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農業發展的前景
時間:2022-01-18 02:35:00
導語:解析農業發展的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1988年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全國總計有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綜合治理,大規模的投入獲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截止目前,全國開展農業綜合開發的縣(市、區)已達1629個,農(牧)場242個。近10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人均收入增長達19.5%。國內市場上的糧食和農副產品也從長期的供不應求,轉變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城鄉居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基于此,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征認為恰恰相反。
“十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不但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遠。王征說: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雖然達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但農業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矛盾突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仍需進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開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聯席會議上,副總理特別指出了農業綜合開發“四個一”的重要地位,即農業綜合開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關鍵措施,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王征說,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后,最為突出的矛盾是農業結構不合理。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新階段的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面向市場,著眼于提高質量、效益和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調整。新階段面臨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是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徑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必須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有效鞏固、保護和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為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承擔重任。
王征認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必須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以農業主產區為重點,突出改造中低產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王征指出,要堅持以內涵開發為主,以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堅持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結合,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堅持高質量、高效益搞開發。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結構高速發展;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堅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對龍頭項目的扶持力度;堅持按項目管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兼顧一般、規模開發、注重效益;堅持多元化資金投入、資金安排實行效益優先、兼顧公平、集中投入、獎優罰劣;堅持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區域性、綜合性、重點性、開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水平。
王征強調,新階段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思路是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符合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要求。王征說,農業綜合開發要在相互“結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結合起來;要把解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結合起來;要與推動農業科技革命、實現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要與發揮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和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要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起來。
- 上一篇:農村民間投資工作考察報告
- 下一篇:區監察局年度信息公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