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意義展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3 08:35:00

導語:農業意義展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意義展望管理論文

[摘要]擁有七千年以上歷史的韓國農業不僅影響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而且也影響著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韓國傳統農業為人們提供了食物、健康和與環境友好相處的生活方式。隨著眼2004年稻米市場的開放,這個國家的農業危機將更加嚴重。數年前由于大眾趨于照搬西方的農業道路并且忽視了傳統和環境方面的因素,韓國的農業陷入了困境。

[關鍵詞]

TheSignificanceofKoreanAgriculture,ItsValueandProspective

Abstract:Koreanagriculturewhichhasahistoryofover7,000yearshasgreatlyinfluencednotonlyonits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butonthepeople’slivesandculture.Korea’straditionalagriculturehasprovideditspopulationwithfood,healthandanenvironment-friendlywayofliving.Whilethecrisisinthenation’sagriculturalindustrywillbecomeworsewiththeopeningofitsricemarketin2004,thehardshipinthenationbeganyearsagowiththepopulartrendtocopythewesternwayoffarmingandignorethetraditionalandenvironmentalattributes.Whatisseriousisthattheimpactfromthesedoesnotendwithlocalfarmers,asabandoningKoreanagricultureistogofarbeyondtheindustryitselfinthefuture.ThenewagriculturalpoliciesadoptedafterthelaunchoftheWTOhavecausedthecombinedfarmingbasedonharmonybetweenpaddiesanddryfieldstovirtuallydisappear:Soilfertilityhasalsofallen.Whilethereisasurplusinriceproduction,theeconomyisdependentonimportsforbeansandwheat.Concernsarebeingraisedaboutwheatflourmixedwithchemicalsandgeneticallymodifiedbeans.Thenationalself-sufficiencyingrainshasplummeted,whereasnoneofthepositiveeffectsofglobalizationisyettoberealized.Tru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canbeobtainedonlywhenweevaluatethesituationfromanobjectivepointofview.Thedemandforauniformadoptionofwesternfarmingpracticeswithoutgivingdueconsiderationto"differentenvironmentsandcultures"isfarfromwise.Nevertheless,theNewRoundnegotiationsscheduledtostartthisyearattempttothinkofagricultureasaquantitativeproduct.Inthisregard,wemuststrivetorestorethetraditionalenvironmental-friendlyviewpointofKorea’sagriculture.Eachuniquetraditionoffarmingmustberespectedasintangibleassets.Allthoseconcernedneedtotaketheinitiativetoevaluatewhattheglobalizationhasbroughttotheagriculture’sintrinsicvalues,andwhetherthemeritsofdiversityandsafetycanbemaintainedinthematterofagriculture.Theglobalizationofagricultureisasignificantdevelopment,butconsiderationmustbealsogiventothebiodiversityinindividualregions.Inconclusion,itiscrucialthatthefutureofKoreanagricultureshouldnotbedecidedonlybypoliticalandcommercialconsiderations,lestweshouldendangerthehealthandprosperityofournation.

Keywords:Koreanagriculture,environment-friendlyagriculture,auniformadoptionofwesternfarmingpractices,theglobalizationofagriculture,diversityandsafety.

1.緒論

眾所周知,韓國的農業危機是由“烏拉圭Round”這一國際性的協商所導致的結果。現在,讓我們認真回顧加入WTO十年以來的農業歷程,去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韓國農業究竟是什么?’。為此,我們在研究韓國農業及其發展史的時候,都要用世界史的視角去認識和評價。這樣的自我確認過程,才能使我們克服將農業視為‘過去的產業’的不負責任的單純認識,挖掘出韓國農業所蘊含的生態農業的特性。

隨著開放的熱潮,傳統的農業作用論已變得陳舊。因為在持續的危機當中,其功能主義的作用已經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來勢迅猛的農業開放熱潮中,對農業的傳統性質的期待已日益淡化。然而,在這期間,大多數的國民不顧糧食自給率低下的事實,無視農業存在的意義,而且,就連農業具有的無限的公益性也逐漸地被國民所忘卻。其結果是:除了開放的步伐有所放慢的“大米”還有點兒剩余之外,麥子、大豆之類就要依靠進口了。拋棄復合耕種,片面地追求單作化和專業化導致了土質衰退,除草劑、殺蟲劑的濫用威脅著國民的健康。因此,探索和研究世界糧食危機的對策和生態農業是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

那么,烏拉圭Round協商,真的像他們所打出的‘同等競技條件’的招牌那樣自由平等嗎?倒是WTO所提倡的‘無一例外的關稅化’,‘對農家補助的生產—價格不連接原則’等才是以‘經濟相對優勢’這把尺子來衡量農業價值的司空見慣的做法。進而,今年開始的Newround協商更是令人失望。因為它忽視了地域性、多樣性以及其土地所形成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等所有本質性的價值,而是用‘貿易收支’這一量化的數據來衡量和評價農業。當然筆者并不否認世界化對世界經濟所做出的貢獻。可是為什么會在世界各地廣泛出現對世界化的抵觸現象?是因為少數富裕國家所撥出的巨額補助金導致的慢性的過剩生產,使全世界的農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促使貧窮國家的小農們被驅逐出農村?為此,對包括農業商品在內的所有商品追求自由貿易的WTO的世界化進程,我們有必要進行再檢討。

另一方面,由Liebig(1803~1873)倡導的一個克服化學農業的副作用,保護自然生態界的全新的生態農業思想已成為世界的趨勢。即將來臨的石油資源的枯竭也證實,廉價的石油資源為基礎的大規模的機械化和化學農業所面臨的限度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放眼掌握在發達國家糧食資本家的糧食問題的現狀,建立生態農業來保護生態界和國民的健康已迫在眉睫。那么,保護生態界,旨在恢復人性的這一全新的農業哲學應該如何去實現呢?[1]筆者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不應該從外部引進,而是應該從恢復韓國農業的本質的過程中尋求答案。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筆者想重點明確韓國農業在世界農業當中的特性。自古以來,韓國農業一直保持著適宜于風土的復合耕種,而這就是生態農業的本質要求。韓國農業是韓國所處自然環境的產物,而且只有適宜環境的農業才能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也應該從我國農業的傳統中去尋找。因此,將韓國農業所走過的歷程與世界農業進行比較時,才能真正地展望即將來臨的21世紀的韓國農業的發展。一度成為‘過去的產業’的農業,在面臨當今的環境危機時,正逐漸成為‘未來的產業’。

2.韓國農業的起源

人類自從出現在地球上,就為了從大自然中保護自己,堅持了與其他任何生物體都不同的獨特的個體保護方式。為保存生物的永續性,人類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因生態環境的差異而多種多樣。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知,一個民族的農業發展過程其實是生態環境和與此相對應的農耕文化互相結合的結果。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經過青銅時展到初期的鐵器時代的農業發展過程,就是圍繞人類,社會組織和農業所進行的連續的技術革新過程。在韓國,按考古學劃分的時代,一般為舊石器時期(1萬年前),新石器時期(5000~1,500BC),青銅器時期(1,500~300BC),初期鐵器時代(300BC~0AD),原三國時期(0~300AD),三國時期(300~668AD)。舊石器時期是人類最初開始制作工具的時代,其代表遺跡為祥原郡黑(Sangwenblackmoru)遺址(大約40~60萬年前),在那里挖掘出了動物的骨頭。在定居農業開始以后,這樣的生存經濟也并存了許久。

在韓國,農業是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出現的,而且只局限在局部地區。與世界上農業出現時間最早的中東地區相比大約晚了5000年,但與其它一些臨近國家相比還算是比較早的。與原始的生存經濟有著根本性區別的農業的最初出現可能是在公元前5~4000年的時候。因為在咸鏡北道現羅津先鋒市屈浦里的新石器遺跡中發現了最初用于磨糧食用的‘磨石’和多種類型的鎬鋤。

到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當時栽培的‘炭化谷物’被最新發現,而且當時還出現了出土了‘鋤(Homi)’、‘鍬’、‘耜(犁頭,Boseop)’、‘鐮刀’等農具和用于磨農具的‘磨石’等各種農用工具。[2](P7)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北地區(黃海道智塔里,弓山里)的遺址中發現的‘鎬錘鋤(用來打碎土塊的一種農具)’之類的工具。它是與‘磨石’之類的農具一同被發現的。這樣的事實證明,韓國的最初的農業是用‘鎬錘鋤’挖翻肥沃的沖積土,種植谷子和稗子等雜糧的方式展開起來的。由初期的鋤頭農耕法進而發展成較為先進的耜農耕法,到了初期鐵器時代,原三國時期時發展成為基于灌溉的犁農耕法。

在韓國初期的農耕文化中最為令人矚目的是,其種植農作物起初以谷、稗子等雜糧作為主要農作物,之后逐漸變得豐富多樣,包括了稻子、大豆、紅豆、高粱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一直認為稻子是從中國傳過來的。但是最近在忠北清原郡小魯里的土碳層發現的稻種子,對此提出了異議。對其進行的碳素年代測試顯示,它是大約1萬3千~1萬4千年前的遺物,其DNA分析結果又表明,它們是具有種植稻和野生稻的特性的多種類型的稻子。小魯里的稻子向我們展示了韓國的稻田農業很可能跟中國一樣,也是自生的(而非從外部傳來的)。

‘金浦’,‘一山’等地的事例告訴我們稻子栽培的大量普及大約是在大約新石器時代,即BC3000~2500年的時候。在該地區種植的作物除稻子之外還有其它農作物。約在BC1300年的時候,平壤南京遺址中也發現了多種類型的炭化谷物。除此之外,初期的稻栽培農業的遺址還有數十處。在此不僅有被炭化的米,土器表面的稻種印痕等直接的證據,也有象半用形石刀,有溝石斧等間接的資料。這樣的稻栽培農業沿著西海岸,一直傳播到南方。從單粒型(Japonicatype)稻種的分布來看,當時還傳到了日本。其理由是韓國的稻栽培農業的起源比日本要早,日本和韓國種植的稻子也是同一種類的。另外還有當時人口流動的路徑,也能說明這一點。[3](PP29-32)

另一方面,韓國的青銅時代的上限,最近又提前到BC15世紀[1],其證據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欣巖里的遺址。當時的農業已經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例如1)土碳層周邊地帶的農業,2)沙質沖積地帶的旱田農業,3)丘陵下面地帶的水田和旱田農業等等。當時的稻子品種也是多樣的[2]。農具有貝韌,單韌斧子類最為多見。耜是用來挖土用的工具,當時還有精米糧食用的磨石。

綜上所述,我們的生存經濟中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具有連續性,經過作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栽培(cultivation)—栽培的大規模化—集約式農耕(agriculture)—農耕文化的建立等一系列的過程,隨著人口的增加進行了擴大再生產。尤其是到了集約式農耕的階段,在很多方面都起了很多變化,例如農業技術的發明和普及,土地和生產工具的集約利用(intensification),陶器的廣泛利用,烹飪工具的變化,糧食儲藏時間的長期化,勞動力編制的變化,部落和社會組織的變化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作物的不斷多樣化,在驪州欣巖里遺址出土了米,麥,谷子,高粱等,還有‘旱田稻’。把全國范圍內的事例匯總起來看,當時的作物還有米,麥,黍子,芝麻,荏胡麻,麻等[3]。

如上所述,韓國的舊石器時代的生存經濟到了新石器時代就發展成以雜糧為中心的火田式的鋤農法。這意味著最初的定居農業的出現。這樣的鋤農法一直延續至稻栽培農業較為普及的青銅時代,接著又發展成耜農法。而到了鐵器時代的初期和原三國時代,開始利用了灌溉設施和借牛的力氣拉犁的‘犁農法’。另一方面,我國的農業起源與世界的發展軌跡是一致的。但是與西方不同的是韓國農業是以雜糧和米為中心發展的。毋庸置疑,這是我國國土所處的自然環境使然。

3.世界上的農業地區和其發展過程

3-1世界上的農業地區

與其它任何產業相比,農業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大的一個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無論如何巧妙,也不能改變自然本身。對農業影響最大的自然環境因素是氣溫、降雨量和濕度,這些也是決定一個地區的農業類型和其發展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法國的氣候學家德馬而頓(DeMartonne,Emmanuel,1873~1955),于1926年提出了“干燥指數”概念,將其成功的解釋為一個算式。他提出的公式為I=P/(T+10)。其中P為一定期間內的降水量的合計(用mm表示),T為相同期間內的平均氣溫(用攝氏度來表示)。

利用該公式計算得出的年平均干燥指數I〉20為濕潤地帶,I〈20為干旱地帶,I〈10為只靠天然降水是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沙漠地帶。但有些地區又有點特殊,例如地中海沿岸的降水幾乎全部都集中在冬季,而夏季幾乎沒有降水,為此又計算了夏季(6月~8月)的干燥指數,即夏指數。夏指數為5以下的地區為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冬雨地帶。這樣的地帶,夏季的農業是非常困難的。用一年的干燥指數20和夏指數5為基準的“飯沼二郎”方法論來區分世界農業,可將其分成4大類[4](PP25~29)。

首先,世界農業的第一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為20以下,夏指數為5以下的西南亞地區和地中海的南岸地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東地區,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400mm,而且降水又都集中在冬季,是非常特殊的干燥地帶。該地區若要進行農業生產,必須采用輪作保水法來防止土地中水分的蒸發。在該地區,一般在10月份播種麥子,用冬季的雨水栽培的兩季式(休閑+麥)農法較普遍,而此外的沙漠地區是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

其次,第二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超過20,夏指數不及5的冬雨地帶,即地中海北岸地區和蘇聯的南部地區。包括內陸地區在內,這個地帶形成了先種植大麥后再進行放羊等畜牧業的‘二季式’農業。而在希臘至西班牙的南歐低丘陵地區則種植葡萄,橄欖等;畜牧業以放羊為主。另外,在南歐地區,城市的近郊或能進行河川灌溉的地區,開展了發達的灌溉農業。

第三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小于20,夏指數大于5的特殊地帶,例如印度的Punjab地區和中國的華北地區。這些地區雖然屬于年降雨量不到200mm的干旱地帶,但是年降水的3分之2又集中在夏季。該地區的夏季農作物是雜糧,冬季農作物是大麥等。這些地區為了防止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耕保水’的農作方法。而一方面,中國的華北地區一年2熟結束之后,將犁完的土壤覆蓋起來,以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這些地區的農業具有共同之處,即都以保水為目的,選擇了中耕農業。

最后,第四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大于20,夏指數大于5的夏雨地帶,也是濕潤地帶。北歐地區,東亞地區為其典型。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北歐地區利用夏季的降水,一直保持著‘3圃式’農業。該地區原來與南歐地區不同,是以夏季農業為主,但由于土質差和冬季寒冷的氣候的原因,種植期間內的除草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種植過的土地必須閑置2年后再進行除草的‘三圃式’農法定位在該地區。而在韓國,中國南部和日本等高溫高濕度的東亞地區,如果不進行積極的除草活動,就很難有收獲了。東亞的這種“中耕除草”技術傳播到北歐‘三圃式’農業地帶,使該地區的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提高。這就是著名的英國農業革命。總之,東亞的農業特征可以說是‘重點放在了以除草為目的的中耕除草上’了。

3-2中耕農業和除草農業

我們用干燥指數所觀察到的世界農業的不同都是為了克服各自所處的獨特的農業環境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然,這一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些環境因素可以將農業分為“干旱地帶的農業”和“濕潤地帶的農業”2大類,從其農業特點來看,若將前者稱之為‘保水農業’,后者則應為‘除草農業’了。而世界農業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由“干旱地帶的保水農業”發展成為“濕潤地帶的除草農業”。這是因為通過灌溉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變農業環境的技術與人類共同發展的結果。

另一方面,以地力的恢復和除草為目的的閑置土地的‘休閑農業’逐漸發展成為無休閑的‘中耕農業’。尤其是一直保持著‘三圃式’農業傳統的北歐地區的農業革命,就是反映這種發展變化的典型事例了。這種世界性農業發展過程在各國的農業環境和歷史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為了克服各自所處地區的制約條件雖然都做出了不斷的努力,但是各個國家的農業仍然還是處于固有的環境之中。

舉一個事例,在美國Sacramento地區,灌溉干旱的土地進行的稻子栽培,雖然因受到自由貿易的恩惠不斷地擴大其種植面積,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水源不足和污染問題。借助于科學的力量可以克服多種制約擴大種植面積,但是其昂貴的生產費只能分攤給那些進口糧食的國家了。在韓國,為了普及產量高卻不適宜風土環境的新品種(統一稻),付出了很大努力,也獲得過一時的成功,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韓國的這種經驗也在提醒我們環境的重要性。

旨在“中耕農業”和“除草農業”的世界的農業發展,都只有在各自所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發揮自己的優越性。因為農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其它任何產業都大。其實“可持續發展農業”這一新的農業目標,說白了也就是反省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無視農業環境的過去農業,用適宜于環境的農業取而代之。從這一點來看,一方面留意于世界史的趨勢,同時去尋求最適合自我環境的、謀求富有個性的發展道路時,世界農業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4.西方農業和亞洲農業

世界上多種多樣的農業當中,韓國的傳統農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韓國農業也能像西方農業那樣實行規模擴大化,并且能獲得成功嗎?這樣的疑問只有在仔細理解世界農業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才能找出答案。為此,讓我們先去粗略地了解一下西方農業的發展過程吧。

大約在一萬年前,以西南亞為發祥地的西方農業的出發點是以大麥農業為主的‘2圃式’農業。這種初期的干旱地農作法在羅馬時代傳播到北歐地區,發展成‘3圃式’農業。三年休閑式的農業,這種制度后來成為西方農業長期以來的傳統。閑置期的土地用來放牧牲畜,牲畜的糞便又成為極佳的肥料。但是,原來的以除草為目的而閑置的土地逐漸用于牧草地,遇到了產業革命引發的農產品需求的爆發性增長,終于實現了完全脫離休閑的農業方法。像這樣,在閑置期的土地上,種植飼料作物來進行牧業的Norfolk農業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而且,Enclosure運動又把原來為放牧牲畜而劃分成小規模的土地結合起來,使大規模耕種的出現變得可能。這一系列的變化就促成了‘農業革命’。

此后,以‘休閑’和“除草”形式出發的西方農業,克服了其制約條件,將大麥農業和畜牧業結合在一起,發展方向為實現規模擴大化。能最好地反映這種發展趨勢的就是南北戰爭以后的美國農業。他們以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為先導,成功的實現了規模的擴大化,并在此基礎上,用強大的勞動力作為武器,使美國成為操縱全世界的強國。從西南亞干旱地區發源起來的西方農業的近代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克服休閑,通過機械化實現的大量生產上。更具特點的是,在干燥地區以麥為主要農作物的西方農業,主要靠提高勞動生產性的機械化手段,而不是用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方式發展起來的。這種規模擴大化的趨勢,通過單作化,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為此,大量使用了石油化學的產物—殺蟲劑、殺菌劑、[5]8除草劑等化學農藥。憑借強大的生產力,1864年試圖開放農產品市場的英國的第一次嘗試)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最近又被美國的‘烏拉圭Round’協商,強行地實行起來了。

另外,亞洲農業的源頭在中國的古代農業。中國華北地區以雜糧為主作物發展起來的干旱地帶農業,本來就具有“中耕保水”的特征。這種農業傳到較濕潤的東亞地區時,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東亞農業的復合耕種。但是貫穿這種多樣的東亞農業的共同因素就是稻子農業,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如同用于干旱地帶的中國的犁,傳到東亞濕潤地帶一樣,華北的中耕農業傳統也發展成中耕除草農業了。東亞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是:用集約型勞動投入來耕種極其有限的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也就是說扎根于勞動集約型的亞洲農業的發展方向從根本上與西方農業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有:由于高溫多濕的氣候一開始就要求他們戰勝雜草,才能獲得收獲的亞洲農業,擴大其規模是十分困難的。并且,東亞的主要農作物稻子,其單位面積的人口撫養能力,大大超過西方農業的主作物—麥。

但是不少美國人或在美國學過農學的人們常常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認為東亞地區集約型勞動是因為耕地面積小,農業規模小。但事實上并不是因為規模小才集約投入勞動力,而是用那特殊的集約型勞動才能守住農業本身,所以無法把規模擴大到1ha(一公頃)以上。現行的WTO政策正處于用西方農業的觀點來認識亞洲農業的矛盾狀態。被那些每戶擁有180ha的超大規模的美國的生產力所威懾的東亞政府,認為生產力低,是耕種規模小的原因。

因此,一味地強制要求農民們擴大規模。為了規模化,機械化和單作化,巨額的農業補助金被投入到農業。如此一來,原來的復合耕種模式就完全被打破了。

由此浮出一個問題是:濕潤地區的原來以中耕除草為起點的亞洲農業,從此也要走像西方那樣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的道路嗎?為了對應WTO的農產品自由貿易主義政策,亞洲各國所采取的農業政策又如何呢?不幸的是“耕地規模擴大化”,“專業農業人員的培養”,“食品消費結構的轉換”等政策,只能反映那些想推進農業發展的人們心中所藏的面對西方農業的刻骨銘心的自卑感。而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競爭力”,只有在客觀認識歷史的發展和自己所處的坐標時,才能得以提高。忽視原來的環境和出發點的不一致性,無條件地要求進行規模經濟的‘憧憬西方政策’,才是其誤區所在。從這一點來看,從生態農業的角度,找回韓國農業的真面目并非是件輕松的事。

5.韓國農業的傳統及其發展方向

韓國農業是東亞農業的一條支流,屬于世界農業地帶當中的第四地帶。尤其是韓國的氣候,由于韓國處于的中國華北(長江以北)和濕潤氣候的日本的中間位置,使它的氣候具有中國華北般的春旱和超出日本的夏澇的特征。這樣的Semi-dry固有的環境條件就賦予韓國農業帶有保水農業傳統的中耕除草農業的性質。因此,韓國農業從古代開始就形成了勞動集約型的復合耕種,又直接發展成水田農業和旱田農業相協調的水旱輪換的農作法。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高溫多濕的環境導致的茂盛的雜草和防止土壤有機物質的流失。

韓國的農業擁有7千年的悠久歷史,并且由于向南北方向細長延伸的國土形狀,和其他國家相比,生產出了多種多樣的土特產品。因此稻子所占的種植面積并不大,例如1919年,稻田只占全部耕地面積的36%。當然,農作物當中最多的還是稻子,其經濟地位也到了幾乎能代替貨幣的程度了。實際上,韓國農業是以雜糧、大豆和米為主作物發展起來的。如《三國演義》中有:“種植了五谷和稻子”的記錄。[6]10)

在三國初期,農業從鋤頭農業發展成犁耕農業,而到了4世紀,又發展成灌溉農業了。那時的稻子農業只能采取休閑的方法,因為,高溫多濕的氣候下,又要防止雜草,又要防止土質下降。“休閑制”一直延續至新羅統一時代,其記錄有全羅南道潭陽的“開仙寺石燈記”和高麗末期的“高城三日浦埋香碑(1309)”。但是這種“休閑制”到高麗后期就逐漸發展成每年耕作的“連作制”形式了。

現在,利用韓國最古老的農書“農事直說”來觀察一下15世紀韓國農業的整個面目。[3]11)這個時代種植最為廣泛的是黃米,小米,大豆和稻子;其次是麥類和人參等農作物。并且朝鮮前期的農業是以多樣的作物為中心發展起來,但只能是少數人口耕作大面積土地的粗放型性質。一方面,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了稻子的直接播種和連作技術。因為當時主要是采用將稻種直接播種在水田或旱田的直播法,而移秧法幾乎沒有。但是,到了朝鮮后期,稻農業有了很大的變化。移秧法的利用使稻農業廣泛地普及起來,水田的輪作體系也起了很大變化。在開墾壬辰倭亂造成的荒廢的國土過程當中,地主制以重要的經濟制度建立起來了。到了18世紀,移秧法不僅擴大到天水水田(只能靠雨水澆灌的稻田),而且還利用在水田和旱田農業上了。而且,原來的稻子的直播法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尤其是直播法中,在旱田里直接種植稻子的特殊技術“干耕法”以西北地區為中心完成了世界上最為獨特的‘畜力一貫’體系。一方面,旱田農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在那時施肥法得到改善,“二年四熟”體系得到廣泛普及;瓜,辣椒,煙草,土豆等新的農作物也登場了。

從這樣的韓國農業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韓國農業克服“休閑制”,以發達的中耕除草技術為基礎,向高級的輪作體系和連作體系發展的整個發展趨勢。同時也不難看出,由人少地廣時的粗放型農業向以集約型耕種來提高土地生產性的生產模式轉變的發展趨勢。加強勞動集約,深化水田農業和旱田農業的復合化,成功地解決了土質的保護和防止雜草和害蟲的問題。如今水田和旱田的二熟制已廣泛普及,將不充足的水資源輪流灌溉水田和旱田這種‘輪水田法’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并且,到梅雨季節為止,將水稻種植在旱田里栽培的“干田法”在韓半島西北地區盛行。韓國農業的發展可以用“集約化的道路”一詞來形容,它同時也促進了韓國農業傳統水旱輪換農法和復合耕種。復合耕種與當時盛行的貨幣經濟結合起來,使多樣的商品農作物的種植變得可能,甚至使得原產地為美洲的農作物也輕而易舉得變為己物。

到了17、18世紀,不顧有限的土地面積,人口平均增長率高達3%。人口的增加進而產生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的勞動集約型農業。這種農業變化,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直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而且,推翻傳統的身份制度,從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社會。農業發展帶來的如此的變革,到了19世紀越來越深化,為向近代社會變遷,做著前期的準備。

18世紀以后,我國的農業發展導致了100人/平方米的極高的人口密度,它的根基主要是農業技術所實現的高水準的集約型農業。但是,與西方不同的是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并不是土地和資本的大量投入,而是農業勞動質和量和農業技術的革新帶來的必然結果。雖然,當時還有多種富農經濟,但是,在每戶平均耕種規模不斷在減少的當時,農業發展的原動力仍然是在無數小農們從事的商業性農業的發展。那些小農們的勤勞帶來的“勤勞革命”與當時的極高的教育熱結合在一起,在接受西方工業化的時候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3)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選擇集約化道路的韓國農業的發展直接成為韓國社會邁向近代社會的推動力,并且克服肥料資源緊缺的困難,最大限度地利用農作物多樣的特性,進而形成優秀的‘作付體系’,韓國農業傳統中所發達的農業技術和復合耕種,就是未來生態農業的一個突破口。但是由不均等成長論下的開發政策所帶來的近代化的成果并沒有滋潤農民。在“低價格,低報酬”的鐵鏈中,農民們成了新的犧牲羊。因此。韓國農業的衰落已成為定局。試圖在農村解決高度成長所需的工業勞動力的財閥們,為了將傳統的集約型復合農業轉變為美國式的單作化農業,率先提出了韓國農業的規模化和機械化。而執著于韓國歷史上沒有規模化和機械化這一事實的人們,又憑借WTO的加入,推進著農業開放。

加入WTO以后的韓國農業,在國內方面,為了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培養專業農業人員來代替小農,并實施“結構調整政策”來擴大規模;在國際方面正準備著2004年大米市場的開放。但是從‘忘卻了韓國農業的根本’這一點來看,他們的要求必將帶來農民被驅出農業和農村,農業被拋棄的結果。這意味著韓國農業傳統的徹底地改變。為此,巨額的農業補助金投入到了農村,傳統的復合耕種完全被中斷。其結果是土質在下降,雜草和害蟲泛濫,進而導致殺蟲劑、殺菌劑、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日益增加的農業公害;大米的大幅度增產和雜糧和大豆大幅度減產又導致了大米的減產政策和雜糧和大豆的大量進口,促使糧食自給率一年比一年大幅度下降。

最近的農業危機是由于忘卻了韓國農業的本質,將農業轉化成稻子單作化所帶來的結果。或許他們認為進口美國廉價農產品更為有利。但是如何面對預計在21世紀發生的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呢?更令人吃驚的是竟有一些人認為現在的危機是因為沒有很好地依從WTO的要求的所導致的。這場悲劇,是由于他們疏忽了東亞的提高勞動的質和量的發展模式與西方的資本積累的發展模式之間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須對加入WTO以后的10年來的農業軌跡進行再檢討,并且摸索出恢復韓國傳統的道路,再次向多種農作物的復合耕種轉化。

6.結論

韓國農業擁有著7千年的悠久歷史。它不僅對韓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并且還滲透到韓國的生活和文化里。尤其是大米,它曾經承擔過僅次于貨幣的作用,而稻草猶如‘韓國稻草屋頂’所象征的那樣成為了韓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韓國農業是韓國特有環境的產物,它與以近代化的名義進入我國的西方的化學農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們現在常說的“身土不二”就說明,傳統的復合耕種是又安全又十分必要的產業,因為它能給我國國民提供糧食,健康和潔凈的環境。

最近的農業危機的象征就是將在2004年實施的“大米市場的開放”。但是,可以說當我國農業的傳統被人們所遺忘的時候,它就已經暗示了我國農業的危機。完全無視和拋棄我國農業一直以來守候著的歷史特性和環境特性,無條件地模仿西方農業的錯誤認識,其實就是招來當今的慘敗的原因。不難想象,農業問題不能只歸結于農民。拋棄農業往往就是對國土環境和國民健康以及民族文化的拋棄,與“窮人的夕陽產業”這種鄙視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甚至,從農業的環境特性來看,農業衰落往往會影響未來的生存環境。

以水田和旱田相協調為基礎的復合耕種被WTO以后的農業政策完全抹殺掉了。東亞長期以來的傳統一被打破,土質下降了,雜草和害蟲多了起來,化肥和農藥用量增多了;結果是大米過剩,大豆,大麥全部需要進口了;一方面要對過剩的大米實施減產政策,另一方面農藥麥粉和基因轉變的大豆(GMO)問題困擾著人們。糧食自給率也在大大降低,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開放主義者們所期待的結果卻恰恰沒有出現。

韓國農業果真要拋棄自己的傳統,按照WTO的要求,選擇與西方相同的道路嗎?對于韓國農業10年來的發展過程,我們應給以什么樣的評價呢?我們只有在客觀地認識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時,才能提高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競爭力”。掩蓋現有環境與過去的歷史之間的差異,一味地堅持西方或歐洲的做法,難道真的可取嗎?然而從今年開始的NewRound協商正處在矛盾之中。因為忽視地域性,多樣性以及一片土地所形成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等所有本質性的價值,而是用“貿易收支”這一量化的數據來衡量和評價農業。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應該用生態農業的視覺去尋回韓國農業的真正面貌,而這個擔子并非輕松。就像以麥為主的西方農業和大米為主的東亞農業有區別一樣,各個國家在各自的風土歷史中形成的多樣的農業文化,應作為人類的無形資產去尊重。事到如今,我們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世界化究竟對農業的價值維護做了何種幫助,它能否與農業的多樣性和安全性共存呢?我們必須堅持農業的世界化,但同時對各個國家農業的特殊性和不同的發展階段所帶來的多樣性和持續性給以關懷,它們應該是并存的。21世紀韓國農業的將來,不能被商業性或政治性的理解所左右。

注解:

[1>ShridathRamphal..OurCountry,ThePlanet-ForgingaPartnershipforSurvival,IslandPress,1992.

[2>崔夢龍.韓國紳士時代的飲食文化[A],“韓國飲食文化研究院論總第一集[C].1988.

[3]李鎬澈.朝鮮前期的農業經濟史[M].1986.

[4]飯沼二郎.日本農業的再發現[M].NHKBooks226,1980。

[5]李鎬澈.產業化與農業經濟[M].1991.

[6]三國志·魏志·弁辰傅[M].

參考文獻:

1)金宗炫,“英國產業革命研究”,漢城大經濟研究所,1977。

2)李春寧,‘關于韓國農耕起源的報告—特別是研究的問題點’,“民族文化研究”7,1973。

4)李鎬澈,“朝鮮前期的水稻農作法報告”,“東洋文化研究”第11號,1984。

5)李鎬澈,“產業化與農業經濟”,1991。

6)李鎬澈,‘地方化時代的農家經濟和農民意識—以慶北農村地區為例’,“省谷論總”第22集,省谷學術文化財團,1991。

7)李鎬澈,“懸崖上的韓國農業,如何解救”,1992。

8)崔夢龍外,“韓國紳士時代的飲食文化”,“韓國飲食文化研究院論總”第一集,1988。

9)菲里斯丁,“英國的產業革命”,羅京洙,李廷雨編,民音社,1987。

10)熊代幸雄,“比較農法論—東亞傳統農法和西歐近代農法”,御茶水書房,1970。

11)飯沼二郎,“日本農業的再發現”pp.25~29,NHKBooksno.226,1980。

12)FrancescaBray,TheRiceEconomics-Technology&DevelopmentinAsianSocieties,Univ.ofCaliforniaPress,1994.

13)FrancescaBray,Population,AgriculturalIntensificationandEconomicDiversity;theCaseofAsianRiceEconomies,HumanResponsibilityandGlobalChange,Univ.ofGoteborg,1991.

14)HocholLee,RiceCultureandDemographicDevelopmentinKorea,c.1429-1918,EconomicandDemographicDevelopmentinRiceProducingSocieties,A.Hayami&Y.Tsubouchied.1989.

17)MasanobuFukuoka,TheRoadtoNature-RegainigtheParadiseLost,PublishedbyJapanPublication,Inc.Tokyo&NewYork,1989.

18)ShridathRamphal,OurCountry,ThePlanet-ForgingaPartnershipforSurvival,IslandPress,1992.

19)UNDP,BenefitsofDiversity-AnIncentiveTowardSustainableAgriculture,NewYork1992.

[1]崔夢龍,推測青銅時代的上限是BC15世紀,2001。

[2]引用‘日山’發現結果,“出土了非japonica,也非indica的古代米(許文會,1996),可見,只能是‘韓國稻’了”。

[3]在南江水庫,除谷物以外,還發現了1300余球根類植物(許文會,1997),推測當時為便于紡織,還特別種植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