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背景下旅游發展途徑研究
時間:2022-06-02 10:00:07
導語:生態文明背景下旅游發展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國際可持續科學在中國的具體應用和重要實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可持續的生態機制,其目的旨在構建美麗中國,增進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發展模式,也是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體現。生態旅游獨立術語,出現于1983年。文化旅游,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被認為與生態旅游之間存在重合且難以截然分開。鄉村旅游概念,與生態旅游、綠色旅游概念幾乎出現在同一時段,且概念相互間界定模糊。部分學者認為,綠色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高級形態,鄉村旅游是生態旅游與農業旅游結合而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這三種旅游形式可以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發展形式。雅安市一直注重在旅游中發揮生態優勢,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在蘆山地震后,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貫穿于災后恢復重建各方面和全過程。雅安市在震后恢復重建中,突出利用生態優勢的主題,致力于推進旅游、與文化、生態的融合發展,成為了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基于此,本文基于雅安市,利用在研修班(seminars)上通過討論會(workshop)的形式獲得相關資料并結合文獻提出最終建議。調查對象約為70人,均來自雅安市各縣。在研討會上,調查對象按要求總結并寫下促進生態旅游發展的具體措施,并詳細說明理由。
一、雅安市旅游發展現狀
(一)旅游發展中的“三駕馬車”
通過對原始資料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大部分措施中都能體現動作發出的主體,主要為政府、市場、社區3個主體,其中政府和市場這兩個主體體現較多,且參與者更強調政府的引導作用。如政府負責旅游規劃、區域合作等措施;市場主要進行市場營銷策劃等活動;而在產品打造及地脈和文脈的保護和發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市場、社區三駕馬車并駕齊驅,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雅安旅游的發展,有賴于這三者充分的合作。
(二)旅游發展類型
通過對雅安市旅游規劃和本文資料挖掘可知,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是其旅游發展的三個重要類型,其中后兩者被參與者多次強調。在這兩種旅游類型發展中,以茶為核心要素的相關發展途徑被體現。例如,“茶園采摘、茶園觀光、茶家樂;茶馬古道、茶文化教育旅游”等。這與雅安市是世界茶文化發祥地之一,是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相關。其次,要不斷推進產業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產業,同時也體現在同一產業的不同類型。在不同產業方面,要加強旅游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例如生態特色農產品打造,并以旅游業為平臺,進行產品銷售。在產業間融合方面,打造創意農業旅游,比如“依托連片茶園打造騎游茶鄉,進行采茶、制茶、茶文化教育、騎游發展模式”。
(三)重視地脈和文脈的開發和保護
雅安主要沿龍門南段山脈分布,生態環境優良、地質條件復雜;同時該地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使該區域的文化資源呈現歷史延續、民族融合、空間分布均衡的立體結構。鑒于此,地脈和文脈的開發保護是始終貫穿于地區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地脈方面,強調“鄉村原有房子的保護和開發”,以及濕地、森林的建設和保護。這表明了保護生態優勢賴以體現的相關資源、及保護鄉村建筑為主的鄉村風貌兩者間的結合。文脈方面,強調“藏彝文化”、“漢文化”的挖掘、宣傳及保護;同時,地區特色手工藝,比如滎經縣砂器、彝族漆器和繡品以及專業手工藝人,也需要保留發揚和培訓。在整個地脈和文脈的開發和保護過程中,還要注重對旅游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比如“自然學校”的建立,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還需要加強社區參與,讓居民切實投入到環境保護中去。
二、建議
(一)“反城市”方式的鄉村生活空間改善
鄉村,具有不同的聚落形態和鄉村景觀。真正美麗的鄉村,一定不是繁榮的“小城市”,而是一種充滿個性與“鄉愁”的反城市聚落形態。留得住游客和當地人的鄉村,一定是能實現“詩意的棲居”。目前的鄉村規劃往往忽略了農業生產,簡單對住宅進行風貌整治,搬進統一規劃的農村小區,為村民的農事生產活動帶來很大的不便利。規劃中整齊劃一的邏輯和當地農戶盲目追隨潮流的行為,使鄉村基礎設施尤其是旅游接待設施體現城市化傾向。因此,要保持鄉村原有建筑特色和聚落空間形態,進行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公共社交空間的規劃提升。當前我國鄉村旅游開發單一,體現在鄉村建筑景觀、服務方式與內容以及活動方式上。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酒店旅館,也許沒有高級奢華的設施,但它能讓人體驗當地風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熱情與服務、并體驗有別于以往的生活。可以說,民宿提升鄉村的個性和吸引力,是鄉愁和地區品牌打造重要載體。然而,鄉村在旅游接待設施上追求的“洋”和游客旅游追求的“土”有沖突。在民宿構建過程中,以強化鄉村風情為導向,以現代化設施為輔助,盡量使用原有景觀的材料和工法,營造一種鄉村傳統氛圍。同時,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傳承,這種傳承與特色伴手禮(如店家親手種植的茶葉)、別具特色的美食(如家常小菜)、獨一無二的故事有關(如店家切身經歷)。民宿的發展從粗放單一向精致、熨帖、多樣發展。民宿跟主人的魅力是息息相關的,在民宿的規劃中,“人”這一元素至關重要。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需要被重視。
(二)產業間融合:加強旅游業和當地傳統產業的融匯
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特性,具有特色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發展優勢。綠色農產品是鄉村核心吸引力之一。這些東西保持了鄉土性和生態性,是城市人“舌尖上的鄉愁”。因此,產業間融合中,尤其要強調旅游業與農業的互動,其目的就是要讓地區特色農副產品,依托旅游謀發展。特色產品的推廣有利于地區形象品牌構筑,這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契機。綠色農副產品打造是兩者間良性循環的重要環節。茶是雅安市地區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之一,當地人可以將茶葉開發成產品,并結合當地繡品或砂器進行包裝和配套售賣。
(三)旅游業間融合:促進產品創新、改良、升級
在地區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的融合下,開發體驗旅游、創意旅游產品。或可結合親子游,開發創意親子農場。體驗的方式多樣:從農作物的播種到收獲,從生長時的生理特征到加工制品;從對動物認識、觀賞、喂養到烹飪制作;從農莊居住到與當地人閑聊;從拜訪民俗相關展室到參與民俗節慶活動,這都是體驗的過程。因此體驗旅游產品,不要只進行初級體驗,要結合鄉村生產方式的整體流程打造。體驗旅游還要配合相應制度,打造地方依戀或“鄉愁”。
(四)區域合作:打造跨區域觀光圈
旅游目的地品牌構建是一個地方或區域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地方的營銷和品牌化需要的不僅是一個標志、口號、廣告、公共關系或者整合營銷傳播,還需要戰略性的思考和合作。如2012年日本中部九縣推出了專為中國和臺灣等地華人開發的“升龍道”項目。該項目由中部運輸局牽頭,日本中部地區的三重、愛知、長野、靜岡、岐阜、滋賀6縣和北陸地區的石川、富山、福井3縣參與。為了吸引中國游客,給中國游客以親切之感,該項目以代表中國人的圖騰“龍”作為項目名稱,是日本打造的跨區域觀光圈的代表。雅安市地區未來可進行生態品牌、茶品牌區域打造聯合,共同探討茶馬古道,南方絲綢遺址跨區域觀光圈等區域合作可能性。
作者:李熙 單位:四川大學旅游學院
- 上一篇:中小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與思考
- 下一篇: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