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研究

時間:2022-05-29 03:37:51

導語: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研究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因此農業經濟占據著制高點,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立足我國國情,農民是我國人口基礎最大的階級,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封建社會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小農經濟形態,到現如今都能夠真實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狀態。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農業經濟在此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也難以適應時代需求,在新形勢下如何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成為了所有農業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進程推進,對我國現有農業發展模式造成了強烈沖擊,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與時展呈現出不適應的態勢,因此思考如何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迫在眉睫,必須要結合時代特點,維持農業經濟效益平衡。對此,根據多年基層農業工作經驗,談談在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隨著信息時代的全面來臨,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提升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是關鍵。由于農民資源有限,籌資能力較弱,政府及農業部門應當承擔起引進設備的重任。對此,政府還要制定一系列的農業機械設備引進標準、制度,從而確保引進的規范性。并且通過自身資源優勢和權威性,與各大機械廠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降低機械設備購置成本的同時,也為后期設備維修奠定了保障基礎。當然,要想實現農業機械化光靠引進設備是無法實現的,政府及相關農業部門還要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工作,定期組織農民參與機械化培訓,幫助農民掌握設備操作技巧,以免造成設備資源浪費。為進一步降低集中培訓成本,可以以村為單位,開展小范圍培訓,派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去示范,指導農民操作,為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二、加大技術與資金投入力度

技術與資金的支持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也是確保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因此,必須要結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加大技術與資金的投入力度。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完善農業經濟發展制度。政府部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完善,將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提高農民生產活動積極性,有效改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第二,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為農業科學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第三,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流入農業領域,為農業活動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第四,建立健全的農業資金運作機制,確保資金有效用于農業生產、農技研發、人才培養等領域;

三、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在當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水平也應當緊跟時展步伐。因此,就必須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化調整,引導現有的粗放型農業逐漸向集約型農業轉變,并且切實掌握好中心環節避免出現資源、資金浪費。首先,重視和支持農業多元化發展,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通過農業經濟發展帶動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利益的發展;再次,依托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積極建設農業產業融合創新基地,發展農業電商,通過農戶與電商相互合作互補,借助科技力量進行統一管理,這樣必定能夠促進農業扶貧產業的發展,加快精準扶貧的步伐。當地農業部門也可以與阿里巴巴、京東等信息平臺以及順風、圓通等物流平臺達成合作協議,促進農產品與市場信息能夠相互流通。最后,建立產業共建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更多的農業科技實體,促進更多小、靈、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廣泛應用到農業經濟發展工作中去。

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設施是農業生產設施建設的基礎。一方面,要加強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在現有的水利工程設施基礎上,大力開展節水灌溉工程,重點對水田自流老罐區、集中連片水田井罐區進行渠道防滲工程[2]。同時,大力引進先進的灌溉方式,如噴灌、滴灌。噴灌主要作用于旱田經濟作物,而滴灌則可用于大棚種植。通過科技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有助于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加快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改善當地農業生產環境和條件。相關部門可以調動地區農民開展治山治水工程,對于當地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還可以大興水土保持工程,在坡地修建水平梯田,荒山建造水保林和經濟林,全面提高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影響下,不論是政府部門、農業部門,亦或是農民個體、社會組織都應當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加大技術與資金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助力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幸艷云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云崗區平旺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