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及創新

時間:2022-11-05 08:35:10

導語: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及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及創新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國各行各業都積極開展網絡運行模式,不僅大大提高了企業的銷售業績,增強社會發展水平,還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現代化經濟的發展進程,對我國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與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如何實現農業網絡合作治理模式,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管理模式創新,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廣泛關注的首要課題,并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主要就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創新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對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治理模式;模式創新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得到不斷革新與發展,并由原來政府主導的一元化多線型技術推廣模式逐漸朝著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方向轉變,以滿足新時期農業發展需求。目前,我國的農業推廣組織主要分為五種類型:科研型農業推廣組織、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以及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而事實上,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生產以及推廣往往需要進行跨組織、跨行業、跨學科的網絡式合作,以強化農業治理水平,完善農業治理模式,促進我國農業的逐漸發展。

1網絡治理以及模式

1.1網絡治理概念及特征

多元化農業推廣網絡治理主要包括:政府推廣機構、科研院所、非政府組織以及高等院校等,并具有推廣環境復雜化、推廣目標多元化的基本特點。在這里,網絡治理并不僅僅強調各個成員以及運行機制之間的關系,而是推廣網絡主體聯結后的網絡合作模式。因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就需要注重推廣問題采集行為,以治理目標為發展導向,以提高網絡治理效果,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此外,我國農業網絡治理在運行中具有以下幾點特征:1)行動主體之間具有較強的依賴性;2)網絡成員在利益協商與資源配置方面具有較強的互動性;3)主體之間的博弈約束方式主要為客觀契約和主觀信任;4)網絡運行具有自組織性。

1.2政府和市場主導型網絡治理模式及困境分析

基于我國國情與經濟體制的特殊性,政府往往是農業合作推廣中天然的參與者,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合作網絡推廣中的功能、影響以及作用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同時,由于農業推廣離不開高等院校、推廣機構以及科研院所的支持與幫助,這在無形中為農業推廣提供了一種秩序化的治理模式。目前,政府主導型合作網絡模式推廣中,往往是帶有較強的目的性,這對網絡中的其他成員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強制性,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推廣問題,具體表現為:1)網絡成員的地位出現嚴重的不對稱性,被政府認同的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推廣資金,并成為合作推廣中的一員,從而極易出現政治腐敗與“走后門”現象。2)“農科教”推廣主體相互結合存在一定難度,并具有較強的體質分割“壁壘”,因而三者的合作關系相對比較薄弱。3)科研型推廣主體與教育型推廣主體被忽視,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往往只是單獨強調線性單一農技推廣主體的主導作用,進而使得教育單位、農業科研的推廣工作責任劃分不明、目標模糊、考核監督不到位等問題發生。

2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創新

2.1協同網絡結構治理

由于我國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1)縱向結構。主要是以治理者和推廣物品屬性為標準,以建設多元化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為主要目標,進行縱向協同網絡構建。其中,縱向協同網絡構建共分為三層結構框架:第一層為協同網絡的組織層次,主要用于提高農業推廣水平,判斷推廣主體出現問題的具體位置。第二層為協同網絡的組織間層次,主要以實現推廣目標,提高網絡推廣組織的治理效率,強化管理水平。第三層為協同網絡層次,主要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保護自然資源、保障成員之間的利益,從而促進推廣項目的順利進行。2)橫向結構。主要是指在合作農業推廣協同網絡過程中,由企業型、自助型企業、科研型、行政型以及教育型推廣機構在各自領域中自組織形成的網絡結構,其主要是強調各主體的功能特點,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合作農業推廣網絡治理模式的順利開展。

2.2協同網絡運作過程

協同網絡運作主要是指網絡組織結構內各個組織節點在實施活動、執行計劃、設計目標過程中所采取了實際行動,進而提高智力主體間的合作效率,營造良好的推廣環境。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明確結構組織的合作動機,結合推廣項目屬性,進行多方位、全方面的綜合評價,并根據自身的發展優勢以及功能定位,確定合作范圍,選擇合宜的合作對象,以強化協同網絡運行效率,實現主體間的取長補短。其二,完善協同網絡運作的治理方式,比如采用服務咨詢、委托研究、技術轉讓等相關方式,實現協同網絡的靈活運行。其三,在協同網絡運作過程中,提高合作績效的管理水平,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是強化合作農業推廣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應重視績效評估的準確性,采取有效的動態監管措施,以提高合作對象的治理效果,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作農業推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是推動社會經濟長足發展的主要路徑,對提高我國綜合實力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正視農業推廣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采取有效可行的治理措施,明確網絡合作推廣的內容、目的以及形式,以確保網絡治理模式的順利運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杲.多元農業推廣中組織鄰近性、合作治理機制與合作績效間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6.

[2]高啟杰,姚云浩,董杲.合作農業推廣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組織鄰近性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5(3):30.

[3]狄良聰.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應用分析[J].農家科技旬刊,2017(10):96.

[4]周敏,穆青.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應用[J].園藝與種苗,2012(6):62-64.

作者:龐翠萍 單位:山東省東明縣城關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