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研究

時間:2022-07-19 10:14:17

導語: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研究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都在不斷創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生態農業特色小鎮成為一種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探索。其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發展優質農業、探索三產融合、促進鄉村全面繁榮。通過理清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的內外生影響因素,進而剖析其培育和發展的支撐體系,以期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影響因素

一、引言

中國農業大省,特色農業資源雖多,但缺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有些鄉村景觀雖美,但仍然貧窮落后。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農業資源潛力,釋放鄉村經濟活力,強化特色農業產業優勢,激發就地創新創業,讓田園變公園,進而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因此,建設集農業、生態、休閑、旅游、消費等一體的綠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對提高我國鄉村經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特色小鎮是國內研究熱點問題,但多數相關學術研究側重于對工業型、科技型、旅游型、金融型、體育型、歷史文化型等特色小鎮的論述,而關于農業型特色小鎮的理論研究則相對較少。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關鍵是解決“三農”問題,因此特色小鎮的發展不能完全脫離農業農村,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美麗鄉村,迫切需要發展眾多的生態農業特色小鎮。較早專門介紹農業特色小鎮起源于2006年,闡述了英德市九龍鎮建設農業特色小鎮的狀況[1]。對農業特色小鎮的理論研究則集中于2016年至今,徐萍(2016)歸納了農業特色小鎮的內涵特征,并基于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產業特色、區位交通、文化底蘊等元素,提出了浙江建設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2]。郝華勇(2017)提出農業型特色小鎮有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3]。吳奶金(2017)描述了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理念與內容體系和建設原則及步驟[4]。徐松等(2017)認為農業型特色小鎮就是立足農業主題,發揮各地的資源稟賦,運用現代產業理念,打造大農業的產業形態[5]。楊梅等(2017)從立足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等歸納了建設農業特色小鎮的途徑[6]。張新民(2017)總結了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形態和主要特點,提出了其發展中的問題及規劃建議[7]。李浩然(2018)將農業特色小鎮分為旅游主導型、科研主導型、加工服務主導型[8]。李冬梅等(2018)認為農業特色小鎮是以農業為核心和紐帶,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的多功能集聚區和多功能平臺[9]。余茜等(2018)通過具體案例,比較了兩類農業特色小鎮發展模式的異同,并分析原因及提出策略[10]。綜上,學者們對農業特色小鎮的內涵特征、國外經驗、形成機理、案例剖析、建設策略等方面均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上可知,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融入了特色農業、生態旅游、智慧農業、休閑養生、田園體驗等領域,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已成為當今我國實踐領域和理論界共同探索的熱點問題,但仍有很多問題仍需探討解決,如,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特征是什么?影響其培育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支撐其有效的培育與發展?

二、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特征

2016年和2017年,國家住建部等部門聯合評選出首批127個和第二批276個全國特色小鎮,其中以農業發展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小鎮兩批次分別占比為22.8%和30.8%[11],可見,農業特色小鎮為我國特色小鎮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并已經形成了一批農業特色鮮明的特色小鎮。例如,以大米為特色產業的黑龍江牡丹江市渤海鎮,以高效農業為主導產業的陜西楊陵五泉鎮,以黃牛產業為特色的內蒙古通遼市舍伯吐鎮,以中藥材為特色產業的寧夏固原市涇河源鎮,以湘蓮產業為特色湖南湘潭市花石鎮,以葡萄為特色產業的甘肅武威市清源鎮,以小龍蝦產業為特色的湖北潛江市熊口鎮。通過對我國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實踐和理論探索的歸納,可總結其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一)農業特色小鎮以農林牧漁業為特色產業。特色農業產業是農業小鎮的靈魂、特色的彰顯關鍵靠產業支撐。生態農業型特色小鎮就是在維護生態環境系統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立足特色農業產業,為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建設宜居宜游家園而形成的空間載體。(二)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通常融入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生態休閑、田園體驗等新方式,完善農業產業鏈,并不斷激發相關利益主體的合作行為。在延伸農業產業鏈“科-產-運-銷-游”的基礎上,挖掘農業原有的生產功能、文化功能、食用功能、觀賞功能等特色,由此使鄉村農業從單一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從單純養殖種植向產業鏈上游的研發育種、下游的深加工、倉儲物流、品牌拓展等領域。(三)融合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由于區域內單一發展農業對于提高農業附加值、繁榮區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用有限,因此當前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多功能性的充分展現,將農村農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通過同第二、三產業融合起來而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方式而激發出來。(四)設施完備、環境優美、宜居宜游。生態農業特色小鎮不同于傳統的鄉鎮,它以特色農業產業鮮明、區內基礎設施良好、內外道路網絡密集、居住生態環境優美等為基本要素,通常擁有與現代生態農業相匹配的農業生產設施、生態農業循環系統、美麗田園景觀設計,使得小鎮游客享受到高質量的體驗環境。

三、培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影響因素

培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致可分為外生影響因素和內生影響因素兩個方面:外生影響因素采用PEST分析法,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等外部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影響特色小鎮形成的外部拉動力量;內生影響因素是指小鎮內部擁有的資源條件總和,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產業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資源,是促進特色小鎮培育的內部推動力量(如圖1)。(一)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的外生影響因素。1.政治環境因素。我國當前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培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探索創新發展新途徑。我國是農業大省,特色農產品雖多,但缺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有些鄉村景觀雖美,但仍然貧窮落后。通過培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農業資源潛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2.經濟環境因素。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是競爭,優勝劣汰,處于競爭優勢地位才能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被淘汰。受到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將各類要素資源以最佳方式整合運用,因此各地涌現出眾多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特色小鎮,在實踐領域內,通常經濟發達地區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整體發展較為快速。在當今經濟大環境下,凝聚了生態、創新、共享、宜居等發展理念的生態農業特色小鎮逐漸孕育而成。3.文化環境因素。文化常常以習俗、慣例的形式影響認知,并調節人們的各類行為關系。由于農業活動具有很強的生產慣性、歷史習俗性,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性。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人文精神、文化習俗和農耕文化等,對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直接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在對外開放程度較高、文化底蘊厚重、思想觀念較為開放的區域,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數量較多;反之,在閉塞守舊、文化匱乏、思想保守的區域,則發展較為滯后。4.技術環境因素。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產業鏈條被不斷地拓展,在追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內在要求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環節均需要緊密關聯,進而促使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產生更深入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更加速了農業生產經營新業態的產生,生態農業特色小鎮作為鄉村發展的新業態,為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了空間載體,由此可知,技術相對發達的農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訴求更強烈,培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氛圍和條件相對更好。(二)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的內生影響因素。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土壤、氣候、光熱、區位、景觀等,在地理空間上具有不可移動性、根植性強等特點,且直接影響著農產品的類型、品質,從而造成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主導產業通常是特色農業,農業生產對于自然資源環境的依賴性比其他產業更明顯,因而,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形成與發展受到自然資源環境影響顯著。2.產業資源特色小鎮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不同的主導產業類型決定著特色小鎮的形成與發展方向。特色小鎮的特色需要特色產業予以彰顯,而特色產業需要有發展潛力和帶動能力,才能促進特色小鎮的健康成長。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基礎通常是本地特色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產業資源是否基礎良好,直接影響著特色小鎮的差異化、獨特性、競爭優勢的顯現。3.人力資源特色小鎮的形成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人力資源的素質和數量。當前中國很多鄉村人力資源普遍流失嚴重,留守鄉村的村民多數素質較低,因此,能否建成生態農業特色小鎮主要取決于關鍵人物的素質和水平,實踐表明,只有部分鄉村精英才具有這樣的素質和能力。除了有鄉村精英帶動特色小鎮創建與發展外,還要大力吸引外流人員返鄉就業,同時通過開展培訓教育提升區域內原住居民的市場意識、文化技能和思想觀念等整體素質,進而才能為培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提供人才支撐。4.資金資源小鎮建設需要資金的投入,特色產業的發展、自然景觀的維護、基礎設施的完善等都需要資金,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將無法推動特色小鎮的正常運轉。農業特色小鎮的初始發展資金往往依賴于內部的原始資金投入,而在小鎮發展出具形態、發展潛力彰顯出來之后,才能吸引來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政策扶持資金對其進行投資。(三)影響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的內外生因素的關系。由上述分析可知,培育生態農業特色小鎮需要借助于內生力量與外生力量的共同作用,這兩種力量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夠更有效的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促進其發展。在各類影響因素中,有些因素同時具備內生和外生的特點,應對其區分對待(如表1)。影響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的內外生因素雖然有些同時具備內生及外生特性,但根據其主要特性,上文對其進行了分類區分,各地應依照本地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利用各類因素推動小鎮的培育與發展。在利用內生影響因素方面,應充分調動小鎮內部人力資源的積極主動性,發揮鄉村集體組織和鄉村精英的帶動作用,激發小鎮建設的內部動力,使之成為當地居民的共同發展訴求;在利用外生影響因素方面,應在盡量展現小鎮自身魅力的基礎上,吸引小鎮外部各類要素資源在區域內集聚,激勵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金融服務機構、科研機構和各類中介組織等利益相關主體共同建立合作發展機制,借助外力拉動小鎮快速發展。

四、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支撐體系

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是在充分利用自身特色農業資源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產業鏈條及功能進一步拓展。因此,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通常是以明確特色農業為前提,在維護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營造綠色宜居環境的基礎上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并且利用地域根植性、挖掘民俗文化、創新多種投融資渠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增強整體競爭優勢,實現小鎮的高質量發展(如圖2)。(一)在明確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特色小鎮的培育與發展僅僅依靠農業生產環節無法創造更多附加值,因此,在明確特色農業產業基礎上,延伸農業全產業鏈是必不可少的。農業全產業鏈包括新品種研發、育苗育種、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倉儲物流、農產品銷售及品牌推廣等。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應做強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才能為小鎮健康發展提供產業支撐。(二)不斷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小鎮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夠轉變傳統農業小鎮的發展模式,融入創新元素,帶動小鎮經濟多元化發展。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和發展中應運用互聯網思維、綠色生態養生、智慧農業等新理念、新科技,在維護鄉村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依托當地民俗文化、自然景觀,融合發展循環農業、科技農業、創意農業、休閑娛樂及康養旅游等產業。(三)完善投資融資平臺和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當前我國鄉村小鎮普遍存在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生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資金短缺更是普遍性問題,因此,因拓展投資融資渠道,可采取PPP模式、BOT模式、債權融資模式等融資方式,同時積極申請政府政策扶持資金、銀行政策性貸款等扶持資金,合理利用多種社會資本,解決小鎮建設資金短缺問題。除此之外,由于多數生態農業特色小鎮屬于建制鎮,因此,小鎮一些設施具有公共物品屬性,需要政府更好的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為生態農業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延業.特色小鎮展新風[J].中國•城鄉橋,2006,(3):43.

[2]徐萍,衛新,王美青等.探索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新路徑[J].浙江經濟,2016,(5):50-51.

[3]郝華勇.特色小鎮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機理與路徑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7,(4):42-48.

[4]吳奶金,陳高威,林珊等.基于新型業態變化的農業特色小鎮理念與構建[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7-12.

[5]徐松,張司飛.培育特色小鎮的關鍵是發展特色產業[N].光明日報,2017-05-19.

[6]楊梅,郝華勇.農業型特色小鎮建設舉措[J].開放導報,2017,(3):85-88.

[7]張新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7,(28):62-64.

[8]李浩然.產業鏈視角下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9]李冬梅,鄭林鳳,林賽男等.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與路徑優化[J].中國軟科學,2018,(5):79-90.

[10]余茜,李冬梅.農業特色小鎮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8,(2):53-59.

[11]張立.403個國家(培育)特色小城鎮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討論[J].小城鎮建設,2018,(9):20-30.32

作者:劉婷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