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基地建設困境與策略
時間:2022-05-24 05:17:00
導語:農業科研基地建設困境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背景和意義
昆明市有100余個農業科研基地,通過10余年來的發展,把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增產增收效果通過試驗示范實實在在的展示在了農民面前,激發了農民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同時示范基地向農民提供優良種苗、農資、信息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服務,農業科研基地充分發揮了其科技研發示范作用。作為現代集約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和展示窗口,基地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帶頭作用來促進農業發展,進而有針對性地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一項緊迫任務。農業科研基地的良性發展,不僅促進各地優勢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更可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業整體素質,對于加快開發農業多功能性和拓展農業發展新領域,引導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提高我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農業科研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規劃不完善
目前基地建設僅有《昆明市農業科技研發轉化基地建設六年規劃》于2011年在各縣(市)區執行。大多數基地是在規劃制定之前建設的,重復建設使得多數基地同質性高,缺乏特色,也缺乏準確的科研方向和發展定位,致使基地整體布局,協同協作的大格局未完全形成。
2.2融資渠道單一,對地方政府依賴性強
如今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大多采用了企業投資、政府投入的資金籌集方式,對地方政府的依賴性很強,融資渠道單一。政府對農業科研基地的建設不夠重視,支持非常有限,加之多數基地功能單一,缺乏宣傳,深度項目少,很難通過其他渠道籌措到資金。資金的匱乏導致研究經費投入不足,難以做大做強。
2.3項目科技含量不高、輻射帶動作用不強,規模化程度較低
2.3.1項目科技含量不高。科研基地示范新品種、新項目都需要選用優良品種,需要加強對基地高新技術的投入。資金投入的門檻限制了大部分基地的科技含量,使得大部分基地開發的品種也較為單一、落后,導致多數基地無法吸納高質量的科技項目進駐,惡性循環導致了科研項目技術含量不高,深度不夠,研發力量弱。
2.3.2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因為科技含量不高,項目不能及時的轉化為生產力,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直接影響了基地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2.4規模化程度低,缺乏集聚效應
2.4.1土地流轉性障礙。土地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設施農業基地的有效擴大。在設施農業規劃區內,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不愿意通過轉包、出讓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而規劃區外的農民雖有積極性,卻在規劃區內沒有承包地。這是造成基地規模化程度低的根本性障礙因素。
2.4.2資金障礙。由于農資及大部分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擴張經營所需要的資金缺口加大,大部分基地的投資者資金籌措力度不夠,無法進一步擴大規模。
2.4.3標準化障礙。基地要具備試驗、示范功能,用以傳播新技術,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就需要進行標準化的試驗、示范和生產,需要引進相應的技術和設備,也需要具備相應操作能力的技術人員進行規范化操作,無形中提高了基地規模發展的門檻。
2.5科研基地研發團隊缺位
在科研基地方面專業研究人才不足,很多科研基地都是封閉式地開展研究,缺乏專業的技術開發團隊和市場開發團隊。
3思路目標
引領都市農業、效益農業發展,保障城市供應,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現代農業新路子;大力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種子種苗、安全農產品生產與標準化技術以及農產品保鮮、貯運、精深加工等技術的開發研究與推廣應用。到2016年,基本完成昆明市農業科技研發轉化中心基地建設,打造具有科技研發、生產轉化和技術推廣一體化的公共平臺,通過建設三大中心、四大平臺、五大分區,充實完善六大科技研發轉化基地。三大中心:以馬鈴薯、蔬菜、林果為主的生物科技研發轉化中心、良種繁育及花卉品種改良中心、種子種苗研發中心。四大功能平臺:技術信息服務平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平臺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發平臺。五大分區:管理服務區、農業科技研發區、農業成果孵化轉化區、高級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區、農業成果觀光區。六大基地:將昆明市農科院馬鈴薯、水果、花卉、蔬菜旅游觀光科技研發基地;富民縣觀光示范基地;嵩明科技研發基地;石林縣兩岸農業科技合作試驗示范基地;宜良農業加工基地;晉寧農業加工、科技研發示范基地列為昆明市規劃發展的農業科技研發基地。
4解決對策
4.1制定和完善中遠期基地建設發展戰略規劃
合理規劃是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基地建設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的規劃必須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制定戰略發展規劃時,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地調研,因地制宜,依據明確的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遵循前瞻性、市場性、示范性、因地制宜、節約性等原則,要凸顯“理念、體制、機制、科技、服務”五大創新亮點,在現有基地的基礎上,優化調整,合理布局,通過更新改造科研基地建設進一步深化發展都市農業。進一步完善已有的規劃,不僅需要規劃文字說明,還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圖紙進行解說,以確保指導規劃的正確實施。
4.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加強資金運用能力
1)在資金使用方面,需要有效運用和科學管理。將集中到的各級政府支農項目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首先建立基地發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科研開發推廣、科技培訓和試驗示范等方面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控制資金使用途徑,杜絕挪用、亂用現象,強化資金的有效運用和科學管理。
2)在拓寬農業科研基地的融資渠道方面,需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融資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進行融資,在向上級爭取支持的同時也要利用信用、入股、外資等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擴大經營資本,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首先,需要加大科技項目的投入力度,引導科技項目進入基地,以項目為載體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資助科研項目。其次,充分利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以靈活的管理機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實驗設備吸引農業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到園區開展合作研究,或者把他們的科研項目拿到園區開展試驗、示范;最后,通過稅收優惠、資金信貸、基本建設優惠、進出口優惠以及各級政府采取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三資”資本進入基地,積極鼓勵企業、金融機構、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私人投資于農業科研基地。
4.3改善農業科技研發條件,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4.3.1組織實施一批先進、適用、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科技項目。按照省、市、縣分級負責的原則,根據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和農業龍頭企業等科技主體的需求,調整研究方向,各級每年都要安排一批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組織科研單位開展合力攻關和轉化推廣。開展科技創新,以發展都市農業,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突出種子種苗、傳統種養技術升級、農產品保鮮和加工增值、農業防災減災、農業資源保護和節約利用等五個優先主題;大力引進、消化吸收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實施農業新品種選育、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技術等五個方面農業科技項目,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鼓勵高新科技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專項研究。認真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提高地方種質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平。
4.3.2實施技術組裝。進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一方面需要發揮省會城市科研資源豐富的優勢,以科技為依托,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技術組裝重點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圍繞糧食(水稻、大小麥、玉米)、畜牧、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帶動區域內農業技術革新、良種繁育配送、技術指導,做到有效的地區推廣,加強科研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轉化推廣,基本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為骨干,農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等為對象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并且加大宣傳力度,延伸產業鏈條。
4.4集群發展,提檔升級
產業集群其競爭優勢來源于集群所擁有的資源稟賦及其資源整合能力。其中,集群成員所擁有的資源和集群的結構方式影響了集群的競爭優勢,因此在極限約束的個數內,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科研基地的財政投入,提供盡可能完善的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著力于引導集群的規模,盡可能的規模發展異質性基地,通過對集聚產業的整合、調整從而延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基地規劃范圍內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開展思想動員和說服教育工作,提高農地租金,盡量通過轉包、出讓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引導農民依法、有償、自愿的流轉土地,進一步擴大科研基地的規模。
4.5選拔人才,整合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團隊研發能力
通過結合各類科技項目的實施,發現、培養和集聚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鼓勵和支持創新領軍人才帶領創新團隊,承擔重大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項目;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業科技企業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鼓勵在職農業科技人員參加對外學術交流活動,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建立涉農高校、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科研基地,培養和吸引創新人才,以此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優秀創新人才群體。整合昆明各類科研力量和高智力資源、提高科技研發能力,進一步強化昆明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向觀光、科研、成果孵化、人才培訓等功能一體化方向發展,形成科研—產業—市場的創新產業鏈,逐步成為農業科技人員及廣大農民參觀學習和培訓的重要基地,成為展示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成為探索不同區域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試驗區,成為現代農業科技和經濟效益的輻射源。
- 上一篇:領導在殘聯安排部署會講話
- 下一篇:農業局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