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論文
時間:2022-05-09 08:30:57
導語: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指標體系的構建
生態文明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包括生態制度文明、生態意識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其中生態意識文明具體來說,就是單純追求財富增長已不再是人們的目標,不再以戰天斗地為樂趣,而更多是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生態制度文明指的是社會需要有一套相應的制度來保障生態建設,包括生態文明社會所要求的制度、法律和規范;生態行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各個利益相關者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
1.1指標構建原則
本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個方面: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以及生態行為文明。并且遵循以下指標構建原則:第一,指標的選擇應該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現狀緊密聯系在一起,指標要借鑒國內外的相關指標和云南省生態文明規劃綱要標準,因地制宜。第二,所選取的指標能夠有效的代表和評價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程度,在盡可能少的選擇指標的同時要具有代表性。第三,指標的選取與構建要具有科學性。第四,可行的原則指標。確保指標數據容易獲得,易于操作分析,使城市生態文明程度可以得到定量的反映。同時,在參考現有的兩型社會、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本文建立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由生態文明經濟子系統、生態文明保障子系統、生態文明承載力子系統、生態文明環境子系統以及生態文明意識子系統五個一級指標,以及30個二級指標構成。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相輔相成,能夠全面的反應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1.2少數民族地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少數民族地區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經常存在諸如環境惡化、經濟發展落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于此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方面,公眾的生態文明觀念薄弱,極少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具體過程中。在《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中提到了在建設生態行為文明的過程中,有必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障生態安全、以及建設生態社會;建設生態制度文明就是要完善生態制度;生態意識文明就是要加強建設民族生態文化保護工程和生態意識的提升工程。根據《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以及國內外現有的生態文明相關研究理論與結果,選擇構建了以生態文明經濟子系統、生態文明保障子系統、生態文明承載力子系統、生態文明環境子系統、生態文明發展子系統五個子系統為一級指標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程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生態文明經濟子系統。經濟是任何文明的主要支撐,所以要高效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所以要更加注重此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評價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研究對象的經濟水平,本文選取了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評價指標。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都比較成熟,比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紅河哈尼族自治州等,所以在經濟發展中旅游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所以選取了旅游收入占地區GDP比重此指標;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三個指標歸納為循環經濟指標,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2)生態文明保障子系統。人們的生存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所以不得不顧及眼前的利益,用資源來換取利益,這勢必會加劇資源消耗以致資源枯竭。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是生態問題的根源,是最嚴重的污染源,不消除貧困就不能有效的發展經濟。城市化水平、貧困人口比率、居民平均預期壽命三個指標反應了被評價地區人民生活狀態;社會保險覆蓋率是指社會對社會成員所給予的必要的基本生存保障;基尼系數運用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方法,給出了判斷地區貧富差距程度的方法。在此本文按照國際通用的原則,以0.4和0.6作為劃分標準,即基尼系數超過0.4為收入差距較大,超過0.6為收入和差距極大。本文根據《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確定了基尼系數的目標值為0.3~0.4。
(3)生態文明承載力子系統。生態承載力包括兩層基本含義:第一層涵義是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與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資源與環境子系統的供容能力[9],這是支持生態承載力的一部分;涵義的第二層是指生態系統內社會經濟子系統的發展能力,這是生態承載力的壓力部分。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問題是解決生態承載力的焦點。在本文中,將生態文明承載力子系統分為四個部分,以評估子系統組成。第一個部分:人口特征與資源的占有,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均水資源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少數民族地區計劃生育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選取了人口自然增長率指標;第二部分是資源消耗,包括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水耗,前者是評價被評估地區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而降低單位GDP水耗是水資源持續利用的關鍵;第三個部分是資源的利用,隨著人類對資源的不斷利用,不可更新的資源會日益枯竭,所以我們要利用可更新資源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所以選取了清潔能源使用率、主要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和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比三個指標來評價資源利用;最后一個部分就是污染排放,選取SO2排放強度和化學需氧量兩個指標來評價。
(4)生態文明環境子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將重點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和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上面。在具體措施上,要注重運用科學技術,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治理地區,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效結合起來。在生態環境子系統中,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集中式飲用水質達標率和旅游區環境達標率三個指標評價了被評估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此外針對云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以及沙塵暴發生的情況,本文還選取了森林覆蓋率以及水土流失程度兩個指標用來評價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保護程度。
(5)生態文明發展子系統。在生態文明發展子系統中既包括了生態文明意識發展也包括了生態文明制度的發展。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落后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選取了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普及率來評價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意識發展。2012年云南所受到的自然災害有:低溫霜凍災害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造成了影響,農業經濟損失了0.5億元;在迪慶、麗江、昆明、玉溪、紅河等州市發生森林火災24起;全省各州市發生洪澇災害251次造成63.9億元經濟損失;昭通、曲靖、文山、紅河、迪慶、麗江、大理、德宏等發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2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億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預防支出、施救支出已經災后重建支出。預防在自然災害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因此預防成本可以有效的避免和減少災害的損失。比如預防干旱和火災的水井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災害發生后的救助物資和資金的準備,逃生的宣傳教育培訓費用等都屬于預防成本。由此看出政府應該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所以本文選取了環保產業占GDP比重、預防自然災害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例兩個指標來評價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制度完善情況。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滿意程度指標是評價少數民族地區公眾對生態文明的參與度。
1.3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方法有:模糊分析法、二項系數法、層次分析法、專家調查法、環比評分法等。其中層級分析法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提出,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對于解決復雜問題并提出相應決策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少數民族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
2結論
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從一級指標權重看,生態文明經濟發展子系統所占的比例最多,說明要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因此,經濟發展應該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點,同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生態文明承載力子系統的比重也比較大,說明在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明承載力是不容忽視的,少數民族地區應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來提高生態承載能力。從二級指標權重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旅游收入占地區GDP比重、貧困人口比率和單位GDP能耗這五個指標所占比重較大,說明這五個指標在評價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所以在建設生態文明時要更加注重這五個指標的發展。本文構建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多的是借鑒國內的相關指標,還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文獻與指標進行進一步完善。
作者:楊紅娟夏瑩官波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 上一篇:農村生態倫理下生態文明論文
- 下一篇:綠色交通生態文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