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業技術推廣現況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4-09 11:37:00
導語:黑龍江農業技術推廣現況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農業科研與農民、政府與農民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目前,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高達70%~80%,而我國僅35%~40%,且真正具有規模的轉化率不到20%。如此低的轉化率說明,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障礙因素,農業技術增長的空間還相當大。基于農業技術推廣規律,針對我省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于成功實施農業技術推廣,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黑龍江省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
目前,黑龍江省已形成省、市(地)、縣、鄉四級推廣網絡,全省共建立了67個縣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全省1210個鄉鎮,已建成881個鄉鎮綜合服務站,占全省鄉鎮總數的72.8%,達到五有(辦公室、實驗室、經營門市部、倉庫、試驗地)標準;有近8000人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全省14490個村設立了農民技術員,屯有科技示范戶,基本建成以縣中心為龍頭,以鄉鎮站為紐帶,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為依托的全省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全省服務功能齊全的合格服務站占綜合站總數的65%以上。科技進步因素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由90年代初的35%,提高到目前的44.5%,已有30萬農民接受綠證培訓,其中有21萬人獲得農民綠色證書。
2黑龍江省農業推廣體系的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推廣人員配備不合理、人才資源匱乏
從國家正式編制人員分析,縣鄉兩級種植業和畜牧業技術人員均占國家正式編制總人數的36%,農機、經管則分別占11%和13%,這一比例與目前的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農民生產上所急需的水產養殖、經濟作物、園藝等專業,其技術人員的比例均不超過4%;由于農業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素質低,使得農業推廣人員良莠不齊,自然在技術方面很難勝任,農技推廣人員推廣的技術或者方法解決不了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于是造成了農民對農業推廣人員的不信任。
2.2推廣內容單一,推廣主體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推廣內容上,單純以推廣技術為基本點,橫向寬度不夠,限制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另外,研究機構中的研究者、推廣機構中的推廣者、技術的終極用戶農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層現象,科研單位長期處于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題、科研、試驗、鑒定、申報成果這種管理模式與推廣部門、用戶農民沒有直接的聯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項目變成了以獲獎為目的,真正先進實用的科技沒有推廣到千家萬戶。
2.3農技推廣部門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差
公益型的農業技術推廣,應主要由政府來承擔。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和管理,但目前農技推廣部門的經費嚴重不足,直接導致農技推廣部門特別是縣級以下推廣機構基礎設施辦公條件很差,大多數縣級站不能上網,有的連電腦也沒有,推廣手段比較落后;交通工具缺乏而且落后,影響田間調查及科技下鄉等工作的順利開展。
2.4政府宏觀調控不到位,與市場體制不相適應
目前有關政策著力點主要集中在促進農業技術的供給上,對刺激農業技術需求和協調技術供求均衡機制重視不夠;農業技術市場活動沒有真正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技術無償外流;我國法律對動植物新品種不給予專利保護,栽培規范、耕作制度等非物化技術成果形式更不在專利保護之列。
3提高黑龍江省農業推廣體系的對策研究
3.1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創新,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創新農業推廣體系,發揮政府農技推廣隊伍的先鋒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共同經驗。各級推廣機構在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的前提下,可以興辦經營實體,實行“一站兩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運行機制。鼓勵中小企業、農民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大力培育多種成分、多種形式的農技服務組織,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技推廣主體逐漸走向多元化,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廣泛地在農村開展科技成果開發、推廣活動;農業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各種農民技術協會也成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領域的重要力量。
3.2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制度創新
確立農民對技術需求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采納農業新技術的自愿性。農民是農業經營的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需求主體,市場主體。采納新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農民市場經營的理性選擇。今后要注重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改變“你給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沒有”的技術供給狀況。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農業推廣部門應該及時地把市場需求的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引導千家萬戶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著力解決農業推廣體系中激勵機制的問題。廣泛采取市場化的激勵手段,進行推廣機制的創新,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在現行農技推廣機制下,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還缺乏市場激勵機制,技術人員和推廣人員的工作還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沒有有效的利益誘導機制,其工作的好壞不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引導的,許多推廣工作也就難免流于形式,不能讓農民滿意。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機制的完善,關鍵在于解決推廣主體的激勵問題,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比如支持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有償服務,可訂立“超產提成、減產賠償”合同等。
3.3加強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和政策支持
農業科技推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能否更好發揮作用和發揮更大作用,除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外,還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人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支持等外部環境和條件作為堅強的后盾。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②加強農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把教育、研究、推廣緊密結合起來。③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④發展和引導農業技術市場,規范農業技術推廣市場行為。
- 上一篇:遷西旱地農業技術運用研討
- 下一篇:糧食行業安全督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