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服務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4-26 04:48:00
導語:農業科技服務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科技服務是把農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相關信息.通過教育培訓、媒介傳播、決策指導等服務方式介紹給農民.幫助農民提高和改善農業技術方法和生產組織形式、增強抵御農業生產風險的能力.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活動和過程。安化縣農業科技服務在基礎設施、經費、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業科技服務隊伍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成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障礙。
1安化縣農業科技服務的發展現狀
1.1確定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
據農業部和省農業廳頒布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根據安化的實際情況,組織專家組對安化最新而且適用的水稻、茶葉、水果、旱雜糧新品種、新機具、新肥料、新農藥和新的栽培方法進行了篩選.確定了今年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主導品種:茶葉、水稻、水果和旱雜糧主推技術:
(1)超級稻“三定”栽培技術;
(2)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
(3)千兩茶生產技術;
(4)水果標準化生產技術;
(5)旱雜糧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1.2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和高產示范樣板點
圍繞我縣茶葉、水稻、水果、旱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建設了1O個試驗示范基地:冷市鎮農技站農業科技示范場、湖南省柑桔無病毒良繁中心和長塘鎮農技站水稻試驗示范基地等。興辦各類示范樣板點8.1萬畝:樂安鎮、梅城鎮花生高產創建示范樣板2.1萬畝:馬路鎮等鄉鎮雜交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樣板2萬畝;長塘鎮、大福鎮、梅城鎮等鄉鎮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樣板4萬畝。通過示范基地和高產示范樣板點的建設.提高各主導產業的良種覆蓋率和新技術的推廣普及率。
1.3培育示范戶
圍繞茶葉、水稻、水果、旱雜糧四大主導產業,遴選培育1000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種養水平較高、生產經營規模較大、樂于助人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由農業技術指導員采取集中培訓、分戶指導、實地考察、觀摩交流、進行物化技術補貼等方式。指導農業科技示范戶應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其學習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使農業科技示范戶成為農技推廣體系的重要成員.起到培育一戶.帶動一片的效果。
1.4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
根據安化縣特色,縣農業局精心制訂《安化縣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實施方案》,重點突出當前農民技術員、科技示范戶、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急需的技術知識和政策法規知識比如在稻田集中區域.側重當前水稻育秧、備耕等春耕生產技術、超級稻高產栽培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在小水果基地,側重楊梅、布朗李、梨等水果優質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在茶葉基地,側重生態有機良種茶園基地建設技術、黑毛茶初制加工技術、“安化黑茶”有關標準和安化黑毛茶對樣收購等方面的培訓:真正讓每個受訓人員學有所獲,學能致用,提高培訓的成效。
2農業科技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安化縣的農業科技服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其架構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無論是從服務的目標、內容還是手段上看.安化縣現行農業科技服務都難以促進安化縣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其主要存在的不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2.1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全縣23個農技站只有9個擁有站房.其他14個農技站連站房都沒有,只能借用或租用辦公用房。辦公房內設施老化,缺乏電腦等現代化信息辦公設備,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試驗設備缺乏.技術手段極端落后,農技站配備的儀器設備只有手持放大鏡.開展技術服務基本上還處于“用眼看、用手摸”的原始階段。這種機構設置已不能滿足農村技術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方式。
2.2經費不足
盡管安化縣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的經費每年都有所增長.但仍然不能滿足現實的農業科技服務的需要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新技術成果的引進、示范和推廣。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科研費用的支撐,經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同時.農業科技人員的工資也難得到保障,存在拖欠現象,以致農業科技人員隊伍不穩定。單位辦公經費少.難以維持日常工作開展。
2.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婦女和老年人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學習和應用科技的積極性不強,對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推廣應用接受難度大;另一方面.不重視先進技術的應用.不愿在應用科學技術上增加投入,應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不夠高;再者,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方式不夠靈活,且受到經費、場所等客觀因素制約。
2.4農業科技服務隊伍不健全
目前.安化縣農業科技服務隊伍戰斗力不強,主要表現為數量上的不穩定農業科技人員數量遠遠不足.而且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農技人員中相當一部分是土生土長的,知識老化,無力應付當前品種結構復雜、服務需求多樣、新技術層出不窮的局面。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具備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致使農民得不到需要的科技服務。
3促進農業科技服務發展的對策
3.1完善配套的農業科技服務基礎設施
完善農業科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安化縣縣級財政需要積極籌措資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安化縣農業科技服務站的基礎設施建設。一要建立與農技站相匹配的站房和辦公用房;二要建立與農業科技服務站配備的電腦視頻系統、電子顯示屏和服務專用汽車、摩托車等設備。特別是服務站的戶外電子顯示屏要完成安裝調試并投入使用,不斷滾動的字目,要顯示出縣政府的要聞和生產技術要點、農情預報、市場動態等信息,成為當地農民群眾及時方便了解農業信息的一個重要平臺。
3.2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實施,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建議成立一支安化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由縣政府辦、農業局、財政局、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機、畜牧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農村工作辦公室牽頭科技、農業、財政、民政、工商、供銷等各相關部門參與的農業科技服務建設和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并指定一名政府副職領導專門負責政府協調領導小組的建立將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各部門的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最有效使用。
3.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建議政府出臺專門扶持農業科技服務的優惠政策,加大財政金融對農業科技服務建設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發展農業科技服務建設所必需的基礎設施、人才培訓、科技引進、技術推廣等重要項目.給予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扶持。二是要建設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支持各類涉農部門和其它社會力量興辦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鼓勵和引導國內外團體和個人進行捐助.通過社會投資、農民自籌等多渠道籌集資金三是要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適當放寬借貸“門檻”,增加信貸投入。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給予減免有關稅費、低息甚至無息貸款等優惠。
3.4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農民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農業科技應用的主體。當前,安化縣農業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提高廣大農業勞動力的素質首先要普及農民科學文化知識,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提高農業人口的文化素質:其次通過培訓、咨詢、現場指導等多種雙向互動科技培訓模式,增強農民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和互動性。通過加快實施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開展科技下鄉、科技宣傳周等活動,使農民便捷、有效地獲取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3.5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隊伍
農技人員是連接農業科技和農戶的橋梁和紐帶。要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組織發動縣、鄉兩級農業部門,推廣、科研、教學單位.根據不同需求.采取異地研修、集中辦班和現場實訓等方式,對鄉鎮農技站農技人員分層分類開展培訓.不斷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鼓勵專業素質高、作風踏實的涉農專業大學生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服務。通過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領辦農業試驗示范基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培養和造就一支懂生產技術、精市場營銷、會經營管理、有奉獻精神的農業科技服務隊伍。
3.6建立“專家—農技人員一示范戶”模式
根據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以及結合安化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實施.需要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模式。就是以農業院校、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以技術指導員為龍頭,建立農技人員抓示范戶、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機制。圍繞全縣水稻、茶葉、水果、旱雜糧等四個主導產業遴選了lOOO個農業科技示范戶.每個指導員負責指導1O個示范戶,實行技術指導員包村聯戶.在關鍵環節主動人戶、突發事件及時人戶、技術咨詢隨時入戶.全面提高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并通過展示、示范、參觀學習和技術培訓等手段.帶動周邊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 上一篇:人防辦紀檢工作打算
- 下一篇:國土局依法行政整體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