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助推農業產業探索

時間:2022-02-22 10:54:04

導語:科技創新助推農業產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助推農業產業探索

摘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已成為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措施,通過科技創新,稻田綜合種養,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探索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新途徑,助推洱海保護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科技創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綠色食品牌

為深入貫徹落實對洱海保護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云南省政府關于“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洱海”的部署要求,深入強化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全面推進“三禁四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全力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難題,有效減輕農業面源負荷,促進洱海保護治理與農業綠色發展雙贏,積極探索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途徑,以科技創新助推洱海保護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1統一思想,創新思維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精神,始終牢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創新理念,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造“綠色食品牌”的部署要求,以生態種植、質量追溯、品牌建設為抓手,全力構建人與洱海保護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走出一條產出高效、健康綠色、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子,實現洱海保護治理與農業綠色發展雙贏。大理榮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響應上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與大理州農科院等科技部門密切配合,結合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集思廣益,高度統一思想,創新思維,創新科技,秉承“綠色、創新、務實”發展理念,奉行“生態優先、質量至上、產品安全”的發展宗旨,園區緊緊圍繞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以“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的循環農業發展路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按照“整體、協調、再生、循環”的發展原則,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以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助推洱海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好路子。

2科技創新,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結合大理州洱海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理州農科院農技站、大理州漁業工作站、大理市農業局等農業科技部門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科技優勢,開展科技創新,努力為洱海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發揮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經2017年和2018年2年的建設,與大理榮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大理市榮江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根據農業部要求,示范區以集中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先進技術模式集成與示范,建立健全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深入挖掘稻漁綜合種養“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潛力,充分發揮稻漁綜合種養保障糧食安全、增加收入,提升農漁產品質量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扶貧和三產融合等功能作用,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運作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示范區實現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并輻射帶動周邊發展。大理州大理榮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大理市鳳儀鎮華營村流轉土地97.33hm2,以大理州農科院、大理州漁業站、大理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等為技術依托,按照“整體、協調、再生、循環”的發展原則,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按照“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園田建設標準和源頭控制、過程消減、末端治理的農業面源綜合防控技術路線,扎實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建設。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生態種養、綠色防控、秸稈還田、節水農業技術及田園清潔生產,實現控水、減肥、減藥,作物秸稈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農田尾水循環利用,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稻田綜合種養由于改善了生態條件,可明顯減少化肥,做到少施或不施化肥,少噴或不噴施農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無殘留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實現節本增效。通過大理榮江生態農業公司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建設,使增產、增魚、增肥、增收和節地、節肥、節工、節資“四增、四節”優勢得以充分體現。發展稻田綠色綜合種養,既能實現生態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又能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精準脫貧,助力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的落實,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借鑒的技術模式和技術支撐。

3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大理榮江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位于大理市鳳儀鎮華營、云浪兩村委會,為城鄉結合部,傳統種植作物單一,先進集成技術運用水平不高、綜合效益相對較低,成為當地的主要制約因素。2017年大理榮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流轉整活土地資源,在大理州農科院等科技部門的技術支撐配合下,立項實施“稻田綠色稻魚、稻蟹、稻鴨高效示范”項目,以推行生態綠色洱海保護技術規范為核心,示范稻魚、稻蟹、稻鴨共育模式13.67hm2,綜合產值突破15萬元/hm2。2018年在2017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綜合集成技術的運用,突出稻田綜合健康種養,以洱海保護治理為前提,以“一控兩減”、“三禁四推”為關鍵,以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為目標,以農田水循環利用、全程水質監測、有機肥替代、水稻生態種植、全程機械化耕作、病蟲害綠色防控、稻漁健康綜合種養為基礎的集成生態農業種養技術,是大理州農業科技推廣“1+N”創新模式的重點示范項目。3.1強化硬件配套設施建設。配套條田化改造66.67hm2、生物凈化塘1.7萬hm2、生態溝渠7069m、機耕路5394m、灌溉管網5502m;配套路旁綠化及生態溝塘水生植物種植;建成年生產能力25萬t精米加工廠,注冊了“諸葛榮江”商標,開展了有機認證;建成冷庫1000m2,建成大米烘干、精米加工、倉儲設施、1220m2的農業物聯網控制室和生產管理用房。3.2提升綜合集成技術創新應用。2018年以被列入“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為契機,提升集成技術的創新應用,切實按照“田園綜合化”的建設思路,田間種養稻-魚、稻-蟹、稻-鴨3種模式做到7個統一,即“統一良種、統一規范養殖、統一機插、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綠色防控、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收”的集成生態農業種養技術。3.3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顯著3.3.1經濟效益顯著2018年示范區實施稻田綜合種養68.00hm2,其中稻-魚模式64.67hm2,實現水稻平均單產9651.15kg/hm2,魚平均單產543.45kg/hm2;稻-蟹模式2.00hm2,水稻平均單產11905.95kg/hm2,蟹平均單產25.50kg/hm2;稻-鴨模式1.33hm2,水稻平均單產8704.20kg/hm2,鴨平均單產840.00kg/hm2。3種種養技術模式水稻平均單產9697.50kg/hm2,優質精米出售產值17.46萬元/hm2;魚、蟹、鴨平均產量534.00kg/hm2,綜合平均產值2.12萬元/hm2。稻-魚、稻-蟹、稻-鴨3種模式綜合產值19.58萬元/hm2,示范區實現總產值1331.68萬元,經濟效益顯著。3.3.2生態效益良好。在種養過程中,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人工除草、尾水循環利用,全程未使用化學肥料和高毒高殘留農藥,未投喂人工配合餌料,未使用魚藥,極大的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為洱海保護、高原特色綠色食品牌打造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生態效益良好。3.3.3社會效益明顯綜合種養示范區水稻與當地單一水稻種植單產相近,達到穩產效果,為大理州稻田綠色生態種養集成技術的示范運用提供了技術支撐;為當地和周邊脫貧攻堅,解決農業勞動力就業,貧困戶增收做出了貢獻,幫扶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脫貧,解決勞動就業用工8000個工日,支付用工報酬110萬元;示范區被大理州政府列為生態農業典型示范區,得到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支持,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做出了典型示范。2年來召開技術現場培訓會15場次,接待州內外參觀學習人員1200人次,起到了較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公司為了保障產品質量,投資新建了年產25萬t精米加工廠,公司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正在籌建中,初步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社會效益明顯。項目以實施稻田綜合種養,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發展循環農業,實現種養一體化和綠色高效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經濟效益顯著,生態效益良好,社會效益明顯,為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做出了積極的示范。通過不懈努力,著力將示范區打造成為集循環農業、節水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為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和大理州洱海流域“綠色食品牌”示范基地。

作者:楊鳳剛 段 忠 楊昆紅 劉世彬 單位:大理州農業科學推廣研究院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