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園區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3-28 09:15:26

導語:生態農業園區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園區現狀與對策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富有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與農業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興起,發展迅速,數量、規模劇增,成為地方政府探索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農業生態園就是采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園區就是在生態農業和農業生態園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生態、人文、綠色、環保的理念指引下,構建多層次生態綠化帶、綠色森林、草坪、花園、河流等鄉間村落風光,把自然的古樸村風與現代旅游文化相契合,提升鄉土文明的觀光游覽價值,在滿足人們對生態農業產品需求的同時,帶給人們休閑觀光旅游的享受,同時,不僅給當地人帶來精神滿足也增加其經濟收入,生態農業園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適應榮縣“生態農業強縣”戰略,促進農業的“接二連三”和可持續發展,筆者組織專人開展了廣泛調研,通過查閱資料、實地查看、下鄉走訪、相關會議座談等形式,形成了對榮縣發展生態農業園區的淺析。

1生態農業園區發展現狀

在榮縣人民政府推動下,以旭陽鎮金魚村和雙石鎮蔡家堰村等為代表的生態觀光農業逐步形成,輻射帶動榮縣生態農業園區的興起和發展。已建成21個“現代農業萬畝億元示范區”,其中,蔬菜5個,茶葉3個,水果3個,油茶2個,種養循環等8個;建成“千斤糧萬元錢”等糧經復合產業基地0.53萬hm2;建成果畜產業1.33萬hm2、菜畜產業1.33萬hm2、茶葉2萬hm2和油茶產業帶。目前,已形成了以釣魚休閑、品農家菜、賞農家風景、體驗農家生活的“農家樂”為主體的生態休閑農業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現有生態休閑農莊182個,年經營額達1億元,解決3000多人就業,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生態休閑農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1“農家樂”模式

這種模式以農民自發經營為主,政府基本上沒有扶持,農民自發分散經營,以自家果園、菜園、魚池或者當地生態景觀等為載體,提供與之配套的食、游、樂等系列服務,如釣魚、采果、觀花、游園等。

1.2連片開發模式

政府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帶動企業或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主要通過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閑與娛樂。如:雙石金臺村新農村綜合體休閑觀光園,旭陽鎮金魚村賞花休閑觀光區等。

1.3產業帶動模式

休閑農業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然后通過休閑農業這個平臺,吸引城市消費者前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發展。在這類園區,游客除了餐飲旅游,還帶回土特產品,如綠食佳果蔬休閑示范園、雙溪水庫果園農家樂等。

2生態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資源利用滯后

榮縣生態農業發展較好,“三帶七基地”和21個“萬畝億元示范區”的許多產業都很有特色,但僅限于農業,大部份都沒有與休閑觀光旅游結合起來,而各地的休閑農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幾間小木屋,種些果木花草,經營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農家餐飲、垂釣、觀光、休閑,沒有充分發揮生態農業的產業優勢,很少在生態農業良好的區域建觀光走廊、采摘園、農耕體驗區等,沒有將生態農業真正的綠色、環保、安全、游樂、體驗等作用發揮出來。

2.2功能布局較差

榮縣生態農業園大部分規模較小,園區沒有經過專業規劃,各種功能區欠缺或布局不合理。一是功能區普遍不足,大部分有生活區、娛樂區,但生活區和娛樂區常連在一起,生態農業示范區、科普教育區、農耕體驗區、綠色加工區普遍缺乏;二是功能區布局不合理,生活區應與娛樂區進行分離,要位于生態農業示范區下游,不污染生態農業的本質,科普教育區、農耕體驗區、綠色加工區也應與生態農業區相對分離,以不破壞生態農業原始環境為根本;三是園區內基礎設施不完善,道路規劃不科學,游樂觀光走廊往往存在改變生態農業原有地形地貌原始特性,灌溉系統與給水系統、污水排出系統沒有嚴格分離,光電系統與生態農業不協調,廢污處理系統嚴重不足等問題。

2.3單打獨斗普遍

榮縣農業生態園業主在建園時主要是根據交通環境和現有一定基礎的農業,在參觀其他園區經營的基礎上,完全按照個人意愿規劃建設,沒有與主管部門聯系,沒有很好利用周邊旅游資源和其他園區優勢,且對外宣傳嚴重不足。一是榮縣有多處風景名勝和文物保護區,但現有生態農業園區基本上都沒有與自然風景和文物保護區緊密聯系;二是各生態農業園都是獨自經營,沒有與其他園區聯合構想,發揮特色亮點,沒有整體打造成片成線的規劃;三是宣傳嚴重不足,榮縣部分農業生態園很有特色,但缺乏宣傳,特別是利用農業信息化宣傳意識普遍不足,造成影響面有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夠明顯。

2.4文化底蘊不足

榮縣生態農業園區經營理念主要傾向于娛樂休閑,重視表面的物質享受,缺少精神內涵。特別是對文化根植普遍比較缺失,僅榮國故事農莊蘊含了部分歷史文化,金臺休閑山莊結合了一點紅色文化。榮縣有世界獨一無二的釋加牟尼佛像,佛文化底蘊深厚,著名詩人陸游曾任榮州牧,為榮縣的詩詞文化留下了深遠影響;同時許多農耕文化,如竹編文化、麒麟文化、鄉土特色等,這些很少被生態農莊植入,品味不足,很難實現持續發展。

3規劃與建設建議

生態農業園區規劃建設首先要考慮生態性,要以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為前提條件,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要考慮經濟性、文化性、特色性、趣味性等,既要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又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3.1深化結構調整,筑牢產業特色

要按照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既要體現經濟性,更要體現生態性和可持續性。一是要加強糧經飼林復合發展,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用牧草、花苗林木進行套間作,既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改善了土地質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又創造了優美環境,保障了農民收入,既可利用結構調整資源促進草食牲畜發展、提供生態肉奶產品,又能推動休閑旅游觀光,促進三產業發展;二是要加強種養旅游循環建設,通過種草發展牲畜,生產有機肥,發展有機糧菜果等,在種養循環發展基礎上,圍繞農產品商品化處理辦綠色食品加工業,辦觀光旅游業,既能促進種養業發展,實現可持續,穩定一產業,又能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休閑旅游,增加農民收入,助推二三產業發展;三是要充分發揮現有特色農業基礎,將21個“萬畝億元示范區”和“三帶七基地”的優勢充分利用好,發揮好。

3.2科學分區布局,夯實園區基礎

一是保留完善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園的基礎是農業,核心是生態,在園區規劃建設時首先要充分利用特色農業基礎,改善和保護好原有生態農業的原始環境,同時在建設觀光走廊等設施時要盡量減少對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影響;二是要完善功能區設置,園區內不僅要有農業示范區、生活區、游樂區,還應有科普教育區、農耕體驗區、綠色加工區等提高園區核心競爭力的東西;三是要做好功能區布局,所有區域都要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同時要以不破壞生態農業原始環境為前提,其他功能區也要相對分離,特別是有養殖區的要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傳播,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區域一定要設置在下風下水口;四是要完善各類基礎設施,除必須的路、水、電外,垃圾桶、無害化處理設施必須要有,且要布置科學,防止在滿足人們娛樂游玩的時候卻把原有的生態環境破壞了,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3.3整合優勢資源,增強整體勢力

榮縣有國家AAAA級景區1個——榮縣大佛文化旅游景區,國家AA級景區2個——吳玉章故居和雙溪湖風景區,省級自然風景區2個——桫欏谷和高石梯森林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大佛寺、吳玉章故居和鎮南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榮縣軍政府舊址、呂仙崖摩崖造像、榮縣二佛、后龍山摩崖造像、來牟黎氏墓、蟠龍劉氏家族墓和旭水酒作坊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現有休閑農莊182個,各有各的特色。一是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景區與生態農業結合發展,如高石梯森林公園與穿山洞生態花園結合規劃建設,金臺村休閑農莊與吳玉章故居的紅色文化整體規劃建設等;二是相近的生態農莊之間共同規劃建設,形成連線連片旅游線路,如過水的森林農莊,易佳灣農莊,度佳的勤豐家庭農莊等進行整體規劃打造;三是主管部門可根據現有相關農莊特色與榮縣的佛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詩書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進行歸類,建議整體規劃建設,形成相類農業生態園區共同經營,以增強整體實力,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

3.4深植文化底蘊,提升園區品味

生態農業園區的發展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產物。榮縣的生態農莊大部分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及一些詩詞歌賦,這些使人很容易忽視農業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要在園區的景觀設計中應充分結合榮縣內現有文化基礎,如佛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資源,在一些細節上,如觀光走廊造型、游樂設施造型、文化墻體、垃圾桶形狀、產品包裝等,將文化底蘊深根利用,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開展多樣的科普知識、技術講座等,在社會上形成熱愛農業、關心農業、理解農業、支持農業的良好風氣。注重培養一批既懂農業技術,又會經營管理,更善于銷售流通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作者:丁超 張翠芳 單位:榮縣農業科教站 榮縣農業科技開發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