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思路
時間:2022-03-31 10:56:31
導語: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上思縣目前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之后探究了與本縣相適合的農業發展思路,如發展生態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農產品、建立生態農業的激勵機制、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建立健全的市場以及土地經營制度等,希望能夠促進上思縣農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廣西上思縣
建設生態農業是促進傳統農業轉變成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其自身不但與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相符合,還能夠增加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現階段,上思縣已經被列為我國國內建設生態農業的示范縣,這為上思縣區域生態經濟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機遇。為了促進該縣生態農業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根據上思縣的農業發展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思路,具體如下。
1上思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狀況
上思縣位于廣西南部,被外界稱作天然的氧都。該縣工管轄4個鎮、4個鄉,總面積為2816km2,耕地面積高達5.87萬hm2,其中有3.26萬hm2種植甘蔗,種植作物品種非常的單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農藥及化肥,致使上思縣面臨著嚴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態破壞等眾多問題。所以,當務之急應該制定一套合理的農業發展方案,以促進上思縣農業持續發展。
2上思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2.1沒有建立先進的農機基礎設施
很多蔗區都不存在灌溉設施,有的蔗區雖然建立了干渠網絡,但卻沒有支渠通向各個田間地頭,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種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農戶本身沒有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備先進的農業設施以及較大的高產農田建設比例、較高的耕地產出率以及質量。同時,甘蔗的實際生產未實現機械化,依舊應用人工進行施肥、除草及種植與噴藥,且應用機械收獲甘蔗還在試驗的階段。此外,由于上思縣在基礎設施方面不能抵御較強的臺風及干旱等眾多自然災害的能力,所以這些問題的真實都阻礙上思縣生態農業的發展腳步[1]。
2.2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大型企業不但少且還不是非常強
就上思縣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投資方面不具備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間存在的差距較大,尤其是市及縣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較為有限。再加上這些年農藥以及肥料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種植成本逐漸升高,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而在上思縣范圍內,只有上上糖與昌菱公司具有較大的規模,其余企業規模相對較小,且還沒有充足的生產資金及先進設備和技術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產一些初級產品[2]。同時,很多企業都未與農業產業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聯系,并且與農戶間一直是買賣關系。所以,企業便沒有較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沒有充足的精力應對市場競爭,慢慢地就被市場所淘汰了。
2.3調整農業結構較慢
2015年上思縣農林牧漁業之中,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筆者對上思縣近3a的農業結構進行了調查,詳細變化趨勢見表2。由此可知,農業結構的實際調整速度相對較為緩慢。長久以來,廣大農民一直都應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種植與養殖,且還沒有充分應用當地的特有資源,依舊使用單家獨戶以及分散式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3]。農業生產主要把農戶分散經營作為主體,且規模不大,節約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以及科學技術難以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進而促使農產品單價和效益得不到明顯提升,生產能力無法提高,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經濟效益。
2.4農民沒有較強的生態農業生產意識
上思縣生態農業的建設才剛剛起步,因此還未向廣大農戶宣傳生態農業的發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規與科技支持等眾多體系,且投入機制以及市場機制也沒有完全建成,生態農業對于農業增效以及經濟增長也沒有較大的貢獻。所以,社會對其未加重視,導致農業生產者不能樹立起節約生產及安全生產與清潔生產的意識。再加上農業人口大多數都是50~60歲的人,且他們還沒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以及較強的專業技能,極容易被傳統觀念所約束,不能順利進行生態農業生產。
2.5農業產業化化相對較低
現階段,上思縣的農業生產模式依然在使用較為傳統且粗放型的模式進行生態經營以及管理。其實際專業化與標準化水平都相對較為低下,市場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龍頭型企業對其進行帶動。現階段上思縣中還不具備能夠具有良好競爭力農業加工企業,農業產品等加工產值長時間得不到上升,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還存在嚴重的欠缺,使上思縣大部分農產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進行交易。再加之農業合作社會社水平相對低下、資金鏈支撐不足、農民自身組織化欠缺、生產加工技術嚴重不足等,這些問題都會使農民和市場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聯系不貼切,進而使生態農業連接機制較為不完善,不能將產業有效的轉化成經濟優勢。
3發展思路
3.1發展生態農業
加強對沼氣、發電以及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機具研究和開發,并將其納入農業發展規劃之中,農業技術研發人員還必須重點研究生態農業的實際應用技術。同時,將提高資源的具體應用效率作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核心,將節水、節種及節肥與節地作為發展重點,向廣大種植戶推廣節約型播種、耕作、施藥、施肥、沼氣利用、養殖、灌溉和廢棄物利用等眾多技術的應用與實際示范[4]。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的服務以及培訓工作,定期組織開展生態農業技術發展的服務、推廣、信息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保障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獲得更高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
3.2生產“三品一標”農產品
大力支持由發展產業帶動高技術含量及生態效益明顯與強動力的生態農業發展企業。倡導各大企業應用工程與生物等眾多高新技術,開發、加工農產品、有機廢棄物與農副產品等,擴大其加工規模,增加生產總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態農業發展為依托的企業,使生態農業可以持續發展。應用先進的環保以及節能技術,提倡節能、綠色生產,把以前污染后期處理生產模式轉變為生產全過程的嚴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產[5]。同時,政府應用大力支持生產基地的建立,從產品的生產源頭進行有效控制,打造綠色、無公害、有機與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既“三品一標”產品,進而促進產業帶動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態農業的激勵機制
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以及體制環境建立,應用政策來帶動生態農業不斷向前發展。同時,要對生態農業技術的具體開發以及示范與應用加強重視,倡導農民購買能夠進行施肥與秸稈還田等先進機械,并給予他們一定資金補貼,引導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制定貸款制度,以使各大企業和農戶能夠獲得充足的貸款資金來發展生態農業。針對那些需要建立大規模生態農業發展基地的企業,必須給予他們充足的資金補貼或者投資,同時對于一些節能產品還需要制定相應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以使上思縣生態農業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
3.4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
集中全縣所有的力量,應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以及方法,對有關政策、法規以及知識進行全面宣傳,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發展氛圍,一一解決廣大人民在農業方法方面存在的眾多認識問題。把生態農業的發展企業以及生態示范農戶與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有機載體,豐富生態農業的宣傳內容,擴大眾多典型影響的范圍,讓廣大人民可以實實在在的看到生態農業給他們帶來各項收益,真正積極主動的沿著明確的生產方向進行農業生產[6]。對于生態農業的教育宣傳應該重點向農戶介紹以下內容:處理畜禽的糞便及農藥空瓶與塑料薄膜等農業廢棄物的知識與方法;指導廣大農戶對垃圾、沼液及秸稈和糞便進行再利用,并把它們當作成農田肥料,進而促進生態農業穩定發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場以及土地經營制度
一直以來,規模經營的問題都為阻礙上思縣生態農業發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環經濟為規模性的經濟,如果沒有相應的規模,那么就不會獲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根據依法、自愿及有償的原則和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倡導一些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經濟能人、大型企業及農民合作社與工商企業等眾多的經濟主體,應用轉租、轉讓、轉包和互換等方式來流轉農村的土地,促進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應該對村上的干部進行培養,使他們成為林場主或者是農場主,并通過集中示范,全體農戶參與的方式,形成“由一戶帶動全村,由一村帶動眾多村,再由多村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產基地”的新生態農業發展格局。與此同時,根據“共同承擔風險,一同分享利益”的發展原則,建立農戶與大型企業的利益關系,使農業市場的實際經營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結語
上思縣生態農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應該重點開設典型的培育模式,并從種植、養殖等單向產業向多業組合的生態農業方向上發展,最終促使整體朝著生態農業方向不斷發展。
作者:黃志勇 單位:廣西上思縣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
參考文獻:
[1]王歐,張燦強.國際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啟示[J].世界農業,2013(1):48-52.
[2]季凱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樣型地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4):125-128.
[3]黎振強,楊新榮.生態農業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14(12):104-110.
[4]李倩瑋,張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廣東省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5(28):338-340,343.
[5]馮學贊,馬寶珍,王靜,等.《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2010年載文被引特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79-83.
[6]虎海燕.基于WebGIS的灌區生態農業監測與決策支持系統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4,45(1):28-31.
- 上一篇:農業生產經營工作要點
- 下一篇:農村公路長效管護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