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都市生態農業建設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9-15 11:31:15

導語:城郊都市生態農業建設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郊都市生態農業建設實踐與思考

1基本情況

洛龍區地處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是洛陽市的行政中心、商貿中心、文化體育中心。全區轄5鎮6個辦事處,常住人口40.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43萬人。耕地面積8400hm2,人均耕地面積0.027hm2。2014年糧食總產量4322.1萬kg,各類蔬菜2.3574億kg,苗木種植面積1333hm2,瓜果1084.5萬kg,食用菌749.4萬kg,花卉100萬盆。全區生產總值(GDP)12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953萬元,農業總產值13.0億元,農業增加值7.7億元,一、二、三產結構比例為6.1∶43.6∶50.3。

2取得成效

2.1優勢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區域化優勢得到發揮

依托區位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突出抓好林果花卉、蔬菜、休閑觀光農業、食用菌栽培、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國豫花博園、神州牡丹園、蘭卉農業為主的高檔花卉生產基地;以新村花卉市場、晶海花卉市場為主的花卉銷售平臺;以李樓蔬菜交易市場、四新蔬菜研究中心等為龍頭的蔬菜產業;以福達美公司、奧吉特食用菌為龍頭的食用菌產業;以雙贏高科、太陽雨農業、春華秋實公司、龍愷農業為主的農業休閑采摘園區;以永生食品、九九齡醋業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業等優勢產業。

2.2依據區域特色定位,休閑觀光農業快速發展

按照都市農業的發展要求,依據區域特色定位,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全區目前在建續建及建成各類觀光休閑農業景點15個,農(漁)家樂12家,總投資9.9億元,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1.2萬余人。初步形成了李樓都市休閑農業觀光區、近郊城市森林生態區、隋唐遺址保護區農業觀光園等三大片區。

2.2.1李樓都市休閑農業觀光區

重點是打造伊河生態廊道和李樓萬畝連片高效農業觀光園。伊河沿岸堅持生態優先,初步建成了環境優美、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園林景觀,形成伊河生態廊道,既改善了洛陽的生態環境,又提高了洛陽的城市品位,全市人民將得到了實惠。聶西路以北堅持發展高效農業,目前擁有國豫、雙贏、蘭卉、龍愷等一批中高檔次的生態農業園,重點發展了以蔬果采摘、休閑游玩、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生態休閑游和以文化科普區、婚紗攝影、民俗風情展、酒莊(葡萄酒文化)為主體的主題文化游。

2.2.2近郊城市森林生態區

重點打造豐李萬畝核桃基地和平泉萬畝生態屏障這兩大萬畝園區。目前,豐李鎮萬畝核桃基地引進華清心島、國興等公司已完成核桃種植867hm2;平泉萬畝生態屏障引進太陽雨、陽光農業等公司,重點開發具有餐飲、娛樂、休閑、商務會議、科研教育等功能,配套建設集旅游、度假、休閑、養生、療養、康樂等一體化打造的生態人居示范區。

2.2.3隋唐遺址保護區農業觀光園

一是以河洛文化為載體,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觀光園。二是以都市休閑農業為載體,融入獨具特色的河洛文化。融傳統文化和現代農業為一體的都市休閑農業是隋唐遺址保護區農業觀光園的一大特色。

2.3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產品基地規模逐漸擴大

截止目前,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1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通過多種方式,把工業、農業產業結合起來,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增強了企業競爭能力。

2.4農業合作組織有序發展,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斷拓寬

堅持自愿互利的原則,積極培育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全區已發展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入社會員人數達到3265人,帶動農戶2.1750萬戶,年增加農民收入5000萬元。扶持與培育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5個,其中李樓蔬菜批發市場建有6萬m2的交易基地,年銷售額超1億元;新村花卉市場和與之相鄰的洛陽晶海牡丹花卉市場總占地4萬m2,現有攤位549個,是豫西地區最大的花卉市場,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賞花場所。

2.5企業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

2.5.1以科技為先導,突出特色產業開發中的科技創新

如春華秋實公司依托國家級科研單位———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雄厚的技術力量,加大名優林果的生產、加工、銷售力度,建設綠色果品標準化生產線,實現了采摘、預處理、分級、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的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國豫農林科技公司引進最先進的智能溫控設施和尖端植物克隆技術,建成北方地區最大的珍稀花卉生產基地,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當年收益。

2.5.2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全區龍頭企業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和本科以上學歷200人,研究生、博士生4人。人才的引進不僅對提高洛龍區農產品附加值、農產品商品轉化率起到助推作用,創造了“國豫花卉、菇韻牌杏鮑菇、奧吉特牌褐蘑菇、永生面粉”等一批品質優良,在洛陽市乃至在全省、全國叫響的農產品品牌。

3存在問題及建議

3.1存在問題

洛龍區在推動都市生態農業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著缺乏區域整體規劃、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較慢、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生態農業的發展工程量大,見效周期長,在資金方面存在較大短缺。目前,洛龍區生態農業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各項生態設施建設都需要財政支持,政府在部分項目上雖有補貼,但補貼的范圍和力度難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導致生態農業建設難以全面地展開。部分都市農業項目規模較小、建設標準低。發展都市農業是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需要省、市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目前,河南省、洛陽市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沒有出臺相關的現代都市農業的獎勵和補貼辦法。資金缺乏問題已成為制約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2規劃建議

3.2.1明確發展思路,確定目標任務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依托城市、服務城市、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目標,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按照“合理規劃、調整結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龍頭、帶動基地,政策支持、規模經營,科技先導、強化培訓”的思路,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做強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做大第二產業,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做活第三產業,扶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拓展農業增收功能。實施農業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開發農業生態生活功能,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2.2調整農業結構布局,加快主導產業基地建設

按照“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的思路和“依托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模發展”的原則,著力建設以國豫、雙贏、蘭卉、鑫通、四新、龍凱、帝鑫等農業企業為主的李樓都市休閑農業觀光區;以陽光生態、太陽雨、豐李萬畝核桃基地、春華秋實、華清心島等農業企業為主的近郊城市森林生態區;以隋唐遺址保護區為核心的的隋唐遺址保護區農業觀光園。

3.2.3扶持龍頭企業,建設行業“航母”

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加快扶持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圍繞林果、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等特色產業,分層次、有選擇的重點支持10個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帶動面大的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引導扶持境外市場運作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與廣大農民之間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3.2.4加強科技創新,強化技術培訓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領導、協調、管理、服務等多種職能作用,積極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重點圍繞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農產品加工等生產重大關鍵技術,加強農業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推廣。建議由區財政列支從科技院校聘請林果、畜牧、蔬菜、花卉等方面常住專家,為全區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通過實施領頭雁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業科技培訓等培訓工程,切實抓好農村基層干部、農村企業家和產業工人等隊伍的建設。

3.2.5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財政設立獎勵專項基金

一是認真落實上級扶持政策,爭取各級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實施規模開發;二是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示范作用,重點對品牌創建、基地建設、休閑農業、運銷大戶和制度健全、運行良好、帶動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的農業企業及合作組織等給予獎勵。

作者:牛建斌 劉昆麗 楊蕊 單位:洛龍區種子管理站 洛龍區農林技術推廣站 洛龍區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