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校研究生培養論文

時間:2022-12-23 09:14:59

導語:農科院校研究生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科院校研究生培養論文

2014年9月,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根據《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經研究,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的目標是培養一大批有服務國家和社會責任感、有獻身國家農林事業志向、有解決農林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卓越人才的培養要以培養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大教學投入,強化實踐環節,繼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積極開展實踐育人、合作育人和文化育人,著力提升農林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以及高等精英教育提出了新的訴求。其中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成為了當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精英培養”的重要組成成分[1]。高等農業院校在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改革中不斷加強本科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培養具備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研究人才做著必要的準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銜接,對研究生培養的重視和改革提升到了高校教育中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農科院校研究生培養更是實現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拔尖人才和高素質農林人才的重要發源地,研究生培養已成為精英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培養的研究生是要符合基礎雄厚,知識面廣,綜合素養高、創造與創新能力強的一批卓越人才。以下以東北農業大學農科專業為對象,針對當前農科院校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幾個方面的問題及對其適宜的解決途徑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

一、課程體系設置

(一)問題

1.過早接觸試驗有些學科在研究生入學初期,在進行理論課程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甚至還沒真正接觸到系統的專業理論的時候,就已經讓他們走進了專業的實驗室,進行學習試驗或者探索性的試驗階段。早期接觸實驗室本身不是弊端,但是尚未對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就進入試驗階段或者參與試驗,沒有扎實的基礎,對很多學生會造成“夾生”狀態,即對專業知識認知不足,盲目跟從高年級學生或者導師的簡單提示就進入了模糊試驗狀態[2],導致很多學生在試驗后期才感覺到當初選題的盲目性或者是缺乏系統分析的選擇,導致整個研究生階段從選題開始就產生了失誤,后果應該說極其嚴重。良好的開端是取得勝利成果的保證,沒有認知就進入試驗,在初期就埋下了不良的種子,收獲也很難如愿。2.實驗課程過少當前農業院校研究生課程體系基本一致,理論課程名目繁多,政治課、英語課比重過大,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比重相對小,縱然目前高校都很重視本科生實驗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和鍛煉[3],但是目前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對進入下一階段的實驗能力仍不夠健全,實踐能力依然很欠缺,同時研究生實驗課程比重過少甚至有些農科專業根本忽視了實驗課的設置,嚴重阻礙了學生學術思維的形成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我們學校農科專業的研究生中,一部分學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常常對最基本儀器的使用常識和基本注意事項不了解,并且對很多儀器的基本性能沒掌握,簡單的儀器甚至也不能獨立操作。導致的結果是:在使用中經常損壞儀器,不能獨立順利地按操作規程使用,經常在運用中出現錯誤,甚至會有安全隱患存在,對儀器的使用常規知識沒有足夠了解,有些對分析試驗結果不了解,盲目地只利用機器給出的數據,不會主動分析等。3.操作技能參差不齊目前農業院校的現狀多為本科剛剛開始就進入了“研究生備考”階段,催生了一批以考研為目的的輔導班和考研班[4],使得一些“考研大校”從大學生入學起就注重針對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開展教學工作,而忽視和影響了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和學習,勢必也影響了入學后的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在類似東北農業大學這樣的高校中,研究生調劑數量比重較大[5],而且一部分是非同一專業間或者近緣專業的調劑,導致本科所修課程與研究生所調劑的專業課程在系統性和分類中都有一定的距離,有些學生進入我們農科院校,在本科實驗中甚至還沒接觸過超凈工作臺、滅菌器、PCR儀等這樣常規的農科專業的設備。這種情況下,不能把所有的入學者都當作是合格的本科畢業生。如果不進行一次徹底的“掃盲”,進入實驗室的研究生將會不具備基本的操作能力。

(二)策略

1.在研究生入學初期,不要急于讓他們走進實驗室,而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時間去系統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對學科或專業的研究狀況進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在頭腦中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專業研究或者課題方向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之后再讓他們走進實驗室,一定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科或者近緣學科領域適當地增加一些專業理論講座,多聽聽高年級學生的開題報告和中期匯報,同時學習一些系統的試驗方法、增加一些儀器使用原理操作等方面的培訓,會對他們下一步的試驗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所修研究生的課程領域或者相關領域所要從事的研究方向之后,逐步進入到課題選題、初步試驗、深入研究等過程。2.培養研究生成為卓越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研究生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6]。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增強實驗自信心和認真程度,提高實驗技能必不可少的部分,實驗教學方法上必須充分重視培養他們的獨立工作能力,提倡大膽探索。實驗課程一定要設置,而且要強化基礎,不能忽視,更不能隨意取消。實驗課由教師指導,實驗教師提供實驗條件,明確實驗要求,研究生自己進行獨立思考,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結果的分析,最后由教師作評定和修改。在整個實驗課實施過程中不僅僅是通過實驗課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專業試驗條件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培養他們獨立設計、獨立完成試驗項目的能力。3.實驗課程設置中必須要考慮到儀器設備使用這一看似不重要的項目,儀器操作技能培訓不可或缺。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儀器的性能、原理和注意事項,既是保證試驗順利安全實施的必要條件,又是鍛煉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也是當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和方向。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必須從儀器使用培訓開始,掌握了儀器設備的使用技能,就如同上戰場有個兵器一樣。早期進入實驗室學習的時候,讓他們學習的是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原理、注意事項、維護等一系列必要的準備知識,是進入課題研究的必要準備和工具,對于一些高、精、尖的大型儀器設備使用和掌握,更能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成為高層次人才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二、導師機制建設

(一)目前導師制的弊端

1.缺少完善的研究生導師考核評價體系或管理機制。一般高校缺乏對研究生教育的評價指標,少數導師對學生選題和指導上也缺乏足夠認真負責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前途和職業取向;一些專家型導師,越是知名度高,可能越是科研任務繁重,事務眾多,而且從師于他的學生數量也相對多,導師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所有弟子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親身指導,常常會由導師課題組中尚未具備導師資質的人員負責研究生的整個試驗過程,造成了導師名不副實的狀態;有些導師接觸學生少,甚至對學生的本科基礎和所修課程都不甚了解,導致學生從最初的選題,到接觸試驗,直到深入課題整個過程,都可能沒有得到指導教師真正意義上的、切實的指導。2.農業院校的導師制是“從一而終”的模式,多是學生在入學之初就選定一個導師,而且整個研究生學習階段從入學到畢業一直從師于此導師。學生學習和借鑒到的基本是單一領域的專長,多方位發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廣泛吸納經驗和全方位發展。

(二)解決思路

1.高校建立一套嚴謹的研究生導師評價體系勢在必行。學校研究生院或者一、二級學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對導師進行考核和評價,例如:嚴把導師錄用關(導師遴選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化);學生評議(舉行定期的測評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試驗體會和感受,把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導師,以便導師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適當的方式解決);院系學術委員會或同行專家對導師隊伍進行定期科研評價等機制(組建指導教師評價小組,通過每屆的畢業生論文評議,找出導師需要改進的問題,督促其進行改正)。評價體系建立并運行能很大程度督促和提升研究生指導的質量和效果。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增強導師的責任心,強化引導。研究生導師的言傳身教和率先垂范作用涉及研究生學習和生活的多個方面,對研究生形成極為特殊的影響力和約束力[7]。學生選擇了導師,導師也按流程招收了自己的學生,就要對他們負起責任。選擇導師對學生來講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選擇,不僅導師的科研行為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導師的學術言行、科研理念更是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要從導師那里學習的不僅僅是課題試驗的能力,更要從師學習做人做事的準則,導師將是他們今后職業生涯的榜樣和力量源泉。所以不能讓學生無從遵循,導師一定做到定期跟學生進行經常性的知識交流和人生探討。再知名的導師,也要把對學生的指導作為自己的首要工作任務,絕對不可推脫。高校應該加強對導師隊伍的建設,要重點加強導師的道德素質、學術素質教育的建設。加強導師隊伍素質教育,提升引導力度,一定把責任心作為導師評價和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除此之外,學校還應針對新增導師缺乏培養經驗的問題,定期組織年輕導師參加各個方面和相關領域的培訓學習和教育,并有針對性地為導師之間相互交流建立和提供平臺,不斷提高年輕導師的指導水平。3.嘗試改變導師模式。在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效應的同時,我們可以探索性地嘗試一下,逐步建立多導師聯合培養模式,加大農業院校研究生不同學科導師間的交流,農科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知識結構、研究內容、創業需求申請不同學科、專業的導師進行單項培養和指導,讓一個學生可以同時在兩個或多個導師的指導下,了解和掌握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結合相關性知識,開拓性地研究某一領域的問題,比如我們農科的作物育種可以直接跟植保的抗病抗蟲結合起來,研究新品種培育;也可以在作物耕作中結合雜草防除領域的綜合知識,研究田間作業系統;也可以在防除作物蟲害的試劑篩選中同時結合病害或草害防除等等。讓學生在一個相對大范圍的領域中進行研究和試驗,這樣不僅僅能強化不同學科、專業與課程的交叉和融合力度,更能夯實學科、專業與課程根基,突破原有學科界限,在開拓學生研究視野的同時,還能一定程度調整和優化導師模式,超越單一導師所能完成的傳授內容和指導作用。

三、交流平臺建設

(一)現狀———認知不足

很多研究生在剛剛入學階段很茫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當前本科生的嚴峻就業形勢,迫使他們選擇了考研之路,入學之后并沒有真正對自己的將來和進入這個專業之后的未來進行過足夠的考慮,所以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學之后對即將進入的角色并沒有充分的熟識和準備,還不知道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到底要做什么,更談不上能有明確的研究方向。還有一部分調劑過來的學生,有些可能所跨專業的領域差別比較大,對學生來說,本科階段可能沒接觸過這一調劑的專業,更沒學習過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專業,全新的領域,對新的專業了解得少之又少。如何面對這種現狀,如何調整這種狀態,變成了研究生初期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解決思路———搭建平臺

針對目前的狀況,不能讓研究生們關起門來搞研究,不能搞“單兵作戰”或者“閉門造車”,要適時地建立一級學科管理下的二級學科交流平臺,讓研究生在相關學術領域多作交流,建立學術沙龍,頻繁組織二級學科進行學術報告,專業內不同學科間進行課題討論,開題報告,讓研究生之間進行不間斷的交流,對相關領域了解更系統,更全面,能夠在其中得到一些領域間的發展動態、相關信息,交流思想,相互啟發,既能在試驗設計中運用到相關知識和技能,開拓學術視野,了解近緣領域學科的動態,又能在之后的深入試驗工作和后續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或者繼續深造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學校應該積極地為研究生培養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定期讓研究生走出校門,到相關兄弟院校或者科研院所進行短期學習和交流,增強他們對試驗的信心,興趣和視野的同時,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總之,要達到培養創新性和實踐性兼備的高素質卓越人才,就必須讓研究生培養機制和導師評價機制聯動起來,打破原有的機制制約,克服弊端,開拓思路,實現新的跨越,為高校培養卓越人才做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王曉云 樊東 周長梅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