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探索
時間:2022-01-12 03:40:22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就必須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出發,找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及時轉變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并針對這些制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文章將從農業循環經濟可行性分析著手,具體論述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并就如何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
1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口的持續增長,使得長期存在的人地矛盾以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矛盾日益加劇,要想在農業生態體系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思想就是對資源進行多次重新利用,并在農業生產體系中不斷推廣和應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從而減少資源投入量,并降低農產品生產中廢棄物的排放,努力使農業生產廢棄物轉變為農業生產資料,并再次投入到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目標[1]。一直以來,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都是通過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長期實行的是粗放式農業生產消費,往往會伴隨著大量廢棄物的產生,這時人們才會想起來對廢棄物和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很明顯,這與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相背離,不僅會造成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也農業生產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而循環經濟模式則主張對農業資源進行多次充分利用,以提高農業經濟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農業資源效益。資源在農業經濟要素中不僅包括一次資源,而且還包括可重復利用資源,由于一次資源消耗后很難再生,因此如果僅僅依靠資源消耗發展農業經濟,就很難實現長久發展。
2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2.1基塘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
作為一種復合型人工生態結構,基塘生態農業循環發展能夠實現陸地與淡水兩大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極大地降低了資源的消耗量,實現了高效益的目標。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基塘生態系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循環系統,在我國農村很容易得到施行。同時,在我國農村,陸地和淡水生態資源都比較豐富,這就為基塘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的實行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如果在農村中采用這種發展模式往往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滿足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推動農業經濟取得快速發展。
2.2“四位一體”循環模式
這種模式最早是在遼寧省的能源生態綜合工程中得到應用的,能夠實現各種農業資源的相互結合,為農業經濟發展效益提供保障,從而有效地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全面發展。在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中,該模式已經在很多地區都得到廣泛應用,已逐漸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典范[2]。2.3平原農林牧農業循環發展模式這種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因為充分考慮到了農村地理特點及優勢,能夠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以確保資源利用合力的形成,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了持續增長的潛力,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再一次證明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可行性和準確性。基于此,我們有必要全面了解這種模式的特點,并將該種發展模式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3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的對策
一是不斷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促進其應用效果的提升,讓循環經濟的主體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進而讓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實現由“掠奪式”向“和諧式”的順利轉變,使得傳統粗放式經營模式得到根本性地改變,這樣才能確保“三農”享受到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所帶來的好處。二是政府要加強引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為了給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保證,還應注重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由政府負責牽頭,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并對其進行逐步引導,從而實現漸進式發展,以點帶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提升,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取得成效。三是啟動清潔農業生產程序,致力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過程中,應堅持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始終高度強調綠色環保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通過清潔生產理念的應用,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從而更好地支持農業經濟發展,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的質量。四是不斷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力度,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取得更進一步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做好農業循環經濟理念的推廣工作,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從而確保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得到切實滿足,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從而確保農業經濟發展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目標得以實現。
作者:夏瑋豪 王沁禹 徐超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劉靖偉.淺析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和創新[J].農技服務,2015,(1).
[2]梁爽.關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及推廣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7).
- 上一篇: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策略
- 下一篇: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途徑探討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