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視角下對玉米保護性耕作探討

時間:2022-10-18 03:36:05

導語:生態環境視角下對玉米保護性耕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環境視角下對玉米保護性耕作探討

摘要:玉米保護性耕作是指在玉米種植區通過少耕、免耕、地表覆蓋等綜合配套措施,減少農田土壤侵蝕,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一種新型耕作方式。在生態環境的視角下對玉米保護性耕作進行研究,目的是達到人類生存發展和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相平衡。以我國擁有大面積玉米種植土地的東北地區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生態視角下玉米保護性耕作的現狀,對作物生產的影響,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并闡述了進行保護性耕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態環境;玉米保護性耕作;可持續發展;作物生產

1從生態的角度看我國玉米保護性耕作的發展現狀

原有的耕作模式使黑土層越來越薄,化肥使用多,使土壤越來越板結。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土地已經疲憊不堪,玉米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的耕作模式。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引進和試驗示范少免耕、深松、秸稈覆蓋等單項保護性耕作技術,90年代,在東北種植玉米的耕作土地,玉米以壟為單位,少耕作,并用大型收割機將秸稈進行留茬收割。但是受到了我國科技落后的限制,還有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較為落后的制約,引進的技術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大面積推廣,只能夠進行小范圍的示范而已。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耕作習慣所致,并不能很好的將技術創新推廣。近7a,生態環境開始惡化,我國每年進入秋冬季節出現了嚴重的PM2.5超標,進入10月份,東北的玉米種植區進入了供暖時間,加上秸稈的燃燒。空氣質量急劇下降,已經有多省市出現紅色預警。

2結合生態因素,保護性耕作仍存在一些問題

玉米的保護耕作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總體的效果較以往還是明顯的,主要體現在。農田水土流失減輕。種植完玉米的土地次年耕種時不使用翻地機器進行翻地,使地表皮得到保護,同時秸稈覆蓋能夠減少水土流失。盡管玉米種植區的風力比較大,但是在次年的耕種時分,土壤的含水率較高。其次覆蓋秸稈而不是焚燒秸稈,土地的揚塵少了,起風的時候空氣質量有了提高。并且在秋冬供暖季節也減輕了霧霾的生成。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增加,減少了肥料的經濟投入,同時也不會使土壤板化。這樣的良性循環,農民也能夠增產增收。留住了土壤的水分,增加了蓄水量,減少了春季種植時因為干旱進行的投入。減少了蓄水池的修建,節約了很多成本。

3在保護性耕作推廣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3.1保護生態環境觀念不強

生態環境是人類的不可再生資源,是不可以修復的。對玉米實施保護性耕作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情。我們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才能使生態環境并駕齊驅一同發展。

3.2直接面向玉米種植者推廣的意識較弱

沒有攻克困難的意識,同時自身的技術掌握也不夠成熟,這樣的工作就很難開展。

3.3技術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

我國玉米的耕種面積大,但是比較分散,要想玉米秸稈可以掩蓋土壤,需要使用大型的收割機器。首先機器需要經濟投入,有的百姓可能覺得是一種浪費,寧可自己動手親自收割秸稈。分散的地域,農機具與收割不能很好的結合,一些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技術路線尚需進一步完善,專用機具供應能力需快速提升。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性耕作應使用雜草控制、病蟲害防治、水肥管理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實現整體推進。農機的適應性和可靠性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

3.4生態環境意識淡薄,保護性耕作的長效機制還未建立

農機大戶及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機作業服務公司等保護性耕作專業服務組織的傳、幫、帶作用有待充分發揮。發動黨員的先進性,在老百姓中進行宣傳帶,促進技術的長久可持續應用。

4有效的途徑

秸稈殘茬還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改良土壤機構,促進玉米根系發育。秋天收獲玉米后,盡可能不要去動土,把根茬最大程度保存。兩種還田方式相結合:整稈還田,適合均勻田種植,將粉碎秸稈拋到不種植部分。加大宣傳。有秩序的宣傳,進行較好的深松作業。盡量秋季深松,不翻動土壤。最好農業部門統一安排布置,不要增加農民的經濟支出。

綜上所述,從我國社會初級階段的國情來看,完善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大推廣力度,促進該項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對于保護與恢復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用十分重大。

作者:陳學志 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明集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