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對環境影響問題思考

時間:2022-02-22 08:36:03

導語:旅游對環境影響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對環境影響問題思考

摘要:近年來,在經濟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推動下,我國旅游產業勢頭良好,極大地推動了地區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但是,旅游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是人們必須重視的問題,這直接關系著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此,本文針對旅游業發展對環境影響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幾點環境保護策略。

關鍵詞:環境;旅游業;影響;環境保護

眾所周知,旅游業在我國第三產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已經成為某個地區的支柱性產業。調查數據表明,我國旅游業創造的經濟效益正在逐年增加,旅游人次也在顯著增長,與此同時,旅游業發展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旅游區應該深入研究旅游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問題,而且要實施合理且有針對性的自然環境保護策略。

一、旅游業給環境帶來的問題的研究意義

(一)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踐行。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必須在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追求發展,堅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為代價開發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核心在于“發展”,也就是說該理念應用最終目標是指導實踐,它要求人們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和諧,而旅游對環境影響的研究恰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即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充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和自然資源,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二)生態旅游理論的核心內容。生態旅游要求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既要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生態旅游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旅游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能夠有效提高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業發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三)“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盡管我國各地區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問題,但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的自然觀思想,也是當前政府和旅游開發商遵循的哲學思想,因此,研究旅游對環境的影響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重要體現。[2](四)構建和諧旅游的基礎。旅游活動通過對旅游服務的消費、旅游設施的消費及旅游資源的利用,進而影響旅游環境系統,是人地關系的重要表現形式。旅游對環境影響問題的研究是協調人地關系、和諧旅游構建的基礎。(五)保護旅游區環境資源的需要。研究旅游對環境影響的目的在于發現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緩和與預防措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防止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旅游對環境影響的思考與研究能夠有效地結合旅游業開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

二、旅游對環境的影響

(一)旅游對環境的有利影響。1.促進經濟環境發展。旅游業建設發展具有投資小、回報快的特點,同時旅游業的發展還能夠帶動周圍教餐飲業、酒店和旅游產品的發展,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旅游業的發展還有助于當地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當地財政收入,進而促進旅游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而基礎設施的完善又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2.優化社會文化環境。旅游業發展對當地文化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游客的到來,帶來了外來文化,游客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對當地居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通過與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有助于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當地的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有效地保障了當地社會文化的鮮活力。此外,旅游業的發展還有助于當地新的消費市場的開發,促進該地文化消費理念轉型升級,第三產業的進步能夠給當地人提供完全不一樣的文化體驗。[4]3.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能夠增強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使他們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財政收入,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旅游業發展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二)旅游對環境的不利影響。1.社會環境的影響。首先,由于當地人容易因為旅客思想觀念的不同導致自身思想與行為發生改變,致使地方特有的文化特色面臨喪失的風險;其次,游客的短期行為與當地居民的長期利益面臨沖突;最后,糟粕文化的侵襲,致使當地文化庸俗化。2.生態環境的影響。首先,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游客食宿中水電等的供應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次,在消費旅游產品的同時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再次,歷史文化遺產受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最后,傳統文化的商品化,致使其失去本身的藝術與內涵。3.對人文經濟的影響。旅游業的發展促使當地文化資源商品化,為了更好地發展旅游業,很多地區不再按照傳統時間、地點舉辦民俗活動,而是包裝后以一種商品的形式銷售給游客。[5]

三、旅游對環境影響的建議與措施

(一)建設良好的旅游業發展氛圍。1.把消費者需求作為其發展的目標,完善與旅游相關的服務配置。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應該充分結合旅游市場的需求,如果旅游配套設施的規模無法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則會對旅游配套設施造成一定的破壞,進而導致旅游社會環境問題出現,而超過旅游市場需求又會造成經濟上的不必要浪費。2.提高旅游服務水平。現如今旅游業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旅游相關的服務水平很低。倘若旅游服務水平與旅游經濟環境中的硬件設施不配套,必然會導致旅游設施的浪費,造成旅游經濟環境問題的出現。因此,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是當前我國旅游經濟環境問題改善的關鍵問題。(二)改善社會氛圍。1.營造和諧的社會交往氛圍,減少意外事件的出現。旅游景點的人數比較多,尤其是每逢節假日,旅游區的人數會出現激增,如果管理不當,很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旅游區管理者應該充分重視各類人員的需求,盡可能地為游客創造良好的人際社會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使游客在游玩過程中感到身心愉悅和健康。[6]2.促進各地區相互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改善旅游地的社會面貌人身安全是旅客在旅游過程中最關注的,各地區要想大力發展旅游業,提高旅游社會環境質量,就必須保證旅游區社會團結安定、政治局勢和平,保證游客人身安全。3.提高當地居民文化素養。旅游區當地居民的素養及對旅游業的認識會直接影響游客的感受。比如,文化素養較高的居民會給游客帶來良好的旅游感受,增加旅游的興趣,而如果當地居民素養不夠可能會使得游客敗興而歸。因此,旅游區應該充分關注當地居民文化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為游客營造一種文明禮貌的社會環境。(三)愛護自然環境。1.治理污染的旅游生態環境。旅游區要想取得長遠發展,就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遭受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并且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堅決搬遷旅游區內的工廠,禁止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企業進入旅游區等。2.重建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一旦當旅游區內的某一部分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對生態環境的美學特征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則需要對該部分的生態環境進行重建。比如,在已經破壞的山地上種植花草樹木,既有助于維護生態環境,又能夠帶來良好的旅游觀賞價值。3.減緩旅游生態環境的自然破壞。自然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且是突發性的,現代人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減緩旅游生態環境的自然破壞,比如人工植樹造林,異地遷植保護瀕危動植物,等等。(四)其他保護對策。1.加強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政府相關部門和旅游區開發商要深入研究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影響關系,根據旅游環境保護政策,制訂正確的旅游開發與發展策略。其次,要注重增強旅游景點的工作人員、旅客和當地人愛護環境的觀念,對其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逐漸增強其環保理念。2.對旅游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實行科學的評定。對旅游業進行過度以及不正確的開采會給當地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旅游區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要綜合考慮其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深入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對旅游區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并擬訂與實行具有針對性的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游客行為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3.做好旅游環境規劃工作。旅游區開發商和政府要制訂合理、可行、科學的旅游環境管理體制,對旅客旅游行為的進行實施引導與監管,合理對待旅游活動開展與旅游區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確保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處。4.合理控制旅游區的規模。各地區在旅游區開發過程中,要充分關注旅游區的旅游規模,比如,可以通過控制游客數量、提高門票價格等方式來對旅游區的旅游規模進行合理控制,避免對旅游區的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總之,旅游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只有保證環境良好發展才能確保旅游業蓬勃發展,而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反過來作用于環境。所以,要實現環境與旅游的共同發展,就必須加強管理,特別是旅游地相關部門一定要綜合實際情況,合理采取管理措施,久而久之,便能從根本上實現環境與旅游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思營.關于旅游對環境影響問題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7(1):134-137.

[2]楊凡.科考船及極地旅游對環境影響的法律規制[J].廣東經濟,2017(2):156-157.

[3]林小語,白中東,邱瑛.三亞市海洋旅游經濟的生態環境影響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2):156-157.

[4]騫姣.發展鄉村旅游對鄉村生態環境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23):128-129.

[5]全婷婷.新疆天山天池景區旅游環境影響的土壤磁學響應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2017(34):189-190.

[6]曹帆,李鐵松,任光前.四川省升鐘水庫旅游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J].浙江水利科技,2015(32):189-191.

作者:李聰 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