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存探討
時間:2022-07-05 03:25:08
導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存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經濟發展形勢落后,方式單一
經濟發展落后,是難以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障礙。我國簡單、粗放、單一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再加上我國在生態能源方面的利用率不高,技術落后,也加劇了對自然環境的掠奪。
1.2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環境監督機制、激勵機制
我國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落后,導致自然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而且現行的環保制度、環境違法處罰制度使得司法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相對有限,對公眾的環境權利或環境權利界定不足,導致監督的失效。同時,環境保護機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得公民個人、企業單位成為制度的被動遵守者,以致有些不法分子紛紛鉆法律法規的空子謀取私利。
1.3環境生態保護意識淡薄,重經濟、輕保護唯
GDP觀的政績觀,形成了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基本上沿用著這種簡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重發展速度和數量,輕發展質量,對資源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補償對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
2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實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的物質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如果破壞了生態環境基礎,無論是人類的生存發展還是經濟的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制約。
2.2保證改革開放事業成功,保證人民共享開放成果的保證
改革開放是我國一項重大的經濟改革,關乎經濟發展全局。現如今,改革開放進入了深水區、攻堅區,要保證改革開放事業的的不斷發展,就必須更加深入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就需要保證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只有把經濟發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也才能保證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3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存性措施
3.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針對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要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人才引進戰略的實施,加快科技進步,促進高科技、高消耗、高環保技術的開發,通過加強教育發展和加強科技創新力度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2加快產業化結構升級,推進企業清潔生產
加快產業化結構升級,加速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進程,逐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的比例,重點調整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舊工業企業。以“耗能減量化,回收再利用、資源節約化”為原則來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
3.3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將和諧觀念深入實踐,把環保意識深入群眾,形成全民參與的環保行動。摒棄城市發展的效率模式,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城市經濟環境進行系統的協調,建設和諧美好的城市家園。
4結束語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和明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相輔相成的。生態環境保護得好,經濟發展才有后勁,經濟發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才能不斷得到改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既對立又統一,兩者關系處理得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處理不好則一損俱損。
作者:梁雙 彭成龍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龔大金.談談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J].經濟師,2007,(4).
[2]萬黎琴.淺談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J].經濟縱橫,2007,(6).
[3]林道輝,沈學優,劉亞兒.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進展[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2,(2).
[4]張金華.正確處理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幾個內在關系[J].中國商界,2009,(12).
[5]李永軍,侯文超.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并重[J].河南城鄉經濟報,2006,(3).
- 上一篇:環境保護工作與生態倫理分析
- 下一篇:畜牧養殖管理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