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生物鏈運用技術
時間:2022-04-09 03:42:00
導語:生態農業生物鏈運用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尋找讓農民增加收入的新技術、新理念,成為水產工作者的新課題。2010年佳木斯水產技術推廣站引進“盤山模式”,在佳木斯郊區蓮江口黑魚泡農場進行了用河蟹除草、殺蟲,生產生態大米的實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現把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稻田養蟹的優點:
1、有利于水稻生長。河蟹攝食稻田中的雜草、綠萍、底棲生物,并大量消滅稻田水中害蟲,抑制無效分孽,疏松土壤。其排瀉物能肥田,據測定連續養蟹三年的稻田、耕作層的土壤有機質提高近一倍。
2、稻田水層淺、溫度高、光照充足,為河蟹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水稻的生長凈化水質,為河蟹隱蔽和蛻殼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3、稻田養蟹共生互利,投資少,管理方便,經濟效益高。一般情況下,畝產河蟹25-30kg,實現效益350-500元。水稻畝產與常規稻產量基本無差異(改變種植模式)。由此可見,稻田養蟹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是目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二、稻田養蟹條件
1、養蟹的稻田水源要充足、清新無污染、田塊保水性能好,每一個養殖單元以10畝為宜。
2、在稻田壩埂內側修0.6米×0.4米的環溝,來增加水體和避開高溫侵害的自然調溫環境。環溝位置應在修完壩埂后留有0.5米的馬道,做為投料場。這部分面積在每隔6米左右留0.5米投料點外全部密插水稻。用挖環溝的土方加固壩埂高、寬。壩埂上寬0.5米,高0.6米以上。
3、防逃設施:用防逃專用塑料布既經濟又適用,一般質量上好的能用三年,每畝一次投入60元左右。
(1)養成蟹選用寬65-70cm,沿壩埂四周埋入地下10-15cm,上端用竹桿固定,在上端加一道尼龍繩更好。
(2)支撐防逃布竹桿的間距,南北向相對稀一些0.6-0.8米,東西向為0.4-0.5米(自然風向)。
(3)進排水最好用泵進行,如自然進排水用長出壩埂0.3米水管,并把進水口用堅固的沙網扎緊扎實。這個位置是河蟹逃逸關鍵部位,不能馬虎。
三、養蟹管理
在做好田間工程和防逃設置外,進入養殖與管理防疫階段,要注重以下每一個環節:
1、清池消毒,一般稻田養成蟹基于供水晚,放苗早的矛盾,要在養殖田塊靠近水源一側修建先期暫養池,面積按1.5:10。四周環溝因溝內水位低,滲漏快,要加深,加寬增加水體,加高壩埂提高水位,保持池水的深度。消毒用生石灰100kg溶化后潑入池水中(新田用50kg),環溝內用量稍大些。用藥后一周加水放苗。
2、選擇苗種,適時放苗。
(1)稻田養蟹時間相對短,苗種選擇在規格上以80只/斤以內的健壯苗種。要求規格整齊均勻、體表光亮無掛臟、肢體完整、肥滿度中上等為選購標準。
(2)河蟹在5℃的狀態下就開始攝食,18℃開始蛻殼,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放苗越早越好。畝放苗量控制在350-450只。
(3)苗種入池方法:苗種入池很關鍵,苗種入池方式視脫水時間長短而定,一般情況下,脫水時間一小時內,用20ppm高錳酸鉀浸泡8-10分鐘,撈出放在壩埂上讓其自由入水,脫水時間兩小時以上,要由短到長浸入水中提起,重復多次緩慢濕潤鰓絲(防止嗆死)。
(4)苗種入池兩小時就開始投喂,投喂量多少,要依據投料后1.5小時看余缺,有剩余下次少投、缺則多投。
(5)在水稻插秧結束的三—五天內把苗種移出暫養池,放入稻田內養殖。出池方法:在每天下午4點前排干池水,太陽落山后1小時從池對角緩慢進水,兩到三次基本能出凈。
(6)苗種移到稻田內到7月中旬這段時期,是河蟹增長最快階段。在四周投料點以優質高蛋白料足量投喂。7月下旬-8月上旬高溫期間,河蟹生長緩慢階段,改低蛋白、青飼料、瓜菜等串換投喂。8月初立秋后到起捕前是河蟹快速增重育肥階段,攝食量劇增,要以高蛋白合成料,3%雜魚蝦等足量投喂,保證起捕育肥到位。
(7)水稻種植:選擇秸稈堅硬、不易倒伏、抗病性強的優質高產品種,水稻栽植以6寸-12寸-6寸或6寸-14寸-6寸的大壟雙行種植方式,在環溝向內側1米內,大壟加插一行,小壟加密兩穴的邊際優勢來彌補環溝占地部分的穴數。
(8)水稻田不用除草藥封地,在插秧后三天就放入河蟹,無草荒和蟲害發生。水面以上部分用生物農藥提前一周防治。如需用藥噴施,時間選擇在上午9-11時,施藥前盡量加深水層。
(9)稻田使用測土配制生態肥,耙前一次性施入,對水稻長勢弱的地塊一次性補肥不能超過3kg/畝,養蟹的稻田禁止用顆粒狀各種化肥。
(10)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要觀察河蟹活動、攝食情況是否正常。一般情況下有病癥河蟹大都在水邊。做好日常管理的六查:一查活動攝食情況,有無病癥;二查是否有剩料,及時處理;三查河蟹離水上岸,判斷水質情況;四查敵害;五查防逃設施有無損壞;六查進排水網。
四、水質調控:清水、活水是養成河蟹必須條件,但在稻田中養蟹很難達到這樣環境,要實現養成規格雌蟹75g,雄蟹110g以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前提下,盡量加深水層,增加水體。
2、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清、活、爽。換水能促進河蟹活動,刺激蛻殼。但在河蟹大量蛻殼前后,只能加水,不能換水。
3、經常檢測水中pH值,保持在7.5-8.2之間,如pH在7.5以下,畝用5kg生石灰全部潑灑或在進水時帶進,能提高0.5-0.8個pH值。
4、一般情況下,每隔20天用一次40ppm生石灰調節pH值和增補水中鈣質,三天后潑灑5ppm的光合生物菌來調節水質平衡。
五、疾病預防:河蟹在自然環境中很少患病,但隨著人工養殖密度大等因素也造成一定的病癥出現,患上重病的河蟹很難治療。在疾病防治上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只要把握好苗種質量,又在水質上準確調控,始終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定期潑灑生石灰、光合細菌,投喂優質、新鮮餌料,定期對投料場、殘餌的消毒和處理,一般都可以避免病害發生。
- 上一篇:局長在國稅系統稽查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環境衛生整治攻堅月活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