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學術遺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06:05:00

導語:農業學術遺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學術遺產管理論文

為了了解祖國生產發展過程,從而加強歷史唯物觀點勞動觀點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了繼承和總結廣大勞動人民幾千年的農業實踐經驗,從而豐富農業科學寶庫。在今天,對過去一貫被無視被輕視以至被鄙視的古代農業文獻,已不是如何重新評價的“認識”問題;而是已成為如何有計劃有組織去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實踐”問題了。于此,結合客觀需要,試按照其發展次第,作一個初步的鳥瞰的簡述。

假如要遠溯原始農業時期文獻,除陸續發現的足以證明當時“農業生產活動”逐漸走向“相當發達水平”①的一些定居遺址②、一些農產品化石和原物③、一些石制的骨制的陶制的農具和用具④等外;其他直接的文獻,卻找不到,因為當時沒有記錄工具一一文字。現在可資以探索的,只有散見先秦兩漢古書中追述有關原始社會生活的、特別是有關農事的傳說和神話。這自是不能盡信,但亦非盡無稽,問題卻在于能適當運用歷史唯物觀點和結合科學理論來處理這些資料與否。

時代踏人奴隸社會⑤,標識著農事邁進了一步。當時可能已有較原始的文字⑥,可惜早經湮沒無聞了。近代所能見到的,最古只有安陽出土而鍥于或寫于甲骨的殷代中期以后的文字。這些文字出土,截至目前止,為數相當多⑦。一方面根據其簡單詞句的記錄,可認識到當時農事作業、農產品以至祈年、卜雨、紀歷、用牲、飲酒等一部分事實⑧。另一方面,

——————————————————

①據最近考古工作報道,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所獲,已足證明“仰韶人”即原始氏族時期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已經達到相當發達的水平”。見1955年2月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歷史研究》第一期。

②過去,通過考古發掘,在仰韶文化系統、龍山文化系統中,都部分發現有原始氏族時期的定居遺址。在解放后,據報道:“近四年來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已達百余處”,其時“我們祖先知道了牧畜和農業,不但增加了生活資料的數量,并且也使之有一定的保障,因之社會繁榮、人口蕃衍,大部分定居下來,成為村落”。見1954年9月中央文化部出版的《文物參考資料》第九期。又上注所揭的1954年秋季在西安半坡村所發掘的仰韶文化遺址,也發現了當時“人們實際生活活動場所”,其中有三處住宅,兩處是圓形土屋,一處是圓角長方形大房子。

③例如過去先后出土的有谷粒痕跡的化石、蠶繭化石、豕牛羊等骨、以及上注所揭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谷粒。據稱:“保存完好的盛有谷粒的小陶罐,谷粒的皮殼還保存原形”。

④如石犁、石斫、石斧、石刀、石鐮等磨石器以及各種骨器、陶器,其形式及數量都極多。⑤中國古史分期,尚無定論。這里,根據一部分人說法:以殷代為奴隸社會,西周東周為初期封建社會,由秦代起為集權的封建社會。

⑥中國現存最古文字,是殷代甲骨文。據近人研究:其中象形字固定化行款化和形聲字假借字相當多;是經過頗長期間演化而成;此外,當另有比它更原始的文字。可惜后世除保留“倉頡造字”類的傳說(見《荀子·解蔽》、《韓非子.五蠹》、《呂覽.君守》等篇)外,別無可稽。

⑦據近人初步統計:殷埋甲骨自1899年被發現到1950年,整整50年間出土的共有161200多片。如每片以10個字計,就有160多萬言(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

⑧參閱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及《卜辭中之古代社會》;吳其昌《甲骨金文中所見殷代農稼情況》;胡厚宜《卜辭中所見殷代農業》及《殷代農作施肥說》等文。

——————————————————————————

根據其個別單字的結體,亦可反映出原來象形或指事或會意所在,從而窺見當時農業情況一斑①。此外還有歷代出土的殷代青銅器②,近代(特別是解放后)陸續發現的殷代墓葬③,相傳系殷代遺留的七篇商書④,殷代后人祭祖的五篇商頌⑤,以及后人追述殷代史事的專篇或零星記錄⑥,從其中通過縝密審別,當可擷取一些有關奴隸社會的農業資料,雖然這些資料是有限、是零碎、是真偽雜糅。

到了建筑在“周原膴膴”⑦“大田多稼”⑧基礎上的被稱為“郁郁乎文哉”⑨的初期封建社會即“兩周時期”(公元前1122一前220),其農業文獻,應該相當豐富。可是,由于勞力與勞心分了家,落在人民手里的珍貴技術經驗,一貫為操縱“記錄工具”的封建主們所輕視,以致現代見存的當時農業文獻寥寥無幾。這里所能列舉的,只有:(1)歷代以至最近先后出土的兩周金石銘文中有關農事農產品的個別詞句和單字,以至文字以外的一些實物⑩;(2)現存兩周的或稍后于兩周的群經諸子中所散見的涉及農業的資料⑾;(3)被包括于上述群經諸子中,但對當時農業比較記錄得集中一些的若干篇章:如《尚書》中的《無逸》以至《禹貢》⑿等篇,《詩經》中的《七月》、《無羊》、《信南山》、《甫田》、《大田》、《臣工》、

——————————————————————————————

①近人由古文字以研究古史的,每從分析字形結體著眼,頗有所獲。郭沫若、葉玉森等以至其他各家著作,往往如是。我亦曾師用其法寫成一部《農史字證》。

②歷代著錄的和最近陸續出土的殷代青銅器不少。這里應注意的是①與耕作樵獲及農產貯藏加工有關的如刀、斧、錛、勺、盤、罍、瓿、卣、鼎、釜……等器物;②這些器物上的銘文;③這些器物的冶鑄技術和藝術——通過這些,從而了解其時生產的以至文化的造詣。

③在近代,特別是解放后大規模基本建設工地中,發現不少殷代墓葬或文化遺址,如安陽縣小屯村、輝縣琉璃閣、鄭州市區及近郊、岐山縣青化鎮、亳縣江莊村、太和縣倪邱集、濟南大辛莊、滕縣宮家莊、鄒縣七女城、曲陽縣白家灣等地出土物,都有相當高度的歷史價值。

④《尚書》中:《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各一篇,《盤庚》三篇,相傳均屬商代著作。這七篇是否全出商代,雖難證實。但其中如《盤庚》等篇,一般都相信非偽托;其余的也是相沿很古的材料。通過科學選別,仍可供采用。

⑤〈詩經》中《商頌》五篇,古文家認為屬商代作品,是商代后嗣宋國的大夫正考父得自周太師(毛詩說);今文學家卻認為屬周代作品,是春秋時正考父為宋國作以祭其商代先祖(韓詩說)。但無論如何,都和商代有關,也都能多少反映商代史事。

⑥現存有關夏殷兩代的傳說,散見于《詩》、《書》、《禮》、《春秋傳》、《論語》、《孟子》以及其他周秦兩漢的子書、史書、緯書的不少。其較集中的記錄是《竹書紀年》(今本已非原書)、《史記.夏本紀》、《殷本紀》等。這些書自是不能盡信,但也不失為史料之一。

⑦見《詩經·大雅·綿》。

⑧見《詩經.小雅.大田》。

⑨見《論語.八佾》。

⑩解放前據各家著錄:兩周遺物,單青銅制品已不下3000具。到解放后,出土物特別多(據不完全統計,至1954年7月止,有14萬件以上),其中屬于兩周的也不少。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河南輝縣的大批戰國時代鐵農具如犁、饅、鋤、臿、鏟、斧等,熱河興隆縣的大批戰國時代鐵農具鑄范如鋤、鐮、斧等和鞍山、長沙等地出土的一些鐵器,都是極其重要的史料。

⑾所散見的農業資料雖零碎,但相當重要。其片詞只字往往關系很大。例如“鐵農具”問題.是社會發展史重要關鍵之一。其惟一的原始紀錄,卻僅見于《孟子》一句話中。從短短一句話,可認識到當時不但有鐵農具而且還像“以釜甑爨”(見《滕文公上》篇)一樣普遍。但過去由于沒有實物印證,未敢深信。最近從輝縣和興隆縣的出土物中,才充分證明這一句話在歷史意義上的巨大。

⑿《禹貢》一篇相傳是夏書,實則是戰國時代作品。把它作為夏時史料,自是錯誤,但如視為“周”時特別是“東周”時的一些史料,卻屬恰當。

————————————————

《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篇,《周禮》的《大司徒》、《載師》、《閭師》、《遂人》、《草人》、《稻人》、《山虞》、《林衡》、《牧人》、《牛人》、《獸醫》、《典絲》、《考工記》等篇①,《大戴記》的《夏小正》、《小戴記》的《月令》②,《爾雅》的《釋天》、《釋草》、《釋木》、《釋畜》等篇③,《逸周書》的《周月》、《時訓》、《職方》等篇,《管子》的《四時》、《地員》等篇,《商君書》的《墾令》、《農戰》等篇,《呂覽》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

這些文獻,都非農業專著。其中關涉農業部分的,雖詳略各不同,實則都只是偶見的片段的不完整的原始資料,都有待于科學的鉤稽、別擇、考證、類聚、聯系等工夫(這些工夫極重要)。較嚴格一些說,都不算得是“正規”的農業文獻。

盡管如此,在這些資料中,已足初步窺見當時的特別是東周(公元前770一前220)的農業情況一斑。例如:(1)對農植物和家畜的品種區別,包括形態上生態上栽培習性上的區別,漸見細密(見《詩經》、《爾雅》等書);(2)對農時、物候有進一步的認識而且相當重視(見《七月》、《夏小正》、《月令》、《釋天》、《周月》、《時訓》、《四時》、《審時》等篇);(3)對土性地區性和指示植物有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見《禹貢》、《職方》、《地員》、《任地》、《辯土》等篇);(4)對水利事業,頗知講究(見《禹貢》、《遂人》等篇);(5)對農具有了改進(見《考工記》等篇);(6)對耕作、栽培、雜草防除、施肥……等技術,有相當成就(見《載芟》、《良耜》、《草人》、《稻人》、《上農》、《任地》、《辨土》等篇);(7)對畜牧、獸醫、蠶絲等業,已發展到一定程度(見《無羊》、《牧人》、《牛人》、《獸醫》、《典絲》等篇)。——就中《呂覽》四篇,較有系統,且尤較集中,是頗質樸的農家理論,大概輯自古代的部分農書而成。

此外,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在戰國時(公元前403一前220),還有《神農》二十篇,《野老》十七篇,都是農家類專著,可惜都已散佚(其中部分有后人輯本)。又《史記》述秦焚書時(公元前213),特別保留一些種樹書④。這些書,后來也失傳,現在連目錄都不易確考。

又此外,有些文獻,特別是戰國時文獻,雖非直接說到農業,但對農業卻有密切關系。這里要提及的是:《周髀算經》、《素問》、《墨子》、《莊子》等書。其中《周髀算經》是最古的天算書,記載用勾股測算日影等方法;《素問》是最古的醫書,論述病源頗詳;《墨子》內容有一些涉及力學、光學、幾何學和器械方面;《莊子》內容有一些涉及生物起源和演化學說,且對生物的生態和生活習性,往往有深入的觀察。這些,無疑是豐富了祖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也無疑是對農業生產,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以上是先秦時代,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至初期封建社會階段的農業文獻。在這一個經歷相當長、生產方式變化相當大的遠古期間,雖然可征的較主要的資料僅如是;但已充分說明靠著手腦勞動的我們祖先,不斷有了創獲。

——————————————————————

①書中涉及農業的節目另有不少,這里只舉出一部分。

②與《月令》大同小異的,還有《呂覽》的《十二紀》和《淮南子》的《時則訓》。

③此外還有《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蟲》、《釋魚》、《釋鳥》、《釋獸》等篇,其中也有部分與農業有關。

④《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非秦紀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

自秦開創統一帝國至鴉片戰爭前夜(公元前221—1840),中國停滯在集權的封建制度逾兩千年。當時,呻吟于領主們地主們剝削勢力下的千千萬萬農民,其生產力受到一定局限;但由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長期辛勤從事農業實踐,也能輝煌地創造和積累不少寶貴經驗。這些經驗,除一部分憑口耳授受保留下來外;一部分卻憑文字紀錄,見于當時的農業專著,且兼散見于其他書史。其中,散見其他書史的資料,估計相當多;但因過涉繁瑣,暫置不論。以下專就農業專著來說:

雖然由于秦代殘酷剝削和無限制奴役人民的結果,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又由于當時野蠻的“挾書”禁令,文獻橫遭摧殘;根本談不上什么農業專著。但經過漢初稍較長久的“安定”局面,勞動人民漸次恢復和發展其農業生產,因而,見于兩漢(公元前206--220)的農業專著,稍稍多起來。就中,作于前漢,為《漢書.藝文志》著錄而隸于農家類的有:《宰氏》、《董安國》、《尹都尉》、《趙氏》、《氾勝之》、《王氏》、《蔡葵》等七家共七十七篇;又為《漢志》著錄而不隸農家類,但也應算是農書的有:《神農教田相土耕種》、《種樹臧果相蠶》、《相六畜》、《昭明子釣種生魚鱉》等;此外,作于后漢,著錄于諸家補《后漢書.藝文志》①的有:王景《蠶織法》、崔寔《四民月令》等②。此外,另有可能作于漢代,但不詳其為前漢或后漢而著錄于《隋書.經籍志》的有:《月政畜牧栽種法》、《卜式養羊法》及《養豬法》、《陶朱公養魚法》、《伯樂相馬經》、《伯樂療馬經》、《闕中銅馬法》、《寧戚相牛經》、《王良相牛經》、《八公相鵠經》、《浮邱公相鶴書》、《朱仲相貝經》等。這些書,大都早就亡佚不存。但根據古書的援引和后人的輯本所反映,略可知其有某些特點:(1)趨于集約作業,相當注意精耕細作(如氾勝之“區種”法、趙氏“代田”法、蔡葵“校民耕植”法等);(2)發明了若干栽培技術,如利用低溫(雪水)漬種,利用藥劑(附子)防蟲,利用獸骨蠶沙蠶蛹作肥料等(氾勝之種谷);(3)漸已注意到蔬菜園藝方面(尹都尉書有種瓜、芥、葵、薤、蔥等篇);(4)嫁接技術應用到草本植物方面(氾勝之種瓠);(5)家畜飼養法特別是評選法(相法),相當發達(如托名寧戚、王良、伯樂、陶朱公、卜式……等的養畜相畜法和不著撰人的《相六畜》、《月政畜牧栽種法》等書)。(6)由于當時五行說的流行,部分農書也附會了它(如《神農教田相土耕種》、《種樹臧果相蠶》、《昭明子釣種生魚鱉》等書)。——就中,《氾勝之書》是較全面較實用且較進步的一部農書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指出的該書所述的“區種”和“雪水漬種”等方法。區種法不但意味著進一步擺脫休耕制范疇,且說明了加強作業的集約程度。曾引起歷代不少人們重視。除一般性的農書間有論及外;作為專書或專篇加以研究的,為數已不少④。又雪水漬種法,據氾氏自述:可“使稼耐旱”、“治種如此,則收常倍”。這種二千年前的優越經驗,至今農民還不少在沿用著。基本上說:它跟現代先進科學家利用低溫控

——————————————————————————

①《后漢書》原無《藝文志》,后世補撰的有錢大昭、侯康、顧欀三、姚振宗、曾樸等諸家。

②據姚振宗《后漢.藝文志》所著錄農家類,尚有《春秋井田記》、《秦彭度田條式》二書。

③《周禮·地官·草人》賈公彥疏:“漢時農書有數家,氾勝為上”。

④述區種法的專書或專篇有清朱龍耀《區田圖說》、王心敬《區田書》、陸世儀《論區田》、趙夢齡《區種五種》、潘曾沂《課農區種法》等。

——————————————————————

制植物發育階段的道理是相符合的。到了三國時代(公元220—265)除高堂隆所傳的一部《相牛經》①外,卻找不到別的農業專著。這當然是封建軍閥們發動殘酷戰爭,影響“生產”和“文化”事業的結果。可是,其時勞動人民,還不斷有創造,特別是馬鈞制出的用于農地灌溉的“翻車”,至今農民還要利賴它。

轉入兩晉南北朝(公元265—581),其間有“八王之亂”,跟著,西北各族進入北中國,漢族政權也向南移。但農業生產在各個“偏安”的局面下,仍多少有發展。據《隋書·經籍志》著錄,作于當時的農業專著有:賈思勰《齊民要術》、《禁苑實錄》、《田家歷》、《竹譜》、《種植藥法》、《相鴨經》、《相雞經》、《相鵝經》、《相馬經》、《療馬方》、《俞極治馬經》、《治馬經及目》、《治馬經圖》、《馬經孔穴圖》、《雜撰馬經》、《治牛馬駝騾等經及目》等。也有一些作于當時而隋志未著錄的,如嵇含《南方草木狀》等。這些書,多數已亡佚,現仍流傳的有《齊民要術》、《南方草木狀》、《竹譜》等數部。

從上述這些書(農業專著)以及上未述及而作于這一時代的另一部分書(非農業專著)的目錄和某些內容來看,可以體會到當時一些情況如:(1)由于各民族間交涉漸繁、南北交通漸暢的條件,對亞熱帶以至熱帶的農植物,漸多紀錄②且漸知引種③;(2)隨著醫藥著述的飛躍進展④,有關獸醫的文獻,特別多起來;(3)不少貴族們習于奢靡,《食經》一類的書頗風行⑤因而多少促進了農產品的加工制造和利用程度;(4)當時別有一些頗值得注意的文獻:如《變化論》⑥、《物理論》⑦一類的著作,對農學理論基礎上,有其一定作用。

于此,必須指出:其中《齊民要術》一書,在農業文獻以至在農業史農學史的地位上,無疑地是尤較重要的一部書。其顯著的特點是:(1)重點總結了當時和當時以前的勞動人民經驗,且廣泛搜輯了當時頗切實用的農諺;(2)明確了農業分類系統,依次敘述農藝、園藝(蔬、果)、桑蠶、林木、畜牧、水產、農產加工,有條不紊;(3)具體深化了若干農業技術如整地、

——————————————————————————————————

①《隋書.經籍志》子部五行類:“梁有……《高堂隆相牛經》……亡”。按高堂隆,《三國志.魏志》有傳。

②除舊題嵇含撰的《南方草木狀》一書外,尚有徐衷的《南方草物狀》(見《太平御覽》卷803引,又《后漢書.西南夷傳》注引作徐衷《南方草木狀》)。此外,如薛瑩《荊揚己南異物志》、王隱《交廣記》、王范《交廣二州記》、俞益期《交州箋》、裴淵《廣州記》、沈懷遠《南越志》、郭義恭〈廣志〉、〈南中八郡志〉以至諸家本草等書,均有(或當有)部分述及亞熱帶以至熱帶植物的。當時此類著述相當豐富。

③《齊民要術.五谷果蓏非中國物產者》一篇所述農植物,不少是產自亞熱帶或熱帶。這些植物,前僅見于地志物產志中,此時卻漸著錄于農書中,且可能漸見引種了(后此《農桑輯要》、王禎《農書》等,兼述其栽培方法)。

④《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醫經和經方類,為數僅18部、合490卷。至《隋書.經籍志》著錄時,卻多達256部、合4510卷。其中除一般性醫藥類外,并有專門關于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科、針灸、以至生理、衛生和煉丹等著述創于或盛于這一時代。這說明當時醫藥技術、確在飛躍進步。

⑤例如當時貴族何曾,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他的兒子何劭,跟其他貴們如王濟、王愷、羊琇、石祟等一樣,豪奢更甚,講究飲食,相習成風。因而見于著錄的食饌專書不少。其以食疏、食經、食法、食方等名書的有何曾、劉休、崔浩、馬琬、竺暄、盧仁宗和不題撰人名氏等多家。至隋時撰集的<淮南王食經)并(目》凡165卷,內容當然更豐富。

⑥《變化論》一書,見于宗懔《歲時記》所引。陸佃《埤雅.釋蟲》引同,又《釋鳥》引作《自然論》,又《釋魚》引作《陰陽自然變化論》。當都是一書。這書撰人不詳,內容大概是有關生物演化方面,與當時董養所撰的《無化論》(見《晉書.隱逸傳》),可能是針鋒相對。惜這兩書現均不存。

⑦此書系楊泉撰,《唐書.經籍志》著錄16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卷數同)。現已亡佚。但往往為《齊民要術》及其他古書所引用。內容論述生物及其生態、生長現象的很多。清孫星衍、黃奭、錢保塘各有輯本。

——————————————————————

選種、綠肥、輪作、嫁接……等;其中有不少是撰者親自實踐或觀察的心得;(4)保存了不少古代農業資料,引用古書一百五十余種①,多數已無傳本;(5)發凡起例,初步開創了農學研究規模(后代農書、或沿襲其名稱:如《演齊民要術》、《齊民要書》、《齊民四術》……等);或規仿其內容:如《農桑輯要》、王禎《農書》……等);(6)所述農產加工方法、特別是釀造發酵方面,可算是世界最古的紀錄②。

又關于這一部書,后人只知其撰于后魏(公元386--556),但后魏建國工70年中,究撰于何年?卻是向所不詳。書中所附注釋相當多,頗握要,究撰于何人?昔人也未能明確論定。今反覆考證,已知:該書當撰于后魏末年,約在公元533--544的11年間③。其注釋,一部分肯定是自注;一部分是后人所注,很可能就是宋人孫氏音釋;另一部分原來當是正文,但由于后人輾轉繕寫或刊刻,以致誤與注釋相混④。

此外,《南方草木狀》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部書。其撰期較《齊民要術》早過兩世紀,是祖國最早的亞熱帶和熱帶農植物專著。內容分為草、木、果、竹四章。包括植物79種,其中不少是第一次見于紀錄。

自此以后,歷隋唐至兩宋(公元581—1279),隨著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展,直接或間接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因而較專門的農業專著,逐漸多起來。根據《隋書.經籍志》、《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補五代史。藝文志》⑤、《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文獻通考.經籍考》和若干補充資料⑥所著錄,作于這一時代的農業專著確已不少。其中較突出的表現是:(1)某些一般性農書,特別是作于宋代的,例如陳旉《農書》等⑦,漸著重原則的理論的綜述,不斤斤于羅列具體的零碎經驗方法。何亮《本書》、熊寅亮《農子》等書、現雖亡佚,可能也同此作風。這些,跟以前各家農書的寫法,頗有不同,開后來明代馬一龍《農說》、清代張履祥《農書》、張標《農丹》等書的一派風氣,這本來已跨進了一步。惜其時還缺乏自然科學基礎,只憑倫理的甚至五行的說法,因而多少脫離了實際。(2)勞動人民種植經驗,到隋代必已積累相當多。其時諸葛穎《種植法》一書,為量達七十七卷(今不存),可想見其內容豐富程度。(3)概括敘述農植物的書,除藥用的諸家本草在此期間頗有進步外,宋陳景沂《全芳備祖》輯錄了有關植物的故實和題詠為一書,開后世《群芳譜》等一類型著述的先導。(4)茶作專著,以唐代陸羽《茶經(茶記)》、溫庭筠《采茶錄》等書為最先。五代有毛文錫《茶譜》,至宋代包括種法、制法、烹試法的書,計在十四部以上。其

——————————————————

①據近人統計:該書引用古書,計經部30種、史部65種、子部41種、集部19種、合共155種,現存的已不到十分之一。

②本書關于麴、酒、酢等釀造方法的資料不少。雖其法不始于是時(據傳說:酒創自夏初;醬、酢則已屢見于周代文獻)。但制造紀錄,此為最古。比之16世紀德人Becher氏發表其被推為最早而僅極粗淺的觀察,至少要早一千年(發酵理論,要到19世紀德人Liebig氏、Wohler氏、法人Pasteur氏等才初步確立)。

③參看拙著《齊民要術的撰者、注者和撰期》一文。

④據錢曾《讀書敏求記》自ii2N著錄的一部《齊民要術》,已發覺“注中刪落頗多,如首卷簡端《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云云,原系細書夾注,竟刊作大字,文注淆混”.則此現象蓋由來已久。詳見前注所揭拙著。

⑤清顧欀三撰。

⑥如清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倪燦《宋史藝文志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

⑦在陳旉前,如唐王士元《亢倉子》輯錄的《農道》等篇,作風已頗相類。到了宋代,風氣喜趨談“道”說“理”,因而不少農書也如此。

——————————————————————————

創作的“早”且“盛”。在世界茶作文獻上,要算首屈一指。拿陸羽《茶經(茶記)》來說,它較林奈氏(Linnaeus)初定茶的學名時(其時歐洲人對茶還未普遍認識),要早過九百多年。(5)有關庭園和花卉方面,如王方慶《園庭草木疏》、李邕《金谷園記》等書,已屢見于唐代;至宋代則花卉專譜特別多,中國花卉有專譜是始于也是盛于這一時代。例如單就蘭譜、菊譜、牡丹譜說,至少各有五六種:梅譜、芍藥譜各不下三四種,其他花卉有一種至兩種專譜的亦不少。每一專譜所述的品種都相當多,這標識著當時園藝育種技術和鑒賞藝術相當進步。(6)谷、蔬、果木,如:禾、菌、筍、竹、桐、漆、荔枝、橘等,在宋時已各有專譜。其中蔡襄《荔枝譜》、韓彥直《橘錄》,系世界所重視的最早專門文獻①。(7)專述農具的書,始自唐陸龜蒙《耒耜經》,僅一卷,單詳犁制。至宋曾之謹《農器譜》則增至三卷,著錄農器當較多,雖已不存,但后來元王禎《農器圖譜》十二卷,可能部分是沿襲曾氏書的。(8)自隋杜臺卿《玉燭寶典》以次,見于唐宋史志農家類的農時物候專著計達27種,為數特多,足反映當時農事對這方面的需要和造詣程度。

緊接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的唐宋王朝后,歷元、明至清季鴉片戰爭前(1279—1840),系封建統治權最集中而又屆臨蛻變時期。其間兩度為文化較落后的少數民族所統治,統治階級相當野蠻;但當時農業生產已有一定基礎,而統治者為加強剝削所得,對農業改進,似還能關心到,因而作自其時的農業專著相當發達。這里,擇要酌舉如下數例:

其一,一般性農書而輯白官方的。這一類書,以《農桑輯要》為較古,以《授時通考》為較備。前書撰于元初②,由司農司頒行全國,后來還翻印了幾次版,內容著重記述農產品及其栽培畜養方法,與《齊民要術》前半部編制相似而部分較詳盡,特別是在蠶桑方面。所述的作物、蔬、果、樹木等,亦有四十余種為《齊民要術》所未述及。這說明跟著時代演進,農植物范圍已漸擴充了。后書撰自清中③,分為天時、土宜、谷種、功作、勸課、蓄聚、農余、蠶桑八門,計78卷。內容較全面較充實,繪圖較多較精,但大都輯錄舊籍而成,少所發明。

其二,一般性農書而撰自個人的。這一類書,為數頗多,較重要的有如下數部:(1)元王禎《農書》,是現存較古農書之一:前半部列述農耕如谷蔬果桑的培育技術,在某些敘述上,頗較深入。例如關于嫁接方面,《齊民要術》只泛敘一種,《農桑輯要》有四種,這書卻有六種,包括了近代枝接、芽接的各種主要方法。初步指出了接穗砧木相互教養的現象,認為“一經接博,二氣交通,以惡為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勝言”。這跟米丘林育種理論,確有部分契合處。又如關于治蟲方面,不但引用氾勝之汁漬附子方法,且已采用苦參石灰乳劑、雄黃硫磺薰煙劑、桐油紙薰煙劑等。應當注意:這在治蟲歷史上,算是最早的記錄。又這書的后半部完全記錄農具,可算是中國農具的第一部書。雖前此唐有陸龜蒙、宋有曾之謹

————————————

①《橘錄》一書。已有Hagerty氏的英譯本(1923),并由Pelliot氏作了一篇相當詳的法文引言。

②這書初版為至元官刊本,鏤成于至元十年(1273),延佑元年(1314)更鏤版印五百帙,至治二年(1322)復印千五百帙,并增序,至順三年(1331)復印萬帙(據蔡文淵序及《四庫提要》引《永樂大典》所載官牒)。

③這書系乾隆二年(1737)敕撰,乾隆七年撰成。據德人Bretschneider氏稱:“歐洲的震旦學者,偶有著述,往往取材于是”。

——————————————————————

所著,但陸著僅算一篇論文,且無圖;曾著亦止三卷,且已亡佚。這書專敘農具部分、卻達十二卷,包括農具百余種,有圖有說,分門繪述,內容切實而又相當豐富,尤詳于水利方面(卷末附錄造活字印書法,詳述作者親自改善的經驗,為中國印刷史重要資料),足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力之一斑。(2)元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作期較王禎《農書》僅遲一年①,也屬現存較古的著述。內容系按月紀述農功,包括種藝、畜養、制用等方法,搜集勞動人民的點滴經驗,目的在補充當時官撰的《農桑輯要》所未備。(3)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如所周知,這是一部篇幅相當多、范圍相當廣的“農業全書”。所敘述除樹藝(食用作物和蔬果)、蠶桑(包括棉麻)、種植(林木和部分特用作物)畜牧、水產、蜂、制造(農產加工)等類外,還包括了農政、農業經濟、農器和荒政。其較顯著的特點是:A.說明了當時①的農業范疇和農學系統擴大了,不但包括自然方面的;而且還包括社會方面的。B.所述農植物,不少屬亞熱帶和熱帶的。其中如甘薯、龍眼、柚、佛手柑、芭蕉、棕櫚、椰等栽培法,過去農書極少述及。C.所述荒政,幾乎占全書篇幅三分之一,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被剝削的程度加深了。D.開始接納和應用了西洋科學,尤其在水利方面。E.搜集歷代和當代農書資料相當多,其中不少在今天已找不到原書。F.不盡因襲成說,對有關田制、營治開墾、水利、治蝗等方面,都有獨創見解。G.能注意到野生植物和新輸入植物的利用。(4)清張宗法《三農紀》,是相當樸素的頗切實用的一部書,內容和明劉基《多能鄙事》①有些相類,所涉頗廣,往往牽涉陰陽五行說法,拉雜而簡括地記載了不少農民的實際經驗,特別在無性繁殖和部分的栽培法方面。所述無性繁殖,已遍及現代習用的各種方法:如扦插、壓條、脫枝(高取壓條)、過貼(誘接)和六種嫁接法等。所述“防衛”(植物保護)法,除采用若干藥劑外,并知重視敗葉雜草的清除。這書一向不大為人注意,雖成書在四庫開館前,卻未見收錄(連存目也不著錄),原因可能因其在“薦紳先生”眼中是“其文不雅馴”。

其三,專釋農業名詞的書,最早的有倪倬《農雅》。其書作于清中④,將有關農業范圍的名詞,分天、地、人、器、事、苗等六項,仿《爾雅》體例,分別訓釋。內容雖頗簡略,且不少可商的地方;但應該指出:它是近代農業專科詞典的導始者。

其四,綜述農植物和一般植物的專著,當時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各有顯著成就。其中:(1)系專述植物名稱、形態、生長習性、品種、產地及藥用性質。這一類型的書相當多,最著的,首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該書著錄植物1195種,另動物408種,包括全部有關農業的植物動物,是一部相當豐富的詳明的翔實的物產志或農產志。是16世紀末期世界上卓

——————————

①王書成于皇慶二年(1313),魯書成于延佑元年(1314)。

②徐光啟時代(1562—1633),系當明嘉靖至祟禎年間。其書則成于晚年,至卒后六年即崇禎十二年(1639)始刊成。

③《多能鄙事》一書,《四庫提要》因其“體近瑣碎”、殊失雅馴”,疑為托名劉基。其書今極希有,余所見本,猶是明版,而《明史.藝文志》亦著錄于農家類,弁農家類首端,則雖是托名,仍當屬明人著述。

④倪書成于嘉慶十八年(1813)。

⑤李書成于萬歷十八年(1590),至萬歷二十四年始刊成。聞日、英、德、法等國均有譯本。

越的科學著述⑤。后來,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又增補了植物逾400種①都可算是不朽的巨著。據說:清代還有汪君懷《草藥綱目》一書,“裒然大部,與李時珍《本草綱目》相等”②,可惜其書已湮沒失傳。(2)系專考證植物名實性狀及繪制實物圖形對照,相當于近代的“植物圖鑒”而內容尤較詳晰的。這一類型的書,特別出現了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及《長編》。內容共著錄植物1719種,包括不少產自云南的亞熱帶和熱帶植物,書中資料,除《長編》的系輯自他書外(其中不少寶貴資料);大都經過實地觀察及繪釋,“耳治目驗”、“決疑糾誤、毫發不少假”、“專狀草木、成一家言”③。無疑這是一部富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性創作。(3)系搜錄植物故實和昔人題詠為一篇類似前代的《全芳備祖》一類型。其較臻完備的,有明王象晉《群芳譜》、清官撰《廣群芳譜》、查彬《采芳隨筆》等。

其五,各種農植物,包括農藝園藝森林等方面植物的專譜,有前代已有而此時陸續增出的;也有前代所無、此時才初見的,其數都相當多。要指出的是這些專譜作風漸較以前的不同。前此專譜,大都偏重品種的敘述;此時出現的,卻已不少照顧到繁殖、栽培和利用方面,內容漸較豐富。

其六,專敘或重點敘種植法方面的:如元俞宗本《種樹書》、明《沈氏農書》(兼及畜養)、清陳淏子《花鏡》等,其中不少具體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花鏡》所述有關嫁接的說法,它進一步肯定了且加詳了嫁接對教養或改變植物性狀的各種作用。

其七,陸續涌現出利用野生植物的專著:如明朱楠《救荒本草》、王磐《野菜譜》、鮑山《野菜博錄》、屠本唆《野菜箋》、高濂《野蔌品》、清顧景星《野菜贊》等。一方面說明當時對利用自然的要求和知識更進一步;一方面標識著當時農作物荒歉程度的嚴重。

其八,有些是前代不多見而此時特別多的,例如荒政和蝗害專著,初步統計:以荒政或救荒名書的,不下三十種;有關治蝗的,在八、九種以上。

其九,前代蠶桑專著,最早是《淮南王蠶經》、五代孫光憲《蠶書》、宋秦湛《蠶書》等,只是寥寥數部。至此時(特別是清代,包括鴉片戰爭后數十年)卻多起來。其中,述桑述蠶述繭和述野蠶的不等。初步統計:為數近五十種。這反映出當時祖國蠶桑業生產的盛況。

其十,其他動物專譜、如總敘蟲、魚、鳥、獸的及分別敘蜂、蟋蟀、海錯、蟹、蛇、鴿、燕、雚、鶻、鵪鶉、畫眉、虎、貓等的,此時陸續見于簿錄(其中禽、蟋蟀、蟹等專譜,已肇自前代)。

其十一,此時有關畜牧獸醫的資料較少見,除為部分農書兼述的以外,作為專書出現的,以明喻仁、喻杰《療馬集》④為最通行。內容包括相法、生理、衛生、病理、診斷、處方等部分,并附有《駝經》及《牛經》,雖因輾轉傳刻,頗多舛漏,附圖亦粗率;但還算是較切于實用的總結古代和當時民間經驗的一部專書。

——————————————————————————

①趙書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所增凡446條,其中不少是同屬一種植物,而根、葉、花、果分條著錄。

②見《本草綱目拾遺》張應昌跋。據稱:汪君懷系雍正乾隆年間杭人。

③此系原書校刊人陸應谷的序語。查吳氏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其成書當在是年以前。至道光二十八年始刊出。他是豫人,“宦跡半天下”,到過北京及鄂、湘、閩、浙、滇、晉等地。每到一處,必新自調查及觀察所產植物。并加以圖釋及考證。所附圖1800幀,繪刻頗精。聞該書已有日、英文譯本。

④喻仁、喻杰亦名喻本元、喻本亨。其書今坊本多題為《元亨療馬集》。

——————————————————————

其十二,從明末(16世紀末)起、祖國的物理學機械學初步有了發展,對農業機械化方向,漸有一些開端。如王徵的《新制諸器圖說》,特別是其中所述的引水器、轉硙器、自行車、代耕器等,就是初步以嶄新姿態出現的農業機械。當時宋應星《天工開物》,亦為關于這方面的一部名著。內容分就農作物栽培、養蠶制絲、農業加工”和各種制作冶鑄等工藝技術。根據試驗與見聞所得,作實事求是的敘述,通篇未嘗引用一書,頗富創作精神,繪圖也算細致。“三百年前,言農工業書,如此其詳且備者,舉世界無之.蓋亦絕作也”②。

鴉片戰爭后,在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和滿清腐朽政權統治下,淪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1—1949)。其時,表現在農業文獻上的是西洋書的中譯本漸次充斥。雖然譯述西書風氣早已肇自明末;但到此時同文館③成立后,卻特別盛行。其中如江南制造局④、廣學會⑤、強學會⑥、農學會⑦以至其他公私出版機構所刊印的,大都屬于這一類型。其中:比較大部的,首推江南農學會編譯的《農學叢書》計七集共242種(其中有少數是本國農書)。又,專門性期刊,也創始于此時。例如:1876年創刊的、《格致匯編》,是最早的自然科學期刊;1897年創刊的《農學報》是最早的農學期刊(其中多數是譯著)。本來,譯書確能取長補短,豐富自己民族文化,應該肯定是很好的一回事。問題卻在于當時不少人們,特別是封建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的人們,越來越看不起祖國勞動人民成就,越來越喪失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不結合客觀需要,專門以稗販“舶來品”為能事,便把“有益”變成“無益”甚至“有害”了。不過,這時期,一切都蛻變相當大。農業文獻在量的和質的方面顯然跟原來有所不同,已逐漸走向了和形成了現代的農學范疇。這里,因為它已踏人近代史階段,軼出本文所擬敘述的范圍,故不加詳述(容另為專文)。

至此.本文得到的結論是:積累幾千年祖國勞動人民所辛勤創獲的遺產一一古代農業文獻,其數量確相當豐,其范圍確相當廣,其作用確相當大。在先秦以前,通過三個社會發展階段,一般農業生產,逐步發達。當時雖沒有專著遺存,但從上述一些資料看,其中保留下來的實踐經驗,已不簡單。此后,演進到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歷時逾兩千年。其時可考見的資料,包括“農業專著”和“非農業專著”更不勝枚舉。單就上所述及的“農業專著”來說:在兩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等每一階段中,都各有不少種類,有其顯

————————————————————

①所述農產加工,包括粹精、釀造、制糖、制油等。其中述制油的植物,多達16種。

②此系近人丁文江的跋語。按這書在日本頗流行,版本不少。并有三枝博音的解說。

③同文館成立于同治元年(1865),初設英文館,第二年增設俄文館、法文館,光緒二-t-2g(1896)增設東文館。至光緒二十七年,歸并京師大學堂,改組為譯學館。所譯書頗多。

④江南制造局設館翻譯西書,起于同治六年(1867)。所譯以天文算學為多,并包括物理、化學、博物、植物學等書。據統計:已刊的有98部,未刊的有45部。

⑤系英教士威廉臣、李提摩泰等所組織,成立于光緒十三年(1887),初名督教普及學識傳布會,后改名廣學會。

⑥系文廷式、康有為等所組織。成立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該會章程所列“最要者四事”:首先是譯印圖書,次是刊布報紙,次是開大書藏,次是開博物館。

⑦系羅振玉、徐樹蘭等所組織。成立于光緒--t年(1896)。亦名務農會,亦名江南總農會、出版《農學報》,譯刊農書。

——————————————————————————

著特點,有其偉大貢獻。此外,上未述及的、特別是散見于“非農業專著”中的農業資料也很多。這些資料,一方面紀錄在史書、地志、政典、類書、訓詁書中,另方面常常有意或無意地為其他所謂諸子百家以至筆記詩文集所反映出來,當然,其例證是說不盡。這里特別指出這么一個事實:“在人所不注意的一般性文獻中,原來包括不少極其重要的農業資料”。例如關于“綠肥”、“堆肥”、“中耕”、“培土”、“畦作”、“牛耕”、“鐵耕”、“接枝”、“促成栽培”、“土壤改良”、“土壤指示植物”……等若干重要技術的最原始資料,誰也不容易料到會為二三千年前的一些詩歌,或其他非農業的古書所“偶然”保存。因而,這里應該提到一個問題:在這浩浩無邊際的文獻中。仿佛像一大塊混雜“金”和“沙”的沙灘。其中很多沙,但也不少極寶貴的金。今后是否容許像過去一樣,置之不聞不問呢7事實答覆是否定的。這就是說:由于愈來愈亟的客觀需要,對運用科學方法,把古代農業文獻及其他有關的文獻,全盤而又有重點地進行搜集、整理和繼續發揚的工夫,確是目前所急不容緩。因為這是對自己祖國應負而必須負的任務。說過:“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①。同時,也因為這是對整個世界文化應負而必須負的任務。斯大林說過:“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根本特性,都有那種只能為它所有而為其他民族所無的特性。這些特性,是每一個民族帶到共同的世界文化寶庫中使之充實及豐富起來的貢獻”②。

最后,轉錄最近全國高等農林教育會議所指示的一個方向作為本文的結束語:“我國農業有悠久的歷史,廣大勞動人民在幾千年從事農業生產實踐和向自然界進行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它反映著中國氣候、水土、作物品種的特點,這是我國人民極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都為廣大勞動人民所繼承下來或記載在史料和農書里。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這份遺產,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加以整理和總結,提高到科學理論的水平,豐富農業科學的寶庫,指導農民的實踐。這是我們科學教育工作者一項十分光榮的任務。

————————————————————————————

①:《新民主主義論》,《選集》第667--668頁,人民出版社,1967年。

②見1948年斯大林歡宴芬蘭政府代表團演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