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在農業發展的作用
時間:2022-04-02 04:22:05
導語: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在農業發展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多年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工作的開展,遼寧省建平縣在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標志著全縣糧食生產機械化開啟了嶄新的征程?,F就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談幾點看法。
一、提高了玉米生產機械化率
通過實施深松加淺旋滅茬作業、翻耕(聯合整地)及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高效免耕播種、玉米覆膜滴灌播種、傳統模式播種、高效植保、玉米機械收獲、秸稈還田或回收利用等農機和農藝手段,使示范區玉米全程機械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高效植保由28%提高到72%,糧食產地烘干由35%提高到80%,秸稈利用率由26.8%提高到70%以上,機械收獲達到100%。
二、確定了先進的技術模式
根據建平縣玉米種植特點,采取了免少耕種植模式、玉米膜下滴灌大垅雙行種植模式、傳統模式開展玉米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
三、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1)經濟效益增加收益:畝產793.6公斤,每畝平均增產28.23公斤,按現行價格計算,每公斤1.8元,每畝增收50.81元,合計增收7.19萬元。節約成本:減少機車進地平均兩次,每畝可節約成本65元;高效植保每畝節約人工費10元,機械收獲每畝節省費用95元,合計每畝節約成本170元??偣澕s成本24.06萬元。總節本增效:每畝節本增效220.85元,合計節本增效31.25萬元。實施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可以極大的降低作業成本,加快播種、收獲等環節的作業效率。(2)生態效益。①減少地表徑流49%,減少土壤流失82%,提高降水利用率15—17%。②減少大風刮起的沙塵量40%—60%。③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0.02—0.05%④增強土壤生物群的活動能力,改善耕地肥力。⑤改變焚燒秸稈和大水大肥等傳統性習慣,減少秸稈焚燒煙塵和田間風蝕揚塵,提高空氣質量,降低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的影響。⑥大量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3)社會效益。①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施,集中先進的作業模式和技術,培育壯大農村基層服務組織,提高他們在農機新技術推廣應用中的領頭雁作用,帶動建平縣農機合作社發展;利用項目實施的良好契機,大力培育農機合作社技術、技能骨干成員,迅速提高新型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快農機化向現代化、技能化、科技化轉變步伐。②加快推廣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不僅可以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有效爭搶農時,抵御自然災害的影響。還可以充分發揮先進農業機械裝備技術的重要作用,并且有利于實施機械化集中管理、組織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大幅度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勞動強度;從土地托管租賃導入土地流轉,為國家三農政策的深化總結經驗。農民的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得到提高,有利于發展規模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能夠確保農藝措施到位,提高玉米產量,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實現玉米生產節本增效。③通過培訓,有效提高農機技術人員、駕駛員、農民及鄉村干部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④實現規模經營進行土地流轉,可使富余勞動力從工經商、外出打工或從事養殖業,轉移勞動力220人,按每個勞動力收入2萬元測算,使農民增收440萬元。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膜下滴灌大垅雙行模式是建平縣農業傳統種植生產習慣,徹底禁止使用地膜覆蓋尚需一定時間,建議強制使用0.008以上厚度地膜,從而有利于機械化回收,減少土地污染。(二)加大保護性耕作模式的補助推廣力度,提高農民對該項技術的認識程度,從而徹底改變傳統耕作模式。(三)由于土地集約化經營在建平縣尚處在初級階段,分散種植給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帶來眾多難題,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加以解決。
作者:郭洪友 單位:遼寧省建平縣農機質量監督管理站
- 上一篇:鄉村振興下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
- 下一篇:農業大數據在農業經濟管理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