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協同度研究
時間:2022-09-17 10:49:54
導語: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協同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生產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根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興農,而實現科技興農不僅需要在科學技術上大力推進,而且還要依賴完善的農技推廣體系。基于此,針對2006年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改革以來出現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協同不力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總結了我國農技推廣機構協同出現的突出問題,并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加、減、乘、除”4項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協同度;合作
1存在的突出問題
1.1分工獨立多、合作交流少。我國的農技推廣機構根據不同的專業領域劃分,可大致劃分為“水、土、肥、種、技”5種,各個部門之間專業化分工明顯,在自身的領域內具有較強的優勢,在推廣過程中可以發揮專業技術優勢。但是農業生產是一個系統化過程,缺少以上5個方面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做到豐產豐收。實際情況表現的是部門之間“劃地為界、各自為營”,部門之間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難以做到優勢互補、共享共贏[1]。例如在土地面積、農戶數量等基礎數據和信息平臺方面,資源的共享性較差,雖然各自職能分工明確、責任權屬清晰,有著良好的管理體系,但是彼此之間缺乏合作交流,知識外溢效果差,各個部門專家專業化知識水平高,但綜合性技能較差,而農技工作者往往需要的是復合型、綜合性人才,需要的是系統化、操作性強的農技推廣手段。1.2內容不協調、機構銜接差。農業生產是一個全階段化的過程,從開始播種到最后的儲藏銷售,是一個有機銜接的過程,每個方面都需要專業化的技術指導。在實際的農技推廣過程中,往往出現“一窩蜂”狀態,各種專家在農忙季節進行集中化、高強度、高頻率指導,農忙之后,各自散去,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一種形式化推廣,推廣程度淺,農民接受少,效果較差[2]。在推廣內容上,各個部門的推廣范圍并未嚴格按照職能分工進行,往往隨意“插足”其他領域,導致服務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技術上缺乏協調,農業技術未能得到全面推廣應用。下級農技推廣機構不僅要受上級推廣機構的領導,還要受同級政府的領導,實行的是雙重領導制,上下級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尤其是處于最基層的推廣機構受通訊手段的限制,信息較為閉塞,機構之間銜接差。1.3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職能交叉,推廣人員綜合素質較差。目前,我國縣、鄉兩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承擔著行政執法、技術推廣、經營創收、中介推廣4個職能,管理推廣范圍廣,內部協同性較差,管理不夠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往往身兼數職,而這其中又以行政執法、經營創收、技術推廣為主,其中作為中心的技術推廣職能趨于弱化。相關調查表明,2005年縣級以下農技員平均每人每年從事公益技術推廣時間僅為89d,占全年總時間的24%,而更多的時間是用于從事黨政中心工作(122d,33%)、行政執法(21d,6%)、經營創收(49d,13%)、其他事務和休息(83d,23%)[3]。同時,上級主管部門對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少,以及基層農技人員學歷較低,且長期以來涉農專業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參加工作,導致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人員高齡化、低素質化、非專業化的現象較為嚴重。
2原因分析
2.1體系設置不完善。我國農業推廣機構體系縱向設置上過于復雜,橫向設置上過于分散、臃腫,各個部門之間、行政區域之間缺乏合作關系。這主要是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的。我國地廣人多,信息傳遞與反饋機制不夠發達,這就需要建立更加多級的管理體制[4]。同時,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無論是農業總產值、農業種植面積,還是農業人口,以及農業生產的特殊性,都需要相應的農業管理部門。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生產、分配上都實行相應的計劃指標,為了確保實現各項指標,各項事務的管理人員相應增加。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行政管理也必須相應減少,在廣大的農村基層,計劃經濟體制觀念得不到根本性扭轉,“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行政管理多,實際推廣少;推廣熱情高,現實效果差;文字說明多,親身指導少。各個部門為了自身利益,往往“在其位,不謀其事”,“在編不在崗”情況依然存在。2.2獎勵機制不健全,人員積極性不足。每個農技推廣人員每年平均占有經費為1400~2000元,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資低,各種津貼補貼額少且發放不到位,機會成本過高,導致推廣人員往往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會轉向從事其他諸如賣化肥、種子、農藥等具有盈利性質的工作,導致農技推廣工作減少甚至荒廢。同時,農技推廣往往是深入一線工作,切身指導農民開展農業生產工作,工作環境艱苦,任務重,壓力大。過低的工資獎勵和過多的工作任務無法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2.3法律體系不完善,約束力差。現有的關于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法律,僅有1993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2012年修訂),該法律規定了農業技術、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基本方面,獎懲措施并未細致規定,適用彈性大。隨著農村、農業實際情況的變化發展,該法并不能完全適用,尤其是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所處的困境并不能提供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對挪用資金情況并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力。與國外相比,日本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法律規定上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土地改良法》在1949年就已經制定實施,但是隨著實際情況的發展,日本政府對該法進行了多達11次的修改,從而使日本土地改良事業有了可靠、健全的法律保障,在農業基礎、農業土地、市場流通、農業主體、農業金融等全部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法律。
3啟示及建議
3.1設立農技推廣主導部門或協調機構。我國農技推廣部門之間彼此分割獨立,工作開展難以協調,為此需要設立一個“產教研推”為系統工作的主導部門或協調機構,而不是單純地以農業部作為“大統領”來分配各方資源。深化各行政區域之間的合作交流,打破行政區域壟斷,加強地域資源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地區資源優勢,尤其是人才優勢,實現在主導部門或協調機構的統一領導下共同發展,摒棄地方農技推廣機構受地方政府和上級農技推廣機構雙重領導制,建立統一協調順暢的行政管理。3.2逐步剝離農技推廣機構非技術推廣職能。目前,我國縣鄉級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小,任務重,職能多。從4個職能的性質上看,行政執法、經營創收、中介推廣的工作環境較好,不用深入一線,而技術推廣必須走進農村、深入基層,從而往往會讓推廣人員選擇前者,中心工作被耽擱,且基層農技人員由于工資待遇較低等原因,個人利益不斷得到強化,相比較而言,推廣人員更愿意從事經營創收等工作。因此,改革我國的農技推廣必須逐步剝離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過多的行政職能,減輕機構負擔,讓更具有專業化素質的人員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整合改革現有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組織職能,逐步分離農技推廣站的行政地位,加強推廣工作,以便更好地發揮技術優勢、知識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充分發揮基層農技人員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農業技術成果的高轉化率。3.3加強部門之間合作交流、實現共享共贏。農業生產是一個綜合性過程,因此農技推廣機構也應當是開放融合的組織,以更好地滿足農戶需求。農技推廣各部門(水、土、肥、種、技等)應當在堅持并提高各自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學習其他部門的知識技能,促進彼此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提高各領域專家的綜合性知識水平,同時可以提高部門之間農技推廣工作的協同度,減少分散,以便能系統、全面、專業地進行農技推廣,提高農技成果的轉化率。3.4加快基層農技人員“升級換代”。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是農技推廣體系的關鍵節點,其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農技推廣的質量。1)鼓勵支持和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上山下鄉”,支援農村,改進招人用人制度,改善人員待遇,吸引涉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領辦農業試驗基地,實施農業推廣項目,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不斷注入新生力量。2)實行績效考核制度和農技人員資格準入制度,淘汰原有的不合格農技推廣人員,對工作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的人員給予充分獎勵或提拔,逐步推行聘任制度。3)發揮農業科研、教學單位人才優勢,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學習,彼此合作交流,努力提高每位人員的綜合素質,發展多技能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淑云.多元化農業推廣組織協同運行機制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2]楊挺.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科技推廣體系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3]姚江林.制度變遷背景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研究——基于湖北省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調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3):119-122.
[4]田云峰,蘇磊.河南省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2(2):64-67,78.
作者:程笑賢 吳莊鋮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