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都市生態農業思路與措施
時間:2022-10-02 04:11:06
導語:發展現代都市生態農業思路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河南省新密市在分析農業發展條件的基礎上,通過做好農業綠色發展,夯實農業基礎,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與農產品物流,提出了建設高山生態、岐黃養生、高效農業示范區和農民創業園的新舉措,旨在為新密市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借鑒。
發展現代都市生態農業是貫徹落實河南省、鄭州市推進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要求,是河南省新密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結合新密的農業工作實際,淺談對新密市發展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的思考。
1具體思路
新密市地處河南省豫西山區與東部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北、南三面環山,中部丘谷綿亙,溝壑縱橫,境內有大小山峰、崗嶺800余座,農田大部分都是崗坡地,地塊小,土地貧瘠,道路崎嶇,干旱缺水,而且資源的挖掘開采給耕地和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農業效益比較低下、投入較小、抗風險能力差等,都是長期以來制約新密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是,通過近幾年新密農業的發展和所積累的經驗,可變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產業優勢和文化資源,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條獨具新密特色的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從全市整體層面進一步整合資源,對全市農業進行重新規劃布局。
1.1發展以休閑觀光旅游為主的高山生態農業
重點發展西北部的丘陵山區,該區域的自然條件以丘陵山地為主,文化品牌為伏羲文化,主要產品為金銀花、有機農產品,旅游景點有神仙洞、飛龍峽、鳳凰山、密玉桃園,以尖山風景區為核心,輻射米村鎮、袁莊鄉,帶動岳村鎮北部和白寨鎮。依托尖山風景區獨特的高山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神秘的伏羲文化以及初具規模的農家游,發展高山有機蔬菜、小麥、小雜糧、金銀花和花卉種植,發展土豬、土雞養殖,開發觀光休閑、果蔬采摘、田園體驗、餐飲會議項目和伏羲文化、民俗節慶活動,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用。整合上述資源,發揮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的金銀花、尖山等有機農產品的特色,朝規?;推放苹较虬l展,帶動和輻射袁莊鄉、岳村鎮北部山區和白寨鎮森林公園發展無公害林果種植、林下綠色養殖和特色農家游,從而在新密西北部形成一個生態良好、高效富民、點線面協調、特色突出的溝域經濟帶,打造鄭州市民的假日樂園。
1.2建設岐黃養生農業區
在南部山區,以茍堂鎮、超化鎮、平陌鎮為主,依托豐富的岐黃文化、得天獨厚的水庫資源以及白龍廟、天爺洞、超化寺、風后嶺、南泉寺等人文自然景觀和中藥材種植傳統,發展山林綠色種養、岐黃養生保健、土特農產品加工等,打造一個上山看景、下溝采摘、依水休閑、入谷養生的綜合性養生保健品牌,給市民提供一個釋放壓力、舒緩情緒、愉悅身心的最佳去處。
1.3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區
在東南部平原地區,以曲梁鎮、來集鎮、劉寨鎮等為主,依托平坦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發展林果、設施蔬菜、花卉和優質糧食。林果主要以曲梁鎮的黃梨、石榴和劉寨鎮的大櫻桃、葡萄、核桃為主;設施蔬菜主要以來集鎮和大隗鎮種植的大棚黃瓜、番茄、豆角、辣椒等為主;花卉主要分布在來集鎮的王堂社區、秀水千花生態園和劉寨鎮的趙貴崗、曲梁鎮的五虎廟,主要發展綠化苗圃、紅豆杉等;優質糧食以曲梁鎮的尚莊、黃臺等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村鎮,以富硒小麥、訂單農業為主。以上產業發展面積均可達到萬畝以上。緊緊抓住鄭州市推進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政策導向,依據新密市現有發展的初具規模的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在已建成的面積達2.1萬畝的24個示范園區基礎上,積極開展項目的申報工作,用好資金,用好政策,抓好督促落實,促進新密市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以點帶面的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格局。
1.4建設農民創業園
按照全市的農業產業布局,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際,依托正在發展的特色產業園,在適合農業發展的社區周邊規劃建設農民創業園33個,主要包含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冷鏈物流、休閑觀光等。農民創業園的建設將有效解決新密市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上樓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也將有力地助推全市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的發展。
2具體措施
2.1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結合實際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21萬畝。強化“菜籃子”綠色生產能力,重點發展農村社區菜園和市民共享菜(果)園。建設葡萄、草莓、桃、梨、櫻桃、核桃等綠色林果基地,使特色林果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發展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持續推進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大力推行農業可追溯標準化生產,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培育農產品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啟動運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指揮中心和52個追溯網點,加快農業投入品追溯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和質量監管。
2.2夯實農業基礎支撐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使高產萬畝示范田達到10個以上。全面升級改造規模養殖場(戶),不斷提升畜牧業標準化養殖水平。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健全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生產設施和裝備水平,加快提高設施生產、籽粒干燥、病蟲害防治及秸稈資源化利用等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使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以上。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做好氣象精細化監測預報、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休閑旅游生態氣象服務、生態監測評價、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工作。
2.3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圍繞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新技術滲透、產城融合、多業態復合等多種類型,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重點做好國家所提倡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在首先建設2個田園綜合體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實現農產品產地加工、倉儲、冷鏈物流、電商營銷全產業鏈融合。立足服務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發展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入股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入股或興辦龍頭企業,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2.4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示范企業(園區),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盡快提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檔次。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支持建設一批集農耕文化傳承、農事科普教育為一體的中小學生教育實踐基地。結合伏羲文化、黃帝文化、農耕文化和鄉土文化,開展踏青賞花、采摘鮮果、品嘗美食等農事節會活動,打造特色精品線路。創新發展鄉村民宿、鄉村旅游特色小鎮,持續推進伏羲山、羲皇圣地、軒轅圣境、古城縣衙、密登堡葡萄酒莊、銀基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建設,力爭使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帶動全市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2.5推進生態體系建設
緊緊圍繞服務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按照鄭州加快生態建設政策要求,積極推進鄭州環城都市生態農業圈建設,加快完成新密區域內涉及的環城7.2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任務。實施增綠工程,加快建設云蒙山健康養生園、新密市雪花山森林運動公園,加快溱水河綜合治理進度,開展雙洎河河道治理、云蒙山水庫庫區治理等工程,確保引水入密工程常態化運行,盡早惠及新密百姓。
2.6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物流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推動農產品加工裝備改造升級,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推動農產品生產、運輸、消費綠色化,著力發展林果、蔬菜、面制品、肉蛋奶、特色農產品等產業,引領農業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整合化發展。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物流節點及加工配送中心等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連鎖超市建設產地集配中心、生鮮物流配送中心和質量保障體系,推廣全程冷鏈物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320個益農信息社,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斷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作者:王世鵬 單位:河南省新密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
- 上一篇:氣象保障對生態農業影響探究
- 下一篇: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