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流通組織
時間:2022-11-13 10:55:00
導語:農業品流通組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戶家庭組織問題
1.規模問題。我國農戶承包土地的特點是面積小、塊數多,平均每戶擁有7畝左右耕地,屬超小型經營規模。由于農戶的生產資料和耕作技術有限,提供的農產品質量低,附加值小,激化了分散經營和大市場化的矛盾,影響農戶在市場上的競爭和討價還價能力,阻礙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2.管理問題。我國大多數農戶的文化水平還很低,對市場信息了解不全面,易造成生產決策的盲目性、市場行為的趨同性,形成“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另外,小農戶在市場的交易費用很高,迫于市場競爭壓力,不得不降價銷售,既不利于農民增收,又不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
3.產業問題。我國絕大多數農戶一直從事單一的農產品原料生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沒有參與農業產前和產后部門的巨大利潤空間,生產鏈條短,生產成本高,缺乏市場信息和營銷手段,很難具有自己穩定的銷售渠道。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問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一是經營規模和范圍較小,使得農田水利設施、農業防護林體系的維護和使用存在嚴重的“搭便車”行為,導致農業資源和基礎設施消耗迅速,不利于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政企不分家、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清楚等問題,嚴重制約其發展。
(三)農村流通組織問題
1.在農村,多數大宗農產品沒有統一的運銷組織,使農民在流通環節損失嚴重。目前,我國約70%左右的農戶以較低的價格把農產品賣給村上的運輸專業戶,運輸專業戶在市場上以批發價賣出農產品,賺取批發價和收購價的差額。因此,農戶每年在流通環節的損失就高達200億元,不僅如此,還喪失了流通市場的就業機會。
2.缺乏相關的法律約束,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農民間的購銷合同履約率低,尤其是一些私人加工企業在購銷產品供過于求、價格暴跌時,單方面不履行合約,對收購價格一壓再壓,使農民承受毀約的損失,利益嚴重受損。
3.基層供銷社性質變化,不利于農產品銷售。供銷社是農民自己的合作購銷組織,由于歷史原因,供銷社轉變為國營的基層組織,和農民從以前的合作關系變成商品買賣關系,加之實行承包制,承包者為自身利益對農民的產品壓低級別和價格。
二、國外發展農產品流通組織的經驗和啟示
(一)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形式(以美國為例)
1.各種批發商、零售商、農產品加工廠商、商等私人公司,是農產品流通組織的主體,銷售額約占60%。在美國市場上,合作社和私人企業各具自身的競爭優勢。合作社的競爭優勢在于給農民分配利潤,具有較強的收購優勢。私人公司的競爭優勢在于營銷范圍廣闊,農產品進入市場后,就進入全球性的營銷網絡渠道,農產品可以銷往世界各地。
2.農產品營銷合作社是流通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銷售額約占30%。86%的牛奶、41%的棉花、40%的谷物油料作物和20%的果蔬都是通過合作社銷售的。其中,農產品談判合作社是比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只站在農戶成員的立場上與買家談判,談判內容主要是農產品的價格、質量、運送方式、到貨時間等。農產品談判合作社比單個農戶與買家直接談判更具有優勢,談判結果更傾向于農戶利益。
3.農產品流通行業協會是農產品流通行業自律組織,既是經濟組織,又是政治組織。農產品協會是農產品生產者的代表,也是農產品生產者利益集團的代表。
(二)對我國農產品流通組織發展的啟示
1.改革國家宏觀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和依法規范組織立法工作。組織建設法制化是發達國家對經濟組織宏觀管理的重要制度,目前,我國還缺乏有關農業經濟組織的專門法律,應盡早出臺《合作組織法》、《合作社法》或《農民協會法》,以便依法引導、扶持、規范、保護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改革創新流通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組織發展實踐表明,建立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民進入流通最有效的方式。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一要配套運作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把農產品加工業逐步轉移到農產品產地;二要鼓勵商業銀行積極扶持龍頭企業;三要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優先上市,利用資本市場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籌集更多資金;四要實行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
3.發展現代物流技術,實現流通高效化。隨著消費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應積極引導現有農產品物流企業改造升級,發展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理念,重點支持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建立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形成統一高效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縮短流通時間,降低流通費用。
三、我國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探索
(一)提高農戶組織素質,增強農戶組織的內在性創新
農戶家庭經營組織是農業微觀組織體系中的基本組織細胞,在發展中應長期堅持兩條基本方針:一是長期穩定;二是積極創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家庭經營組織面臨著人才、技術、設備、管理等一系列的競爭,這就需要自身的完善和創新,農戶家庭經營組織自身素質的改造和提升是首要任務,即內在性創新,包括產權制度的改革、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機制的轉變、科學化的管理等。
(二)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戶家庭組織關聯性創新
農戶家庭組織的關聯性創新,是指農民家庭組織向外部拓展、與各種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下,采用契約合同方式建立起各種聯合經營組織,形成以農民家庭經營組織為基礎和軸心的農業微觀組織鏈。
1.積極發展農業一體化經營。我國山東壽光市每年向國外出口大量的蔬菜,就是通過農業一體化經營實現的,他們首先對國外蔬菜市場進行調研,了解國外市場需求,然后根據市場需求組織農民在生產基地進行生產,而后由龍頭企業負責統一收購、加工、包裝、銷售,占領國外蔬菜市場。如果單純靠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根本無法滿足國際大市場的需求,只有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才能縮短小生產和大市場間的距離,從而提高農民在市場上的談判和經營能力,有利于市場資源的調配,農業結構的調整,“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的緩解。
2.采用多元化的組織發展模式。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農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化的組織發展模式,常見的組織發展模式有以下幾種:
(1)農協+農戶模式。農業專業技術協會代表農民的利益,與市場對接,幫助農民解決進入市場所面臨的交易費用昂貴、市場風險大、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日本農協發展相當完善,初、中級別的農協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代表農戶簽訂購銷合同,高級別的農協還會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為會員提供農業保險、農業金融等相關服務。我國農協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
(2)公司+農戶模式。在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中,農戶以生產車間的身份參與,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通過加工包裝農產品,獲取豐厚的利潤。這種模式可以采用合同契約制和股份合作制。合同契約制指龍頭企業和農戶簽訂契約,農戶按照企業要求進行生產,龍頭企業按照合同價格收購農產品,再進行加工、包裝、銷售。公司+農戶模式缺乏風險制約機制,容易發生“道德風險”,不利于保障雙方利益。股份合作制指農民可以以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入股,農民不僅是生產者,還是龍頭企業的股東,企業經營業績和農戶切身利益緊密相關,這樣就極大地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3)公司+農協+農戶模式。農協是連接公司和農戶的中介組織,分別與公司、農戶簽訂合同,為農戶提供耕種技術、最新的市場需求信息和服務,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避免同類型農產品大量集中上市;為公司提供穩定的農產品供給,實現農產品的最終銷售。
- 上一篇:企業辦優化發展環境工作總結
- 下一篇:兒科護士長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