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03 09:08:10
導語:生態文明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017年環保督察不僅督企督政,也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進而催生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的新抉擇。新常態下,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成為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
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關系
經濟社會發展系統包含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狀況以及城市化水平等相互影響的關鍵要素,資源環境系統由資源稟賦污染排放、生態環境等關鍵要素構成。兩個系統各關鍵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耦合關系。一是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采取了很多預防措施和污染治理措施,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資源環境承載力,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平衡,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同時,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口規模越大,消費越多,因而帶動的生產越多,污染物排放量就越大;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使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加了城市水、電、燃氣等資源消耗的負擔,生活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超出了城鎮環境承載能力,加劇了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進程。二是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資源稟賦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發展以及城市化發展的基礎,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稟賦越大,所支撐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資源消耗中,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能源短缺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超出環境自凈能力,會擾亂和破壞生態系統,使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資源可利用量和環境容量資源可利用量不斷減少,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口規模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基礎,新時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質量協調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綜上所述,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一方面可以通過經濟社會要素與資源環境要素的耦合,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規律的耦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演化過程
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所以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或者資源環境狀況差均不是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兩者處于較高發展水平且協調度較高才能真正實現系統耦合。本文將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作為表征耦合協調發展程度的評價指數,值在0~1之間,值越大,耦合協調發展程度越高。
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模型與評價標準
經濟社會系統和資源環境系統是復雜系統,且系統內部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發展水平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動態性和復雜性,因此,對于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度的測度,不能用單一的指標參數來表征,需要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分析,本文選取的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指標權重可以通過層次分析法、熵權法等方法確定。耦合協調度模型是通過物理學的容量耦合理論推導得出的,耦合協調度反映了子系統之間協同一致的程度,僅能表明本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弱,并不能反映各子系統各自的發展水平。需要在耦合協調度的基礎上構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一方面可以評判區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間的相互協調程度,另一方面能夠體現區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綜合發展水平的相對高低。耦合協調發展度的計算公式表示如下:式中:為耦合協調度;、分別為經濟社會綜合效益函數和資源環境綜合效益函數;為調節指數,一般情況取系統個數;為經濟社會水平與資源環境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為調節系數;為耦合協表1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評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1、人口/萬人2、城市化率/%3、地區生產總值/億元4、人均GDP/(萬元/人)5、二產占比/%資源環境發展水平1、非化石能源占比/%2、化肥施用量/萬噸3、SO2排放量/萬噸4、碳排放強度/(噸/萬元)5、森林覆蓋率/%調發展度。根據以上公式,結合歷年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發展指標的數據,可以計算出地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計算結果在0~1之間。若值在0.6~1之間,視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處于耦合協調發展階段,值越大耦合協調發展程度越高,其中0.9~1之間視為優質耦合協調階段,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若值在0.4~0.6之間,視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處于過度調和階段,以0.5為界,值在0.5~0.6之間,系統屬于勉強耦合協調發展階段,值在0.4~0.5之間,系統處于瀕臨失調衰退期,處于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平衡發展的臨界狀態,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兩者協調發展;若值低于0.4,則視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處于失調衰退階段,值越小耦合協調發展程度越低,數值低于0.1時處于極度失調狀態,經濟水平不高,能源安全、環境安全無從保障,整個經濟社會處于混亂狀態,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不可持續。
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演化過程分析
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演化過程。按照耦合協調發展度水平,工業化發展時期地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發展演化過程分為失調衰退階段、過渡階段、耦合協調階段三個階段,如圖1。第一階段是失調衰退階段。由于不合理地開發、利用,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值低于0.4,意味著該地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處于失調衰退狀態,如果不及時采取協調發展措施,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將陷入混亂狀態。不管是經濟社會發展還是資源環境發展,只要一項或兩項處于較低水平,系統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就較低,處于失調衰退階段。該狀態又分為輕度失調衰退(0.3~0.4)、中度失調衰退(0.2~0.3)、嚴重失調衰退(0.1~0.2)、極度失調衰退(0~0.1)四個等級,其中,極度失調衰退狀態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差的狀態,或者經濟水平極低,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較差,或者能源匱乏、生態環境質量嚴重惡化,民不聊生。第二階段是過渡階段。此階段中,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值介于0.4~0.6之間,其中是瀕臨失調衰退狀態,而0.5~0.6是勉強耦合協調發展。粗放式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資源的使用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技術水平不高且尚未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資源環境保護中,經濟社會系統和資源環境系統發展水平不高,極易出現頻臨失調或勉強協調的狀態。當地區發展出現這一狀態,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加大資金投入等措施提高能源資源及環境容量資源利用率,在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實現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第三階段是耦合協調發展階段。此階段中,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值高于0.6,值越大,耦合協調發展水平越高。經濟發展過程中注重節約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容量,促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升級改造,推進技術進步,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不斷提高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互動發展。此階段分為初級耦合協調(0.6~0.7)、中級耦合協調(0.7~0.8)、良好耦合協調(0.8~0.9)和優質耦合協調(0.9~1)四個狀態,部分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階段由于技術進步和資金投入,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度達到良好耦合協調(0.8~0.9)或優質耦合協調(0.9~1)狀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區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對策
基于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過程及演化過程,區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應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二產業是地區經濟與資源環境發展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抑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的過快增長,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二是提高人口素質,提升城鎮綜合實力。提高人口素質,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轉變人們的生活消費模式,降低居民生活能源消費,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通過科學合理的城鎮規劃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優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城市道路規劃和建設水平,提高城鎮居民交通便捷程度。三是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積極推動生物質熱電、氣化、固化、液體燃料等綜合利用項目開發。結合林業生態建設和治鹽堿、治沙綠化,發展生物質熱電和開發低碳環保液體燃料項目。積極開發利用農村生物質能源,大力加強農村沼氣池建設,重點發展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力度,提高農村電網用電可靠性。四是保護自然,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堅持節約優先,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以節約、保護、耦合協調發展為基本特征,轉變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力度,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健康良性互動,實現優質耦合協調的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發展,推進生態文明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江麗,李子聯.長三角城市群產業—人口—空間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75-82.
[2]王憲恩,王寒凝,夏菁,等.典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社會與能源環境協調發展分析[J].資源科學,2016,38(10):2001-2011.
[3]何宜慶,翁異靜.鄱陽湖地區城市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J].資源科學,2012(3):502-509.
[4]劉海鶯,趙瑩.能源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3):128-129.
作者:王羽 王憲恩 單位: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 上一篇:無公害番茄生產技術研究
- 下一篇: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