類型農業生態園區、田園旅游綜合體形成旅游圈和旅游帶,擴大和延長旅游園區的空間,從而使旅游活動更豐富多彩。
3旅游景區是否成為鄉村農業生態園開發的范式
近年來,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出臺一系列旅游扶貧政策,但學者們對民族地區的旅游研究主要側重于旅游扶貧開發、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生態資源和旅游景區開發等進行討論。而現實情況是鄉村旅游景區開發到底采取什么樣的開發模式,農業生態園是否按照旅游景區范式進行開發,成為本文探索解決的焦點問題。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A級景區10340家,其中5A級250家、4A級3034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300家。這些A級景區,根據旅游資源稟賦可劃分為三大類型,即自然遺產為特征的風景旅游區、文化遺產為特征的名勝旅游區、自然和文化遺產相結合的風景名勝旅游區。這三大類型旅游景區主要為古典園林景區、歷史文化名樓名城名山古鎮景區、宗教文化石窟景區、佛教文化寺廟景區、皇家宮殿景區、湖泊旅游景區、瀑布景區、池堰景區、山岳風景區、山水風景區、森林風景區、海濱風景區和革命紀念地景區等。可以看出這些A級景區,基本上屬于觀光游覽型景區。如貴州和廣西為例的黃果樹瀑布、青巖古鎮、鎮遠古鎮、銅仁梵凈山、荔波七小孔、石阡溫泉群、織金洞、西江千家寨、遵義會址,德天瀑布、黃瑤古鎮、百色起義、桂林漓江景區、北海銀灘、三江侗寨風雨橋、五彩田園農業示范區和龍勝龍脊梯田景區等3A級以上景區。雖然也有農業類,但這些A級景區絕大多數屬山水風景、田園風光型,只有少數為歷史文化旅游區和休閑農業特色示范區,顯然這些A級景區,從其功能屬性上都不宜作為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的范式。首先,從性質上,全國所有A級以上景區,大都為觀光游覽景區,而農業生態園系休閑體驗園區;其次,全國A級以上旅游景區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知名度較高,而農業生態園是新開發的農業產業化園區,以民俗文化和動植物種養為特征;最后,A級旅游景區與其服務社區是分開的,景區不允許設立服務社區,以避免破壞風景名勝景觀。而農業生態園是休閑體驗的場所,生產和服務結合在一起。除了上述原因外,更為重要的是風景名勝旅游區是在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基礎上開發而成的。但農業生態園是基于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發展的條件下,對動植物資源、原生態資源進行創造性開發,使其成為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農業生態產業區,為人們提供觀摩、體驗,并購買新開發的產品,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的場所。由于風景名勝景區、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與農業生態園在性質、功能、作用等方面完全不同,因此,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不能套用旅游風景區的范式,而應開辟新的路徑和模式。
4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的新路徑及新模式
黨的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鄉村農業進入了一個轉型升級的新階段。農業生態園旅游開發,首先應依據當地鄉村民俗文化遺產、動植物資源優勢和開發潛力,開發產業化商品生產基地;然后在生產基地的基礎上與“生產、生態、文化、生活”融合角度開發各具特色的體驗景區,再在體驗景區的基礎上開發各種服務項目,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最終形成“三園一體”農業旅游綜合體。4.1現代農業生態園的開發。現代農業生態園建設的首要問題就是開發產業化、專業化、科技化的商品生產基地。商品生產基地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品生產基地,而是科技化、專業化、創新創業的孵化基地。解決好產業化商品生產基地的開發,重點應在大農業條件下堅持農、林、牧、漁并舉的原則,即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首先在農業種植產業開發中,應著重在蠶絲、茶葉、蔬菜、果品、藥材和花卉等等產業中優先開發經濟價值高、加工價值高和觀賞價值高的商品生產基地,因為果品、蔬菜、茶葉、花卉是城市居民“四大消費”指數最高的產品,且具有“三高價值”特征,是農業生態園開發的主導產品。其次,在漁業與鄉村水生資源開發上,應重點優先開發魚蝦養殖場、種蛙養殖場、螃蟹養殖場和甲魚養殖場等養殖業,它既是農漁生態園開發的主導產品,又是水產業的支柱產業,也是“三高價值”產品中綜合效益最高的產品。再次,在經濟林資源開發中應側重優先開發珍貴家具用材生產基地、園林景觀生產基地、城市綠化苗圃生產基地、雕刻工藝品用材生產基地等,它們也是“三高價值”產品中加工價值最高的產品,也是農林生態園開發的主導產品,還是現代林業產業化程度最高的支柱產業。由此可見,產業化商品生產基地開發與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實現現代農業科技化、產業化、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林、牧、漁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生態產業集群發展的唯一途徑。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它是農業生態園開發的基地,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精準扶貧產業開發的成熟性標志,是大眾旅游者進行鄉村旅游的大本營和體驗場所。4.2田園綜合體的開發。田園綜合體是商品生產基地向現代農業生態園的轉化升級,它是以鄉村復興為最高目標,讓城市與鄉村各自都能發揮其獨特稟賦,實現和諧發展,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游游升級的高端發展模式。[6]它不僅是以鄉村居民、新住民和游客等人群為主形成新型社區模式,還涵蓋農業生產種植銷售、觀光旅游、民宿等產業。從業態上來看,它是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基礎上的延伸和發展,是產業價值的“放大器”,從現代農業、加工體驗、休閑旅游、宜居度假到以新型城鎮化發展連帶產業、人居環境發展,使文化旅游產業和城鎮化得到完美的統一;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視角出發,它是城鄉統籌發展的“交響曲”,打破城市和鄉村相互分隔的壁壘,讓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質流真正做到反哺鄉村,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7]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它是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農村發展到較為發達新階段的產物。當前,在“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隨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游升級發展,田園綜合體以空間創新帶動產業優化、鏈條延伸,成為新型生態綠色產品的搖籃,新型綠色產業的發源地,新型品種的孵化場,為鄉村精準扶貧戰略提供一個機制創新和融合發展的新平臺、新載體、新模式。未來,農業鏈條的做深、做透,以及更進一步拓寬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維度,“農業+園區”的田園綜合體模式將會大放異彩。[8]4.3農業生態園的旅游開發。農業生態園是集生態產業、科技、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生態產業化園區,因而前來參觀、體驗和接受教育的人們越來越多。為了給他們提供各種服務,旅游服務社區應運而生。農業生態園旅游服務社區,由生態園服務區、村寨服務區和鄉鎮服務區三級服務體系構成。從生態園服務區來看,主要由體驗場所、科技實驗館、產品展覽館和購物中心所組成,是旅游者活動的中心;從村寨服務區來看,主要是住宿、餐飲和娛樂等服務所組成,形成“住在農家、吃在農家、樂在農家”的服務體系,是旅游者休閑娛樂活動的中心;從鄉鎮服務區來看,主要是酒店、商場、會館和交通等旅游服務場所構成,它是各個農業生態園的中心服務區,起著旅游集散地的作用。由此可見,農業生態園及其旅游服務社區,是集游樂、體驗、休閑、學習和購物于一體的新型鄉村旅游景區,也是新型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在未來一定成為中國特色旅游的主流市場。4.4加強農村科技專業化隊伍開發。農業生態園是現代科技化、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商業生產基地,因此,科技專業隊伍是農業生態園開發的核心力量。沒有科技人員的加入和技術指導,農業生態園的開發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少數民族地方要建立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新模式,建立“一幫一、一帶多”傳幫帶機制,培養農業科技專業人才隊伍。其次,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顧問直接以技術入股進入農業合作社支持農業產業發展。少數民族地方政府應積極探索“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經營主體”農技推廣新機制,施行“一幫一”形式,在以開辦村民夜校形式培育一批農民企業家、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經銷能人,壯大農村新型實用性專業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與此同時,要成功開發農業生態園,各民族地區鄉鎮、村級基層組織,必須加大培訓本地科技人員的力度,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來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要建立農村農業科技圖書館和農業科技展覽館,開辦專門的科技培訓班。少數民族地方政府要將農村實用人才納入基層黨委聯系服務專家范圍,鼓勵村“兩委”干部與鄉村實用人才開展結對共建;依托國家和本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采取內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發展急需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促進農業生態園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綜上所述,農業生態園開發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它是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必由之路。因此,當地的各級政府要齊心協力,統籌兼顧,做好規劃,搞好科技培訓,疏通融資渠道,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為農業生態園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必要條件。只有這樣農業合作社才能有條不紊進行開發,才能真正調動村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才能扎實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全新的農業生態園才能扎根農村,從根本上改變鄉村落后的面貌,新農民、新農村和新農業才能真正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來,百花開發的新局面一定會到來。
作者:馬劍平 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農業科技查新質量控制研究
- 下一篇:自動控制技術在農業機械的運用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