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融資信用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01:58:00
導語:農戶融資信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農戶信用缺失所造成的融資難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通過扶風縣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探究農村PNO機制中信用形成的內在機理,論證農戶信用融資的可行性,從而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戶信用融資困境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村PNO;農戶信用;陜西省扶風縣;融資
一、問題的提出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基本國策。對于農村信貸市場普遍存在的農戶貸款難問題,基于傳統的思想認為,金融部門應下大力氣進行改革,以適應量大、面廣、分散化、信用程度不高的農戶資金借貸需求。然而對于已經進行商業化運作的金融部門來說,這種改革遠遠缺乏動力的源泉。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金融部門以信用風險控制為目標,也會因農戶具有較高的信用風險而停止與之交往的進程。這不僅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相違背,也不利于授信微觀主體的發展。另一種觀點認為,政府應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向農戶發放小額無息或低息貸款。但從近幾年的實踐情況來看,這種缺乏激勵機制的小額信貸,效果并不明顯。
因此,尋求農戶自身信用的提高與發展機制,才是解決農戶融資問題的根本途徑。傳統的觀點普遍認為,應該從信用環境建設上下功夫,如:強化農戶的信用道德建設、構建規范的社會誠信體系、完善信用法規、加強金融部門的信用風險管理等等。我們知道信用的重建和維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目前在我國城鎮征信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想要在短期內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實現征信體系的普遍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探索以較小的代價,較低的成本付出,獲得農戶信用重建的較大效果,成為本文研究的最大誘因。
本文將以農戶與金融部門間的融資信用重建為例,通過探究農村農戶網絡組織(peasantnetworksorganization,PNO)機制中信用形成的內在機理,在扶風縣構建農村PNO機制,以尋求和探索降低信用重建成本、提高信用度和履約率的具體途徑,提高農戶信用重建研究的深度和具體化程度。
二、農戶個體機會主義行為的信息經濟學分析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行為完全處于微觀經濟活動領域,且經濟活動都擺脫不了人類行為的根本性——利益驅動性和有限理性。阿羅一德布魯提出在競爭市場中一般的合約模型,締約各方的不對稱信息通常會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1]。假定有農戶A和B,A、B雙方互為博弈對手,如表1所示。
若p=1,式(3)的左邊就等于r1-r4(正值)。這表明在均衡狀態下,存在一個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臨界概率。在長期合作關系中,設PT≈0且P*=1,即不存在締約后的機會主義行為。因此在這些條件下,不需要為避免機會主義行為進行額外支付。
因此,將農戶的一次性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可有效地控制農戶的信用風險。
三、通過農村PNO機制提升農戶的融資信用
由于銀行與貸款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便產生了借款者所面臨難題:第一,由于銀行無法確定潛在的貸款者屬于哪種風險類型,從而無法將高風險者排除;一方面,銀行通過對貸款條件的設計,如非利息成本的增加,使大量的可信農戶被排除在信貸范圍之外[3]119-123;另一方面,這種甄別機制和橫向監督,也使得銀行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因而銀行只能實施信貸配給。[4,5]其結果是,銀行有錢不敢貸,農戶得不到急需的貸款。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在全球范圍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合作與相互協調形成了各種網絡合作組織,這種網絡組織是界于市場和科層組織之間的一種中間層組織,有其特定的契約關系[2],而這類契約關系具有自我履約和防范機會主義的功能。[6,7]通過這種網絡組織機制不僅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且具有十分明顯的信用提升功效。這是因為,一方面,個人的生命有限,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較低,而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個人的生命,從而有利于使一次性博弈變成重復博弈[8];另一方面,正如韋伯指出,參加社團網絡組織等于獲得一個“社會印章”(asocialsealofapproval),使得“團體懲罰”(類似一種“連坐制”)更為可能。[9]網絡組織形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市場以低度信任、所有權分立為特征,企業以所有者一體化為特征。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村在建立市場制度目標上仍存在障礙,這是因為,如果運用市場機制,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會引起大量交易成本。另一種選擇就是一體化(企業化)。但由于農戶往往資金有限,規模難以在短期內擴大;加之,我國農村在土地實行承包制以后,表現出的高度分散化作業,一體化短期內難以實現的。[3]146-148
因此,當市場秩序與機制不完善時,與內部化相對的另一種選擇是建立網絡,2006年孟加拉國的成努斯(Humus)教授在鄉村銀行通過團體貸款[10]方式,使貧困者的信用得以成功的提升,由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種貸款者之間負有連帶責任的“團體貸款”可以看作是一種農戶網絡組織[3](peasantnetworksorganization,PNO)。
為什么農村PNO可以搭建和疏通銀行與農戶信貸的橋梁呢?
第一是連帶責任。農村PNO機制實施的這種連帶責任可能使銀行減輕貸中的橫向監督[11],使監督成本得以有效地轉嫁,從而改變銀行的甄別條件,降低了農戶信貸門坎。[12]同時,也誘使網絡成員替代銀行進行貸前的審查,它可以減輕交易成本。
第二是信息優勢。農村PNO成員相對于銀行擁有信息優勢,而這種信息優勢是貫穿在貸款的所有階段:貸前甄別,貸中橫向監督和貸后的審查。
第三是社會資本的有效運用。我國的小農經濟(采邑經濟)源遠流長,其對經濟組織演變的實際影響和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意識形態對社會演變的間接影響之大是難以估量的。[14]由于農村PNO成員具有小農經濟的明顯特征,社會約束的存在可以構成對違約者的懲罰機制。在沒有擔保的情況下,銀行很難防止貸款者的策略性違約行為。[13]但是農村PNO機制的社會約束,可使它成為對違約者的一個可置信威脅。
農村PNO機制的構建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其成員同屬于一個村,共同生活和生產,相互之間彼此了解,因而形成了長期的博弈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實施融資信用互助,使農戶的信用程度大大增強。
四、實證分析
陜西省扶風縣是自1994以來我國開始試行小額信貸的試點縣之一。從扶風縣的成功經驗來看,主要源于農村PNO機制的構建。其作法是采用由貸款者組成的互助、互督、互保網絡組織形式——即農村PNO機制。
1.來自金融機構的證據。
我們選取扶風縣農信社作為研究的樣本,只所以選取農信社,是因為該縣農信社在農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據扶風縣人行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5月末,該縣農村信用社占全縣農貸市場份額92.17%,國有銀行占7.83%的市場份額,至2006年6月末,農村信用社占據全縣農貸市場97%以上的份額,具體見表4。
對于扶風信用聯社及其轄內3家信用社,選擇2005年的數據進行分析(見表5)。從對扶風信用聯社及其轄內3家信用社的分析中也可以發現,農戶PNO貸款的不良比率最低,扶風聯社、城關信用社、南陽信用社、法門信用社2005年末的數據情況表明,農戶PNO貸款形成不良的比率大大低于同一時期信用社全部貸款的不良比率,這就破解了農戶信用程度不高的難題。另對南陽信用社的調查發現,截至2005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4378萬元,各項貸款余額3491萬元,不良貸款占比為8.1%。1999年,南陽信用社開始推行農村PNO信貸試點工作,隨后農戶信用貸款的投入逐年增加,至2005年末,農戶貸款余額690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0%。圖2反映了2000-2005年末南陽信用社貸款結構的變化,從圖2中可以發現,農戶貸款占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農村工商業貸款與農業企業貸款的占比卻不斷下降,這種貸款投向的轉變與農村PNO貸款的低風險性是相聯系的。圖3給出了南陽信用社不良貸款占比變動情況,可以發現從2000年以來,隨著南陽信用社貸款投向的變化,不斷增加了的農戶PNO貸款的投入,減少了其他風險較大的貸款的投入,信用社信貸資產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問卷調查的證據。
據來自2006年4-5月份對陜西省扶風縣的農戶調查,在所調查的農戶中(290個有效樣本),一共有185戶農戶通過組建農村PNO,獲得過來自農村信用社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共計350筆,總貸款金額為278.69萬元。基于問卷分析的結果如下:
從農戶近年來信貸的可獲得性情況來看,農戶的信貸可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見表6)。
表7反映了2002-2005年獲得貸款農戶獲得貸款筆數的變化。在所有樣本農戶中,63.79%的農戶曾從信用社獲得過貸款,這其中,占樣本總數14.13%的農戶在五年中獲得了3筆貸款,2.09%的農戶在三年中獲得了4筆貸款。因此,對于農戶而言,能夠從信用社獲得貸款,甚至每年都可以獲得貸款,這樣的融資狀況完全來自于農村PNO機制,這種辦法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戶的融資難的困境。
五、結論性評價
長期以來,中國形成了比較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金融抑制相當嚴重。為此,2004-2006年連續三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對農村金融改革擔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然而,“嫌貧受富”是金融的天性,信貸資金的流向也不完全是政策的因素使然。調動各類金融機構投入農業、農村的積極性必須是可持續的和講效率的,而不是靠行政強迫命令。因此,在激勵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的同時,如何通過組織創新,降低農村金融的交易成本是問題的關鍵。
普遍的觀點認為,農村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是造成農村信貸市場貸款難的首要因素。從總體上看,中國的農村經濟以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其金融需求者通常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產季節性明顯、單筆存貸規模型小、市場風險大、缺乏銀行愿意接受的必要擔保和抵押。由此可見,就當代中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矛盾來看,基于金融機構的改革路徑己走到了盡頭。破解中國農村金融之迷,需要有一種新思路和選擇一條新的路徑。
本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通過經濟學的分析,從組織形態上提出構建農村網絡組織(PNO)的概念,并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指出提升農戶信用貸款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戶信用程度的提高。通過實踐證明,在現今條件下,農戶網絡組織(PNO)機制參與信貸市場,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
致謝:感謝扶風縣農村信用聯社侯維新碩士在資料收集方面所提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約翰•克勞奈維根.交易成本經濟學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22-124.
[2]張其仔.新經濟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67-178.
[3]王靜.涉農經濟組織融資信用與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4]王靜.涉農經濟組織融資與信貸配給[J].財經科學,2007(7):38-44.
[5]WANGJING.Acomprehensivecreditrationingmodelbasingoninterestrate&non-interestcost[J].EconomicConferenceinUnisa,Australia,2007(7).
[6]WILLIAMSONJOHN.Exchangeratemanagement:theroleoftargetzon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7,77(2).
[7]LINTONC,FREEMAN.Socialnetworksandthestructureexperiment[M]//InResearchMethodsInSocialNetworkAnalysis.EditedbyLintonC.Freeman.DouglasR.White.AndA.KimballRomney.GeorgeMasonUniversityPress,1989:12-17.
[8]MARKCASSONHOWARDCOX.AneconomicmodelofInterfarmnetworks[M]//IntheFormationof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EditedbyMarkEber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174-196.
[9]SHARONZUKINPAUL,DIMAGGIO.Thestructuresofcapital:thesocialorganizationoftheeconom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10]MUSTAFA,EMIRBAYER,worksanalysis.cultureandtheproblemofagency[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94,99:6.
[11]FAFCHAMPS,MMINTEN.Returnstosocialnetworkcapitalamongtraders[J].OxfordEconomic,2002,542:173-206,
[12]CAGLAOKTENUNA,OKONKWOOSILI,Socialnetworksandcreditaccessinindonesia[J].WorldDevelopment,2004:1225-1246.
[13]BIGGSTYLERRATURI,MAYANK,SRIVASTAVA,PRADEEP.Ethnicnetworksandaccesstocredit:evidencefromthemanufacturingsectorinKenya[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73.
[14]ATIYA.AMIR,Bankruptcypredictionforcreditriskusingneuralnetworks:asurveyandnewresults[M].IEEE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2001:929.
- 上一篇:農村兩委關系分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宅基地儲備制度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