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然儲藏技術論文

時間:2022-07-25 06:44:00

導語:糧食自然儲藏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自然儲藏技術論文

摘要:通過對七臺河桃南國儲糧庫的試點房式倉應用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技術的糧溫變化、品質變化,與對照房式倉采取糧食常規(guī)儲藏的糧溫變化、品質變化的對比分析,探索出安全、節(jié)約、綠色、高效的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方法,首先在七臺河轄區(qū)的糧庫推廣應用,然后逐漸在**省更多糧庫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然低溫儲藏;推廣應用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國民經(jīng)濟有了飛躍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對一日三餐的主食質量要求也大大提高了。現(xiàn)如今人們的口味有了新提高,要求吃上新鮮、營養(yǎng)、綠色的高品質糧食,而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技術是當今世界上眾多糧食儲藏方法中最有利于保護糧食各種優(yōu)良品質的好方法。特別是在**省,四季分明,隨著秋糧的收購,即進入漫長寒冷的冬季,非常有利于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技術的推廣應有。

糧食自然低溫儲藏主要是利用冬季干冷空氣,使糧溫下降到≤0℃,采取隔熱保冷措施,盡可能延長保冷時間,確保安全度夏。當儲糧溫度低于10℃時,糧食籽粒活成分的生命活動極為微弱,溫度為0~10℃的糧食可以稱為冷糧,當氣溫≤0℃時,運用適當?shù)慕禍卮胧涂梢园鸭Z溫降至0~10℃的范圍。如果糧溫低于0℃可以稱為冷透糧,冷透糧更能長時間地保持儲糧低溫。**省一年中日平均溫度≤0℃的天數(shù)很多,例如:哈爾濱為143天,七臺河為145天;日平均溫度≤5℃的天數(shù)更多,例如:哈爾濱174天,七臺河178天。在**省越往北寒冷的天數(shù)越多,可見**省廣大地區(qū)都具備應用糧食自然低溫儲藏的氣候條件。應用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技術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有二:一是儲糧冷卻的方法,要盡可能把糧溫降低;二是隔熱保冷的方法,糧食冷卻后,要盡可能防止糧溫隨氣溫而上升。

一、儲糧冷卻的方法

七臺河國儲糧庫應用的是自然通風冷卻法,即在冬季寒冷干燥天氣,將倉房門窗打開,使冷空氣逐漸冷卻儲糧。為增強冷卻效果,每隔1~2周翻動糧面一次,或挖溝,或扒塘,經(jīng)常變換形式。

二、隔熱保冷的方法

(一)倉房改造。倉房改造的重點在倉頂,因為倉頂傳入的熱量比倉墻大16倍(經(jīng)實測,370毫米厚倉墻傳入的熱量為9.84千卡/小時.平方米,平瓦倉頂傳入的熱量為159.7千卡/小時.平方米),而且倉頂?shù)谋砻娣e一般要比倉墻大1.4倍左右。七臺河桃南國儲糧庫試點房式倉的隔熱保冷的方法是采取吊雙層頂棚的措施。這種頂棚系用木框架扎秫秸,再抹稻秧、稻糠泥和麻刀灰(三層厚2厘米),最后刷石灰乳制成,頂棚為馬鞍形。雙頂棚的隔熱效果很好,經(jīng)實測,在氣溫最高的八月中旬,氣溫32.5,雙層倉溫為20℃,對照的非雙頂倉溫為28℃。雙層倉的優(yōu)點是取材容易,造價低廉。除倉頂改造外,倉璧也要改造,就是用麻袋裝消毒大糠,每包厚度約20厘米,在倉內靠墻四周堆垛,作為內墻,襯一層席子,避免糧食滲入內墻縫,即可散裝儲糧。

(二)糧面壓蓋。雙層倉頂棚再結合糧面壓蓋,可使隔熱保冷達到滿意的效果。糧食冷卻后,在春暖以前,即應進行糧面壓蓋,過早壓蓋妨礙冷卻,過遲壓蓋則糧溫回升。七臺河桃南國儲糧庫采用一種較新的糧面壓蓋法,即雙層塑料薄膜壓蓋法,簡便易行,清潔美觀,隔熱保冷效果好。具體做法是:在低溫儲糧的糧面上鋪一層席子,再鋪一層棉氈,然后將預先焊接好的厚度為0.12毫米的塑料薄膜鋪于棉氈上,邊角埋入糧堆內0.5米,為第一層薄膜,之后在薄膜上放置支撐木架框,高度間隔35厘米左右,在木架框上鋪放第二層薄膜,鋪平,拉緊,邊角用木條釘于倉壁上即可。糧面壓蓋后,倉房門窗用棉簾擋嚴,留一小門出入,外掛棉簾,檢查糧情應在早、晚寒涼時進倉,電燈用一盞開一盞,盡量避免一切熱源。到了八月底或九月初,糧面壓蓋的物料應即撤除,因為此時糧溫已上升,表層糧溫與壓蓋物料的溫度已經(jīng)接近,而氣溫轉趨下降,如不及時撤除壓蓋,溫差結露點必將逐步下移,從而導致大面積的結露發(fā)熱。糧面壓蓋撤除后,應淺翻糧面,通風換氣,10月份開始可以深翻糧面,大力通風降溫。11月份以后,可適時應用自然通風冷卻法,將糧溫盡可能降低。

三、對比分析

2007年10月份在七臺河桃南國儲糧庫開始試點,1號試點房式倉應用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技術,2號對照房式倉仍用常溫儲藏方法。11月份收購、整理、入倉的臨儲粳稻9800噸,其中1號倉4300噸,2號倉4500噸。(一)粳稻入倉的原始質量情況粳稻在1號試點倉的入倉原始質量為:出糙率(%):81.3,整精米(%):61.5,水分(%):14.0,雜質(%):0.6,黃粒米(%):無,脂肪酸值(mgKOH/100g):14.2,品嘗評分值:82。粳稻在2號對照倉的原始質量為:出糙率(%):80.1,整精米(%):60.5,水分(%):14.1,雜質(%):0.7,黃粒米(%):無,脂肪酸值(mgKOH/100g):14.3,品嘗評分值:81。

(二)粳稻在儲藏期間的糧溫年變化情況

(三)粳稻在儲藏期間的品質變化情況。2008年11月份對1號試點倉和2號對照倉的粳稻品質變化進行了跟蹤檢測,結果是:1號倉質量為:出糙率(%):81.2,整精米(%):61.4,水分(%):13.9,雜質(%):0.6,黃粒米(%):無,脂肪酸值(mgKOH/100g):14.8,品嘗評分值:81。2號對照倉質量為:出糙率(%):79.8,整精米(%):60.3,水分(%):13.8,雜質(%):0.7,黃粒米(%):無,脂肪酸值(mgKOH/100g):16.9,品嘗評分值:76。

四、結論

1號倉內糧溫變化較小,溫度范圍-9.1~12.1℃,達到了低溫儲糧標準;從表2可以看出,3號倉內糧溫變化較大,溫度范圍-13.1~23.8℃。根據(jù)2007年11月和2008年11月分的粳稻質量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兩種方法的粳稻水份均變化較小。而1號倉內粳稻經(jīng)過一年的儲藏脂肪酸值只增加了0.6mgKOH/100g,品嘗評分值降低1分;3號倉內的大增了2.6mgKOH/100g,品嘗評分值降低5分。實踐證明,由于1號倉常年保持較低溫度,可使粳稻籽粒活性受到抑制,呼吸強度減弱,干物質消耗減少,糧粒內部脂肪酸值積累減少,品嘗評分值穩(wěn)定。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糧食自然低溫儲藏技術是保持糧食新鮮、營養(yǎng)、綠色的好方法。特別是在**省,低溫時間長,取材方便,是完可以廣泛推廣應用的。

參考文獻

[1]于長江、竇基龍主編.《糧油檢測》[M].**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0.

[2]《**省地方標準糧食儲藏技術規(guī)程》[M].**省農業(yè)信息網(wǎng).200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