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統購統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03:33:00

導語:糧食統購統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統購統銷管理論文

[摘要]陳云是20世紀50年代起實行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提出者和設計者。他提出和制定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在陜甘寧邊區對棉花、食鹽實行統購統銷的嘗試。陳云提出該政策的最初動機是為了解決當時糧食供銷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則是要將這些商品的生產和分配納入國家計劃之內。糧食統購統銷實行后,陳云向中央提出“三定”辦法,乎息了統購統銷過程中國家與農民的沖突。該政策最初是一種臨時性、過渡性的政策,但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經濟運行體制,成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關鍵詞]陳云糧食統購統銷計劃經濟體制

統購統銷(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簡稱)是20世紀50年代起實行的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深遠的政策,而陳云是這一重要政策的提出者和設計者。近年來,已經出現了一些關于陳云與統購統銷問題的研究成果[1],對該政策出臺的原因、實施過程及影響作了有益探討,但對陳云提出該政策的思想淵源及其政策完善過程的研究相對較少,有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間。本文試圖通過對陳云與統購統銷政策的考察,初步回答以下問題:陳云提出統購統銷政策的思想淵源和最初設想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作了哪些調整和完善?該政策是權宜之計還是長久之策?

一、陳云統購統銷思想的淵源

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始于1953年,到1985年改行糧棉合同定購制度;持續時間長達32年之久。統購統銷政策是陳云最早提出并為中共中央接受而實施的。從思想淵源上講,陳云提出和制定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在陜甘寧邊區對棉花、食鹽實行統購統銷的嘗試。

對國民經濟實行有計劃的生產和管理,是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計劃經濟也成為斯大林模式下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早在延安時期,中共在領導邊區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應對國民黨的封鎖和嚴重的經濟困難,已經部分采用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并不同程度地對重要物資進行統購統銷。1944年3月10日,陳云出任西北局委員、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鑒于邊區對棉花和布匹的需求,同年7月10日,西北財經辦事處會議決定:“為防止抬高棉價,阻止商人走私,由財政廳、建設廳統一收購棉花,無論公私均不得直接到民間收買”。[2]這實際上是邊區政府對棉花進行統購的開始。11月17日,陳云出席西北局常委會議,在討論重要商品統銷問題時指出:“現在統銷的處境危險,土產向外走私嚴重,收購不上來,外邊的棉花進來后也收不上來。要把握好購棉時機,錯過時機,棉花就貴了。”[2](p.398)不久,陳云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實行管理進口,保護出口,發展內部貿易的政策。這是為了在嚴重的封鎖情況下,保證以輸出邊區的產品(主要是鹽),換取抗戰和民生所必需的物資(布匹等)”。“只有在封鎖環境下,為了保證食鹽出口才實行統銷。”[3]對食鹽的統銷是邊區政府實行統銷政策的雛形。1945年1月7日,陳云出席西北局高干會,就鹽業經營管理問題指出:“鹽要堅持統銷,減少差價,穩定金融,管理人口。”[2](p.406)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陜甘寧邊區物價隨之大跌。8月27日,陳云主持的西北財經辦事處會議決定“取消鹽的統銷”。[2](p.424)

由此可見,陳云在陜甘寧邊區實行棉花統購、食鹽統銷政策是一種應對困難的臨時性措施,是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而隨時調整的,并沒有當作一項長期政策。

1945年9月調到東北工作以后,陳云非常重視糧食統一供應問題。1947年2月15日,他在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會議上指出:各級黨政軍首長必須加強糧食管理;要根據預算審查核發糧票,無糧票不支付糧食;每人每天糧食定量標準為:前方部隊2.2斤,后方部隊2斤,后方機關1.9斤。[2](pp.485—486)即實行糧食統銷,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質定量供應。這是陳云在東北對糧食實行統銷的最早嘗試。1948年6月28日,陳云出席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會,在會上他指出:“物價中帶頭的是糧食,要盡可能多地把糧食控制在手里。”[2](p.514)7月,陳云出任東北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開始主持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工作以后,對糧食問題更為重視,強調經濟的計劃性,認為“沒有總的統一的計劃,等于無計劃”[2](p.530)。他在致電東北財經委員會時還指出:“現在不迅速地大量地發出票子,收購糧食,是非常錯誤的。”[2](p.540)這說明陳云已經認識到統購糧食的重要性。

陳云在陜甘寧邊區和東北解放區主持財政經濟工作的經歷,對他在建國后提出對糧食等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產生了重要影響。1950年2月21日,貿易部公布《關于出口貨物統購統銷的決定》,對鎢、銻、錫金屬礦砂實行統購統銷;大豆、豬鬃實行統銷;豬鬃在東北實行統購。[4]10月17日,中財秀發出《關于防止物價波動問題的指示》,明確規定為了穩定物價,政府在特殊情況時,可以對較缺乏而又與人民生活關系重大的商品,“采取統購統銷及配售禁賣辦法”。[4](pp.68~69)在11月中旬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上,陳云作了題為《抗美援朝開始后財經工作的方針》的報告,決定“對一些民用必需品實行統購統銷”。[4](p.71)12月7日,陳云為中財委起草的《關于統購棉紗的決定》明確規定:凡公私紗廠自紡的棉紗及自織的棉布,均由國營花紗布公司統購,公私紗廠現存的棉紗、棉布,均停止自行在市場出售;貿易部應根據棉紗和各種棉織品的生產和需要情況,規定棉紗的分配、加工和銷售辦法;各地人民政府對紗布市場必須負責管理,取締投機囤積,協助國營花紗布公司作有效的分配、銷售。[5]這些措施對防止紗布市場的投機行為、穩定市場價格,起了重大作用。

1951年底,陳云開始醞釀糧食統購問題。[6]1952年1月15日,陳云在給中共中央起草的報告中指出:“由于今后若干年內我國糧食將不是寬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將逐年增加,政府還須有糧食儲備(備荒及必需的對外貿易),因此征購糧食是必要的。只要使人民充分了解征購意義,又能做到價格公平合理,并只購農民余糧中的一部分,則征購是可能的。”[5](p.160)在他看來,對糧食實行征購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在夏收時重點試辦,如試驗成功,秋后即擴大征購面,逐漸在全國實行。

這里所謂的“征購”就是后來所說的“統購”。盡管當時沒有進行試點并付諸實施,但陳云關于糧食統購統銷的思路已經基本形成。到了1953年,隨著“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糧食供銷矛盾日益緊張,陳云便正式提出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顯然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正如薄一波所言:“陳云同志在1951年底,就醞釀過糧食統購問題。”[6]

二、陳云提出糧食統購統銷的背景及其最初設想

1953年,糧食購銷矛盾進一步加劇,[6](pp.263~267)國內市場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在小麥遭受凍災的地區,糧食供求狀況很緊張,食油、肉類在許多地方也供不應求。

事實上,建國以來糧食、油料、棉花等商品的產量都是上升的,并超過了抗日戰爭以前的最高年產量,為何還會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呢?陳云對此作了深入分析:“若干消費品供不應求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人民購買力增長的速度日益超過這些消費品生產增長的速度。這些消費品的產量增加了,但是人民購買力增加得更快……城市工礦區和農村經濟作物區的糧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但是農民不急于出賣他們的余糧,這是一九五三年發生糧食供不應求的根本原因。”[5](pp.258~259)

對于當時嚴重的糧食供求矛盾,要求陳云負責的中財委拿出具體辦法。1953年10月1日晚,陳云就改變糧食的現行購銷辦法問題向匯報,建議在農村實行糧食征購,在城市實行糧食配售。當即表示贊成。[4](p.178)在次日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陳云提出在糧食問題上所采取的最好辦法是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實行配售,嚴格管制私商,在堅持統一管理的前提下調整內部關系。10月10日,陳云在全國糧食會議上講話,再次明確指出:現在,全國糧食問題很嚴重,如果不采取適當的辦法加以解決,還要更加嚴重。這主要表現在:收進的少,銷售的多;不少地方已開始發生混亂;東北的災情很重;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夠供應;糧食混亂現象如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今年全國的收購計劃將完不成,銷售計劃將大大突破。[5](pp.203~205)

陳云認為,要解決糧食問題,應該處理好四種關系,即國家跟農民的關系,國家跟消費者的關系,國家跟商人的關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關系;處理這些關系所要采取的基本辦法是:“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實行定量配給,嚴格管制私商,以及調整內部關系。”在周密的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陳云提出了八種解決方案:(1)又征又配,即農村征購,城市配給;(2)只配不征,只在城市配給,農村不征購;(3)只征不配;(4)原封不動;(5)“臨渴掘井”;(6)動員認購;(7)合同預購;(8)各行其是。[5](pp.207~210)

在經過反復比較后,陳云認為:“上面這些辦法,看來只能實行第一種,又征又配,就是農村征購,城市配給。其他的辦法都不可行。”他的基本理由是“我現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反對。”“現在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實行征購,一個是不實行征購。如果不實行,糧食會出亂子,市場會混亂;如果實行,農村里會出小亂子,甚至出大亂子。我們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跟農民結成了緊密的關系,如果我們大家下決心,努一把力,把工作搞好,也許農村的亂子會出得小一點。而且,這是一個長遠的大計,只要我們的農業生產沒有很大提高,這一條路總是要走的。”[5](pp.210,208,211)

陳云認為,農村“征購”與城市的“配給”是配套的。他采納糧食部部長章乃器的提法,將“配給”改稱為“計劃供應”,并與日偽時代的“配給”作了明確區分,強調“那時是油、鹽、醬、醋都配給,現在配給的只是糧食。那時的配給量是填不飽肚子的,我們現在的配給量可以吃飽”。[5](p.214)他將在農村征購糧食、在城鎮配售糧食的辦法定名為“計劃收購”、“計劃供應”,簡稱“統購統銷”。可見,陳云最初提出對糧食實行“統購”政策,是經過反復比較和慎重考慮的。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主要是迫在眉睫的糧食供銷矛盾問題。

顯然,陳云對當時糧食供銷形勢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建國初期,農產品及日用工業品供不應求的趨勢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根本改變,在當時小生產占多數、自由市場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如果對生產和消費不加以控制,大家都自由購買,本來基本上夠全國人民消費的東西便會顯得不足,必然導致市場混亂、物價波動,從而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為了穩定物價,就必須從掌握貨源和控制商品分配方面尋找積極的應對之策。建國初期,鑒于各方面對征收農業稅有不少批評,中央曾明確指出:今后國家掌握商品糧,實行“少征多購”的方針,幾年之內公糧征收數目穩定在1952年的水平上。這樣一來,通過增加農業稅來增加商品糧收入的道路就堵死了。既然靠市場無法收購到足夠的糧食,就不得不另辟蹊徑,采取新的購糧辦法和新的糧食供應辦法,統購統銷政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臺的。

1953年10月16日,政治局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指出: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計劃收購(簡稱統購)、計劃供應(簡稱統銷)、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和中央對糧食實行統一管理四個組成部分;這四項政策互相關聯,缺一不可;“所有方針政策的確定,所有收購量與供應量,收購標準與供應標準,收購價格與供應價格等,都必須由中央統一規定或經中央批準;地方則在既定的方針政策原則下,因地制宜,分工負責,保障其實施。”[7]11月19日,陳云主持政務院第194次會議,討論通過政務院《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及《糧食市場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的具體辦法。于是,從12月初開始,除少數地區外,全國城鄉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

陳云提出統購統銷政策,其最初動機是為了解決糧食供銷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則是要取消這些商品的自由市場,從而把這些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基本上納入國家的計劃之內。在糧食統購統銷以前,糧食分散在農戶手中,由于糧食自由市場的存在和糧商的投機活動,許多余糧戶持糧觀望、等待高價、不愿迅速出賣糧食,致使國家收購糧食的計劃在很多地區不能按期完成,而糧食銷售卻遠遠超出計劃,所以一度形成購銷不平衡的局面。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以后,國家收購糧食的數量大幅度提高,各地糧食銷售數量也按照合理的程度降了下來,從而逐步扭轉了糧食市場購銷不平衡的局面。

三、陳云對統購統銷政策的完善

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后,油料(1953年11月)、棉布和棉花(1954年9月)等主要農產品也相繼納入了統購統銷的范圍。陳云密切關注各地實施情況,并在實踐中逐步修補和完善這一政策。

1953年11月24日,陳云致信,提出《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糧食市場管理暫行辦法》中不準私商“自由經營”,以改為不準私商“私自經營”為好;計劃價格前面應加上“今年秋糧”幾個字,因為明年小麥收購價格可能降低;明年公布時,要在報紙上發個消息,說明有些地區并不實行,這樣新疆、西藏等地商人就不會恐慌了。次日,他在簽發中財委致各大區財委并各省市財委并報中央電中,通報了北京、天津兩市糧食統銷的工作情況,總結了京津兩市面粉統銷工作的初步經驗。[4](pp.186~187)

在統購統銷實施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和工作失誤,1954年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主要是當年長江、淮河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政府在非災區多購了約70億斤糧食,加上糧食統購中出現的強迫命令和買“過頭糧”等現象,加劇了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緊張。到1955年春,許多地方幾乎是“家家談糧食,戶戶要統銷”。這種虛虛實實的糧荒,既妨礙統購統銷政策的貫徹實施,也影響農民的生產情緒。[6](p.282)

1954年9月,陳云敏銳地發現了政府在統購統銷工作中的許多錯誤和缺點。他分析指出:“糧食計劃收購的數量,對某些農戶有偏多偏少的現象;對供應農民的糧食分配,并不完全恰當;許多集鎮尚未建立起國家領導的、沒有私營糧商參加的糧食市場。由于國家沒有掌握足夠的食油,因此對農村食油供應就很少;許多地方的油坊尚未恢復榨油。所有這些錯誤和缺點,都要在我們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5](p.262)針對這種情況,陳云于1955年1月到上海青浦縣練塘區進行實地調查,重點研究了統購統銷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農村周轉糧(調劑糧)的問題,二是對農戶統購多少、留糧多少、缺糧怎么辦的問題。陳云在調查中認識到,統購統銷政策盡管在實施中有缺點和漏洞,但是可以補充改進的,絕不能動搖。[8]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向中央提出糧食統購統銷中的“三定”辦法,即定產、定購、定銷。中央很快采納了他的建議。

1955年3月3日,陳云出席國務院第六次全體會議。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迅速布置糧食購銷工作、安定農民生產情緒的緊急指示》指出:“目前農村的情況相當緊張,不少地方,農民大量殺豬、宰牛,不熱心積肥,不積極準備春耕,生產情緒不高……農民不滿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對統購統銷工作感到無底”。因此:(1)國家對于糧食統購統銷數字的規定必須切合實際,進一步采取定產、定購、定銷的措施,使農民心中有數、情緒穩定;(2)1955年7月至1956年6月的年度糧食征購指標為900億斤,比上年度預計只多20億斤;(3)隨著征購任務的減輕,糧食銷售的數量也必須相應作合理的控制和安排,銷售指標預計比上年度縮減20億斤;(4)同時再把農村合作化的步驟放慢一些。[9]

3月21日,陳云在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指出:“糧價穩定是物價穩定的核心,為此,統購統銷政策必須堅持,但收購的具體辦法應不斷改善,收購數量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少,以便消除農民的不滿,提高農民生產熱情,鞏固工農聯盟。同時,要嚴格控制銷售量,糾正浪費現象”。[4](p.242)4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加緊整頓糧食統銷工作的指示》,派出幾十萬干部到農村、城市整頓統銷工作。隨后,陳云在全國糧食會議上再次強調:“糧食征購任務不能再多了,經驗證明,哪里多收了一點,哪里就容易出亂子,最后,多收的糧食還要返還給農民。今后糧食的出路在于壓縮銷量,應該下決心,集中力量從銷售方面做文章。”[4](p.254)

7月21日,陳云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題為《關于糧食的統購統銷問題》的重要發言,集中闡述了對統購統銷政策的意見。他指出:“造成今年春季糧食供應緊張的更普遍更重要的原因,是農民還不習慣于政府的糧食統購統銷辦法。”他認為,停止糧食的統購統銷是錯誤的,糧食的統購統銷政策必須堅持,因為,“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不但有利于糧食消費者,同時,因為收購價格是合理的,對于全體出賣糧食的農民也都是有利無損的,因此是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過去我們是這樣做的,今后仍然需要這樣做”。[10]

既然統購統銷政策必須堅持,唯一的出路就是要設法改善這一政策。陳云具體規定了“三定”辦法:(1)規定1955年7月到1956年6月年度連征帶購糧食的數字是865億斤,且總數三年不變;(2)定產不準超過實際產量,留糧必須留夠,不購買農民的全部余糧,力求消滅購“過頭糧”的現象;(3)把農村的余糧戶、自給戶、缺糧戶三種戶劃分清楚,允許自給戶、缺糧戶將賣出的周轉糧照數買回去;(4)改善購糧證和糧票的管理制度,消滅舞弊行為;(5)在城市中切實整頓糧食統銷工作,反對浪費,壓縮一切不應銷的糧食。[10]

在此基礎上,國務院于1955年8月5日討論通過了《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和《農村糧食統購統銷暫行辦法》,對非農業人口一律實行由原來的憑證供應到定量供應,對農業人口進一步確定“三定”到戶,真正做到統購余糧、統銷口糧。“三定”方案的實施,平息了統購統銷過程中國家與農民的沖突,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穩定了市場和社會秩序,是統購統銷政策逐步走上制度化的一個重大步驟。

1956年10月6日,為了適應農業合作化運動全面展開的新情況,國務院作出《關于農業生產合作社統購統銷的規定》,該規定指出:“國家對農業社的糧食統購、統銷數量,不論高級社或初級社,一般以社為單位,根據1955年分戶、分社核定的糧食定產、定購、定銷數字,統一計算和核定。”[11]這樣,國家不再跟農戶發生直接的糧食關系。國家在農村統購統銷的戶頭,就由原來的一億幾千萬農戶簡化為幾十萬個合作社。這為加快糧食收購進度、簡化購銷手段、推行合同預購等帶來了便利。次年10月11日,國務院又《關于糧食統購統銷的補充規定》,重申在堅持糧食“三定”的基礎上,實行以豐補歉,保證國家正常的糧食收入,嚴格控制糧食的銷售。這樣,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四、統購統銷是臨時之計還是長久之策

陳云提出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最初是一種臨時性、過渡性的政策,是為了解決嚴峻的糧食供銷矛盾而實施的。但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陳云對實行這一政策的長期性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1954年9月23日,陳云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題為《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發言,對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實行期限作了明確解釋。他說:“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政策,將來是否會有改變?我們認為計劃收購這個政策,今后要繼續實行下去,是不會變更的。因為一方面,由國家掌握各種貨源是保證國家進行有計劃建設所必需;另一方面,保證我國農民走向富裕生活的道路,不是發展農村的資本主義,而是經過合作化走向社會主義。取消計劃收購,等于放縱私商和富農去操縱農產品市場,農村的資本主義就會發展。計劃收購是一種使全體農民不受人剝削、都能得到利益的社會主義的步驟。”[5](p.261)這就是說,即便將來糧食、棉花等重要物資充裕了,對這些物資的計劃收購也不會放棄,因為這是杜絕資本主義的必要措施。計劃收購是長期的,不會輕易取消,那么計劃供應是否也是如此?陳云認為:“計劃供應只能是一種暫時的措施,只要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增加了,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到可以充分供應市場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辦法就應該取消。”這就是說,計劃供應是暫時的政策,將隨著物資的極大豐富而被取消。但陳云又清醒地意識到,“取消糧食、油料、布匹計劃供應的日子,并不會很快到來”。在他看來,糧食、油料、布匹的原料等農產品增產的速度是比較緩慢的,短期內是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因此,“我們便不能希望糧食、油料、布匹的計劃供應,會很快取消”。[5](pp.261~262)

在隨后的一些講話和報告中,陳云也不同程度地表達了類似觀點。1955年2月,陳云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認真分析了導致當前農村情況緊張的原因后斷言:全國糧食形勢至少還要緊張十年,統購統銷政策短期內不會動搖;糧食問題的長期性決定了統購統銷政策實施的長期性。隨后,陳云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的報告中解釋說:“要根本改善我國的糧食情況,當然就必須增加糧食的產量……我們發展農業、大量增加糧食生產的最根本的道路,是發展農業的合作化。”陳云將大規模提高農業產量寄希望于農業合作化,但認為按照當時的發展速度,合作化運動短期內不容易實現,[10]故統購統銷政策短期內難以取消。盡管后來中國農村在短期內實現了合作化,但由于多種因素,農業生產并沒有突破性的發展,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緊張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故統購統銷政策不僅沒有取消,反而更加強化,逐漸演變為一種經濟運行體制,成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陳云關于統購統銷政策的長期性的分析和判斷,成為當時比較權威的解釋。中共中央在宣傳這一政策時,也反復強調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是過渡時期中的一項重要政策,這個過渡時期是長期的,因而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也不會是短期的;“過去的一切工作,還只是順利解決糧食問題的一個開端,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當農村經濟完全實現集體化以前,糧食問題將始終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國家這一新的糧食政策,也不是一個臨時性的措施,而是國家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所必需采取的一項較長期的措施,擺在我們面前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工作,仍然還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12]

對糧食、棉花、紗布和食油等實行統購統銷,這在當時無疑是正確和必要的,是在中國農業比較落后的條件下所采取的一個重要政策措施。即便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人們仍然較為普遍地認為統購統銷是實行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步驟,強調“親自主持制定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是我們國家糧食工作的根本政策,是社會主義的新型的糧食分配制度”。[13]甚至強調說:“二十多年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充分證明,堅持執行糧油統購統銷政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安定人民生活的一個有力措施,是完全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在實現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過程中,統購統銷政策不僅不能削弱,還必須進一步加強。”[14]

陳云在較長時間內是贊同并堅持這一政策的。他在1981年12月22日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農業經濟是全國經濟重要的一部分。農業經濟也必須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5]1982年11月16日,他仍強調:對糧食生產決不能放松。糧食的統購統銷,少說50年以內不能改變。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好轉。進口糧食要受到港口、鐵路運輸等條件的限制,一時也很難再增加多少。如果糧食庫存不斷下降,一旦城市用糧接不上,哪怕斷三天,就會鬧亂子。因此,我們必須在糧食問題上立于不敗之地。[16]

五、簡短的結論

毋庸諱言,統購統銷政策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薄一波晚年就此分析指出:“統購統銷制度的主要弊病,就是限制了價值規律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的作用,因而不能不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的發揮和工商企業經濟核算的實施。因為統購統銷割斷了農民同市場的聯系:土地種什么,信息不是來自市場;農民對自己的產品,處理無自主權,即使有余糧,也不能拿到市場出賣,這就排除了價值規律對農業生產的刺激作用。這種弊病在‘一五’期間就表現出來,1958年以后,就更加明顯了。”[6](p.289)陳云在1982年初的中央會議上提到農業經濟中的市場調節作用,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等農產品日益豐富,國家逐步地取消對這些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決定從當年起,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于是,持續32年之久的統購統銷政策正式廢止。

盡管統購統銷政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但正如薄一波所分析的那樣,“統購統銷政策的提出,是由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因而是必要的和正確的。問題和教訓在于,‘’和十年動亂的大曲折,人口增長的失控,不僅使我們長期找不到機會來改變這一政策,而且還不得不從購銷兩頭越勒越緊”。[6](p.291)因此,對于統購統銷政策的利弊,要歷史地、辯證地進行評價,要充分認識到該政策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曾經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廣大農民在此過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一方面,糧食統購統銷的實施,在當時有效地保證了物價的穩定,保障了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在1955年指出,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有五項好處,“第一,對貧農有利。貧農缺糧,保證他們餓不死。第二,對災民有利。不統購統銷就要餓死人。第三,對發展經濟作物有利,種棉花、甘蔗、煙葉的可以買到糧食。第四,對城里人有利,保證工業化的實現。第五,可以拿些豆子出口換回機器”[17]。正如陳云所說:“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措施,它關系到全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和穿衣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國城鄉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說,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這種辦法,才能保證我國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機活動,保證市場物價的穩定,才能使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地進行。”[5](pp.255~256)

另一方面,統購統銷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薄一波曾說:“根據當時對社會矛盾和計劃經濟的認識,《決議》指出:實行上述政策,不僅可以妥善地解決糧食供求矛盾,更切實地穩定物價和有利于糧食的節約;而且是把分散的小農經濟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之內,引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和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必需采取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6](p.279)據統計,1953~1954年,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由1.4萬多個發展到9.1萬多個,有140多萬戶農民新加入了合作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把賣糧的錢大批投入生產。當1954年1月農民大量賣糧時,全國供銷合作社供應農民生產資料的總值,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4%。[18]

[參引文獻]

[1]參見朱佳木《陳云與中國工業化起步過程中若干基本問題的解決》、梅行《我國過渡時期經濟戰線上的三大“戰役”》、吳碩《糧食流通體制的戰略性大改革》、崔曉黎《統購統銷與工業積累》、朱丹《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在湖北的實施及影響》、武力《中國計劃經濟的重新審視與評價》、楊少橋等人《陳云與糧食工作》等文。

[2]朱佳木主編《陳云年譜(1905~1995)》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頁。

[3]《陳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284頁。

[4]朱佳木主編《陳云年譜(1905~1995)》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

[5]《陳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125頁。

[6]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頁。

[7]《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78、484~485頁。

[8]周太和:《陳云同志四下農村調查的前后》,《陳云與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頁。

[9]《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6~81頁。

[10]陳云:《關于糧食的統購統銷問題》,《人民日報》1955年7月22日,第3版。

[11]《國務院關于農業生產合作社糧食統購統銷的規定》,《人民日報》1956年10且7日,第1版。

[12]《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是總路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日報》1954年3月1日,第1版。

[13]商業部理論組:《革命加生產即能解決吃飯問題》,《人民日報》1977年10月20日,第2版。

[14]《糧食購銷還要抓緊》,《人民日報》1979年6月25日,第2版。

[15]《陳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頁。

[16]朱佳木主編《陳云年譜(1905~1995)》下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頁。

[17]中共中央辦公廳理論學習小組:《永遠銘記的教導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人民日報》1977年9月8日,第1版。

[18]新華社:《我國在糧食戰線上取得偉大勝利,商品糧食供求關系的緊張局勢已經改變》,《人民日報》1954年12月1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