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保護開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11:46:00

導語:農業生態保護開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生態保護開發管理論文

[摘要]清初,為了穩定北部邊疆,安排中原難民,清政府開始著力口外內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為此調整了邊疆政策,即由封禁而為松弛,進而鼓勵中原漢民出邊,以圖對內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有所促進。經過清前期一個世紀的開墾,這些地區的農業得到了發展,成為較穩定的半農半牧區。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是農業的開發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這給予我們深刻的警示。

[關鍵詞]內蒙古;農業開發;環境破壞

清代以前,蒙古地區向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農業很不發達。清朝立國后,隨著統治的穩定,開始注意口外蒙古地區的農業開墾問題。這是因為:第一,糧食問題曾是引發蒙古與明王朝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由此認識到,要穩定蒙古就必須解決糧食問題。同時,蒙古王公也深感缺糧之苦,因此也主動要求發展農業。如康熙年間,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疏言:“思得膏腴之地,竭力春耕,以資朝夕”[1];第二,康熙、雍正時期,準噶爾部屢次反叛,北疆戰事頻繁。但由于這一地區農業不發達,所以清軍所用糧草不得不從內地長途輸運,異常艱辛。清政府由此認識到,就地解決北疆的糧食問題,對于北部邊防意義重大。如康熙言“邊外積谷,甚屬緊要”[2];第三,則是為了減輕中原人口的壓力。清朝統一全國后,人口迅速增長,人與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指出:“今太平已久,生齒日繁,而由土未增,且士商僧道等不耕而食者甚多。或有言開墾者,不知內地實無閑處。”[3]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上諭說:“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殷繁,地土所出,僅可贍給,偶遇荒歉,民食維艱,將來戶口日滋,何以為業?”[4];第四,中原地區幾次大的自然災害造成了大批難民,為減少難民對社會穩定的沖擊,清政府不得不開放蒙地,允許他們到此謀生。由于上述,促使蒙古地區的農業得到開發。

早在康熙初年,已有一部分蒙古牧民開始兼營農業生產,但十分粗放。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玄燁巡行塞外漠南蒙古地區時,對此描述說:“農業非蒙古本業,今承平日久,所至多依山為田,即播種后則四出放牧,秋獲乃歸。”[5]清政府雖派遣內地官員前去教授耕種技藝,并配發種籽、農具等,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派“原任內閣學士黃茂等,前往教養蒙古”[6],但蒙地的開發仍未有大的進展。后清政府容許中原漢民來蒙地開墾,蒙古地區的農業才迅速發展起來。

蒙古地區的農業是在清政府容許中原漢民來蒙地開墾后才得以迅速發展起來的。這經歷了清政府由嚴禁漢民出邊,到放松邊禁再到積極招募漢族農民開墾的政策調整過程。

清初,為鞏固統治,清政府實行蒙漢隔離政策,以防止中原漢族的反清斗爭傳播到塞外,影響蒙古的穩定。順治十二年(1655年),順治帝下令,內地民人“不得往口外開墾牧地,王公屬人,有私來內地者,一律發還”[7]。并沿長城北側劃定了一條東西長千里,南北寬50里的禁地,蒙漢不得逾越。禁地內,蒙民不得放牧,漢民不得耕種。

但隨著人多地少矛盾的尖銳化,不斷有無地或少地的內地農民突破禁令到此墾種謀生。清政府鑒于統治漸趨穩定,遂逐漸松弛封禁令,默許內地民人以“雁行”方式出邊,春去秋歸,在塞外種植。只是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做出限制性的規定:“凡內地民人出口,于蒙古地方貿易耕種,不得娶蒙古婦女為妻”[8]。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月,陜西、山西、河南等省發生嚴重的旱澇,大批災民欲往口外蒙古地區謀生。迫于洶涌的難民潮的壓力,康熙帝曉諭各地官府“給予出口印票,令其前往”[9],并令長城沿邊關隘予以放行。康熙此令在事實上承認了漢民出邊的合法性,表明清政府禁止漢民出邊政策的轉變。

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黃水潰決,泛濫于直隸地方,比年以來,兩省近水居民耕種無資,衣食匱乏”[10]。迫于災民就食的壓力,清政府下令內地乏食民人,可往口外蒙古地區墾殖謀生。雍正要求各旗容留流入蒙古的災民,“特許其吃租”,并指示戶部:“惟開墾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墾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不得阻撓。”[11]蒙古地區稱此令為“借地養民”令,標志著清政府對漢民出邊由默許進而鼓勵的轉變。此令一開,又有大批災民流入蒙古,加速了塞外農業的發展。

乾隆時繼續這一政策。乾隆八年(1743年),直隸地區鬧旱災,乾隆指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關等關隘的官弁,“如有貧民出口者,門上不必攔阻,即時放出”[12]。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直隸、河南等地大旱,朝廷干脆明確鼓動災民去口外謀食,“今年關東盛京及土默特、喀喇沁、敖漢、巴溝、三座塔一帶,均屬豐收,爾等何不各赴豐稔地方傭工覓食”[13]。

清政府放寬邊禁的政策使內地遷居蒙古地區開墾謀生的漢族移民數量大增。在康熙到乾隆的百余年間,從古北口、獨石口外,昭烏達、卓索圖盟南部地區各旗,至張家口、歸化城土默特和河套鄂爾多斯七旗地區,村舍和農田星羅棋布,昔時的蒙人游牧之區,今則成為蒙漢雜居,耕牧兼營的半牧半農區。

清政府不僅只是準許內地難民到蒙地開墾,而且實施積極的招墾政策,以擴大蒙地的開辟。

康熙、雍正年間,清政府為平定準噶爾部的反叛,統一西北厄魯特蒙古中部,在蒙古地區大量駐軍。為解決軍需糧秣的供應,康熙三十年(1691年),批準歸化城蒙古都統關于招民開墾歸化土默特地區的官牧場及莊田閑地的請求。接著,又批準了察哈爾都統招民開墾察哈爾東南部右翼四旗所轄官牧場的請求。雍正時,清政府撥出大量土地招民墾種,同時還規定以招墾成績的大小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依據。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規定:“直隸張家口外地畝,分作十分招墾。如招種八分以上,題請議敘,不及五分,題請議處”[14]。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解決八旗軍駐防需要而建的綏遠城建成后,即從山西等地招納漢族農民前來開墾土地四萬余頃[15]。

乾隆元年(1736年),在陜北與鄂爾多斯部相毗鄰的河套地區的榆林、神木等處邊口,招民墾種“蒙古余閑套地約三四千頃”[16]。乾隆十七年(1752年)議準:“科爾沁左翼后旗、札薩克郡王旗昌圖額爾克地方,西自遼河起,東至蘇巴爾漢河止,一百二十里,北自太平山起,南至柳條邊止,五十二里,西至柳條邊十六里,東至柳條邊二十里,準其招民開墾。”[17]

除官府招墾外,蒙古的王公和土地所有者也爭相招納漢民,向他們出租土地,以獲取地租收入,這對以前根本不懂可從土地上獲得收益的蒙古王公和蒙民來說極具誘惑力。租種蒙地的漢族農民,除向蒙古族地主繳納歲租外,不再負擔其他勞役徭差,這與內地農村相比負擔要輕許多,因此也極愿意向蒙地流動。于是,在陜西、山西、直隸等省毗鄰內蒙古地區,尤其沿長城南北和黃河流域河套、土默川平原等地,逐漸形成“自張家口,至山西殺虎口沿邊千里,窖民與土默特人,咸業耕種”的局面[18]。來自內地的漢族農民帶來了先進的耕種技術,同時也改變了蒙古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經營的習慣,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清前期,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主要分布在四個地區:即東部蒙古地區、察哈爾地區、歸化城土默特地區和河套地區。開墾區域已突破長城邊外50里界限。東部蒙古包括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其中卓索圖盟喀喇沁地區農業發展較為迅速。該地區靠近長城,與內地連成一片,農耕歷史較長。清初,流入蒙古的漢族農民率先在此耕種居住。至康熙末年,僅“山東民人往來口外墾地者,多至十萬余”[19]。隨后,內地民人繼續北移,越過喀喇沁深入到克什克騰旗、敖漢旗、翁牛特旗等旗地。經過清前期一個世紀的開墾,至18世紀中葉,這些地區開始成為較穩定的半農半牧區。

察哈爾地區,在康熙中葉已開墾出大片農田。雍正二年(1724),察哈爾都統丈量察哈爾右翼四旗土地,僅私墾一項就有近3萬頃[20]。

歸化城土默特位于內蒙古中南部,自然條件適宜農業,元、明時期曾在此屯田。清統一漠南蒙古部后繼續倡導發展農業。清政府在這里設置“軍糧地”,“公主府”地,“戶口地”等等,刺激內地農民到這里墾殖。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又開放土地4萬頃,招山西等地農民開墾。至乾隆八年(1743),歸化城都統奉旨普查土默特兩旗土地,原有土地75048頃,牧地只占14268頃,其余土地已經開墾[21]。

河套地區位于內蒙古西部,具有依靠黃河水灌溉的條件。山陜北部的貧民多由土默特而西私向蒙人租種土地。到乾隆時,在靖邊、榆林、神木等處邊口,漢民種蒙古閑套地三、四千頃,歲得糧十萬石[22]。但由于該地區長期干旱無雨,水利設施的興建還未興起,所以,清前期該地區與內蒙古東部地區相比,農業發展較遲。

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是伴隨著漢族農民的移入而展開的,而塞外農墾的發展,又促使更多的移民涌入。很多人由當初的“雁行”戶,而為“依蒙族,習蒙語,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婦”的定居戶,從而形成了眾多的移民村落。移民的增加又促進了農業開發的進程。

在“山西邊外歸化城”一帶[23]。因為地域接鄰的關系,很多貧苦的山西百姓都前往該處耕種,甚至“竟將全家搬出口外”。雍正初,僅大同等府百姓“散居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24]。與山西、直隸兩省北部接界的察哈爾地區,雍正初,僅在張家口至鑲藍旗西界的“各處山谷僻隅”,就查到“所居者萬余”[25]。為加強管理,清政府特設張家口、多倫諾爾、獨石口以及豐鎮諸廳。乾隆初,僅張家口廳轄下,即有村寨514個,民戶和鋪戶7522家[26]。

熱河地區原本屬蒙古牧場,康熙中在此建立避暑山莊后,即在其周圍“聚民至萬家”[27],他們亦大多是“直隸、山東無業貧民”[28],或“晉齊流寓客”[29]。隨著遷居者的增多,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特別設置熱河廳,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升廳為府,并把周圍設立的各廳改稱州縣,如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四旗廳為豐寧縣,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等等,隸屬于承德府下。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統計,承德所屬各州縣共有戶879,口41496[30]。至于其它蒙古地區,比如東邊的喀喇沁諸旗,至乾隆初,留居該地的民戶“多至數萬”[31]。又如中部的伊克昭盟和烏蘭察布盟,察哈爾北邊的錫林郭勒盟以及西邊的阿拉善特旗等,雖然內地移民在人數上較上述地區要少,但也不斷有人進入。伊克昭盟所屬七旗,沿黃河及長城一線,差不多都有山、陜等省民戶開墾的印記。清政府在漢民聚居區實行類似保甲制度的牌甲制度,設立牌頭、鄉長等職,負責編審戶口,造冊上報,以利于農業區的管理。

口外蒙古在清代以前,雖在沿河套地區出現過農業,但面積很小,技術水平亦較低下。經清康、雍、乾三朝近一個世紀的開發,至18世紀中葉,該地區的耕地基本被開發出來。在東起科爾沁草地,向西沿長城、黃河河套,直到阿拉善旗的廣大區域內,凡屬內地移民聚居之區,都阡陌成行。乾隆時,直隸總督孫家淦說:“口外之山綿亙千里,名曰大壩,凡壩內之田,皆已招民耕種。”[32]隨著大片土地不斷被開墾,過去常需內地接濟糧食的內蒙古地區,糧食已基本自給。不僅如此,隨著生產的發展,口外的糧食還有出口。康熙對此描述說:“向日口外蒙古窮困,人不聊生,朕近日來任人經理,多方培植,今已家給人足,樂業安生”[33];“今河南、山東、直隸之民往邊外開墾者多,大都京城之米,自口外來者甚多,口外米價雖極貴之時,秫米一石,不過值銀二錢,小米一石,不過值銀三錢,京師亦常賴之。”[34]原來只以畜牧業為主的內蒙古地區,已成為農業牧業都有相當發展的地區。一些蒙古牧民因長期與漢民雜居,掌握了農耕技術,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乾隆寫詩贊道:“蒙古昔種田,撒種委之法,謂曰靠天收,秋成為刈獲”;“而今則不然,均習耕耨務,課雨與量晴,不殊三農綠”[35]。蒙古人從初期不懂農耕技術,粗放經營,“靠天收”的狀態,到“均習耕耨務”,懂得了關心天氣的晴雨,反映了蒙古牧民在農業生產上的進步。

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改變了該地區單一粗放的游牧經濟落后面貌,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對穩定清王朝的北部邊疆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地區的農業開發又緩解了中原地區人口的壓力,減輕了自然災害對社會穩定造成的沖擊,這對鞏固清初的統治也起了重要作用。

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對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這種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我們今天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蒙古地區的土質以黃土和古沙為主,當覆蓋其上的植被完好時,土壤就受到保護,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就會發生風蝕沙化現象和強烈的水土流失。乾隆以后,蒙古地區的耕墾活動一直未有停止。由于長期大量的墾殖加之戰爭的摧殘,原有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導致了上述現象的發生。如光緒《靖邊縣志》載:“陜北蒙地,遠遜晉邊,周圍千里,大約明沙、扒拉、堿灘、柳勃居十之七八。有草之地僅十之二三。明沙者細沙飛流,往往橫亙數千里;扒拉者,沙灘陡起,忽高忽陷,累萬累千。……草場不旺,蒙民生計甚苦,若再開墾,蒙民實更窮迫”。又《橫山縣志》載:同治十三年六月,“響水堡東新開溝,沙磧起蛟,山水暴漲,沖決溝。”與該地區鄰近的興縣(今山西興縣)“嘉靖以前,山林茂密,雖有澍雨積霖,猶多滲滯,而河不為青肆。今辟墾曠,諸巒麓俱童山不毛,沒夏秋降水峻激,無少停蓄,故其勢愈益怒涌汩急,致堤岸善崩。”[36]其實,蒙古地區的土地墾殖在清代之前已經進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顯現。如毛烏素沙地在公元五世紀初還是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赫連勃勃所建的“夏”即建都城于此,名統萬城(今陜西橫山縣西)。但由于400余年的墾殖,至唐長慶年間,豐茂的草原已變成戈壁荒漠,當年“臨廣澤而帶清流”的統萬城即淹沒于沙海之中[37]。唐人許棠詩云:“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38]當是真實寫照。但這種種由環境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墾殖活動仍不斷進行。民國時期,土地開墾有增無減。如駐伊克昭盟守軍陳長捷部在今伊金霍洛旗一帶開荒1萬頃,不僅把達爾罕壕、紅海子灘等幾處較好的草場開墾了,甚至連成吉斯汗陵的禁地也沒放過[39]。新中國成立后,雖也提倡植樹種草,但在發展糧食生產的思想指導下,墾殖活動仍在進行。據統計,從1953年至1990年,內蒙古墾地計5574.9萬畝,而致沙化面積增大。如伊克昭盟1957年沙化面積為16446.5平方公里,1974年為35000平方公里,20年擴大了2倍。庫布齊沙漠1957年面積為16200平方公里,1977年擴大到16756.8平方公里,20年擴展了500多平方公里[40]。渾善達克沙地南移,曾是水草豐美的多倫(元上都建于此)已被侵蝕。近年來頻繁發生于京津地區的沙塵暴,其沙源蓋出于內蒙古地區的沙地,這和歷史上對植被的破壞有著直接的關系。

生態破壞是一個漸進過程,正是包括清初在內的墾殖及以后持續不斷的墾殖活動促使這一區域生態的惡化。如今“沙災嚴重,強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50年代5次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23次”[41],沙化面積繼續擴大,甚至推進到到北京的周邊。因此,恢復內蒙古地區的良性生態已刻不容緩。當務之急應遵照中央的部署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應大力營造防護林,同時種植速生用材林和經濟林,以便解決農民對木材的日常所需和退耕后的生計問題,以減少濫墾濫伐。在已沙化的土地上,應大力種植適宜沙地生長的檸條、沙柳、沙棘等植物,用以防風固沙。通過這些措施鎖住沙龍,不使沙地擴展。在草場退化區,應改良牧草,減少載畜量,以使草場恢復,等等。總之,應保護好現有的自然植被、因地制宜發展各種人工植被,如此長期堅持就能使已經惡化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才可獲得持續發展的條件。

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借用學者對古樓蘭地區因屯墾過度而致生態惡化的一段評述:“屯田的迅速發展缺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過程,在古代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覺醒,在外來移民還沒有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展了大規模農業生產開發,其引入的農具、栽培技術、生產管理方式都缺乏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的過程,造成了生態系統內部結構的破壞、功能下降。”[42]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

蒙古地區的農業開發,一方面在短期內促進了農業生產,解決了“燃眉之急”,而另一方面,就長期而言,則是破壞了生態環境,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全面惡化,其最終結果是阻滯經濟發展,甚而使人類社會失去了生存條件。今天,我們搞西部大開發,切記保護環境,切不可對已然十分脆弱的生態再造成破壞,要使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相協調,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警示。

AgricultureDevelopmentanditsproblemreleva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InnerMongolintheEarlyQingDynasty

Abstract:IntheearlyQingDynasty,thegovernmentsetaboutagriculturedevelopmentinInnerMongolinordertostabilizenorthborderareaandarrangeinlandrefugee.Forthisreasonthegovernmentreviseditspolicy:FormerthegovernmentforbadtheHanpeasantstogoInnerMongol,lateronthegovernmentencouragedthemtodevelopagriculturethere.AfterahundredyearsInnerMongolbecamesemi-agriculturalandsemi-pastoralarea.But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alsoledtothedestructionofenvironments.

Keywords:InnerMongol;Agriculturedevelopment;Destructionofenvironments

注釋

[1]《清圣祖實錄》卷187,康熙三十七年七月。

[2]《清圣祖實錄》卷153,康熙三十年十二月。

[3]《清圣祖實錄》卷260,康熙五十三年六月。

[4]《清世宗實錄》卷6,雍正元年四月。

[5]和珅:《熱河志》,卷75“荒田詩序”。

[6]《清圣祖實錄》卷188,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

[7]《清世祖實錄》卷6,順治十二年十二月。

[8]《大清會典事例》卷976。

[9]《清圣祖實錄》卷269,康熙五十五年六月。

[10]《清世宗實錄》卷4,雍正元年二月。

[11]《清世宗實錄》卷6,雍正元年四月。

[12]《清高宗實錄》卷195,乾隆八年六月。

[13]《大清會典事例》卷158。

[14]《大清會典事例》卷166。

[15]《土默特旗志》卷五。

[16]《清高宗實錄》卷14,乾隆元年二月。

[17]《清代邊政通考》“耕牧”。

[18]方觀承:《從軍雜記》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二帙。

[19]《清圣祖實錄》卷250,康熙五十一年五月。

[20]《清世宗實錄》卷22,雍正二年四月。

[21]《清高宗實錄》卷198,乾隆八年八月。

[22]《清高宗實錄》卷15,乾隆元年三月。

[23]《大清會典事例》卷979,“理藩院”,“耕牧”。

[24]《宮中檔雍正朝奏折》,1979年臺灣出版,第17冊,第837頁。

[25]黃可潤:(乾隆)《口北三廳志》,卷1,“地輿”。

[26]黃可潤:《口北三廳志》,卷5,“風俗物產”。

[27]和珅:(乾隆)《熱河志》,卷73“學校”。

[28]和珅:《熱河志》,卷7“天章”七,《詠古二首》。

[29]和珅:《熱河志》,卷3“天章”三,《山村即景》。

[30]海忠:(道光)《承德府志》卷23“田賦”,“戶口”。

[31]《清高宗實錄》卷348,乾隆十四年九月。

[32]《孫文定公奏疏》卷4,“口外駐兵疏”。

[33]《清圣祖實錄》卷195,康熙三十八年九月。

[34]《清圣祖實錄》卷240,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

[35]和珅:《熱河志》,卷75“藩衛”。

[36]雍正《興縣志》。

[37]伊克昭盟地方志編篡委員會:《鄂爾多斯史志研究文稿》,第192頁(內部資料)

[38]《夏州道中》,《全唐詩》卷496。

[39]任秉鈞:《伊克昭盟三·二六事變》,《內內蒙古文史資料》,第二冊(內部資料)。

[40]《晉陜蒙接壤區農業演變史文集》,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0頁。

[41]《環保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光明日報》2001年5月30日A4版

[42]謝麗:《綠洲農業開發與樓蘭古國生態環境的變遷》,《中國農史》,200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