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分析

時間:2022-09-09 04:19:34

導語: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分析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直接影響自身生態道德行為,其知識結構、思維方式、道德品質都將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甚至中國的未來。調查結果顯示: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欠缺,在建設“美麗中國”及生態文明背景下,高校應承擔起生態環境教育的神圣使命。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必須拓寬思路,深化生態文明實踐的內涵,基于綠色大學視閾下從教育體系、教學改革、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建設、拓展新媒體進行生態教育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生態教育

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生態危機的出現與惡化,不僅與體制、機制有關,還與民眾生態意識缺失、環保認知觀念落后有關。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搖籃,一方面,大學生是全社會高素質群體良好形象的代表;另一方面,大學生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和骨干力量[1],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對建設“美麗中國”及生態文明社會有著長遠而廣闊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黨的報告又一次提出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有了生態文明才有美麗中國,才能實現中國夢。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及踐行環保理念刻不容緩,高校理應承擔起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的神圣使命。同時,這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為此,本文特組織了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湖北省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掌握湖北省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現狀,為進一步探討如何改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本次調查的調查對象為中南民族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湖北師范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部分院系的在校大學生。調查方法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從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共發放調查問卷1642份,收回有效問卷1537份,總有效率93.6%。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生態教育和環境科學知識的認知。1.西方國家首先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教育”,并把它列為大學教育的必修課。我國是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首次設立生態專業和環境保護專業[1-3]。雖然“生態教育”很早就從西方國家傳入我國,但是至今,我國高校學生對生態教育的認識和理解都不是很理想。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的學生(占81.55%)對“生態教育”的含義不清楚,甚至根本不了解。2.居民日常生活中垃圾分類回收是通過垃圾的分類投放和分類收集,把可循環資源從遺棄物中分離出來,變廢為寶,加以重新回收和利用。它是實現垃圾資源化和減量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垃圾分類回收能達到既提高垃圾資源利用率,又減少垃圾處置量的目的[4]。通過調查發現,所占比例大于2/3的學生(占68.8%)對“垃圾分類”的內涵不清楚甚至不了解;另外,處理生活垃圾的方式,74.59%的學生采取全部扔掉的方式,只有2.23%的學生是以分類裝袋,扔分類垃圾桶的方式進行。(二)對周邊生態環境破壞的關注。1.對于近幾年來頻繁發生的“霧霾”問題,通過設置“PM2.5”的問題進行調查,發現只有10.41%的學生不太了解(認為是揮發性有機物和飄塵),大部分學生(81.33%)均可準確說出其含義(細顆粒物,可入肺),這也是在生態環境惡化、損害公眾健康的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的背景下,公眾生態環保意識增強的表現。調查結果見圖2。81.33%7.24%3.17%8.26%ABCD圖2PM2.5的具體含義調查結果注:A.細顆粒物;B.飄塵;C.揮發性有機物;D.不太清楚2.對于生活在武漢,與大家息息相關的城中湖——東湖近年來出現的水體污染嚴重的現象,超過2/3的大學生都能準確說明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是湖水富營養化(見圖3)。圖3是武漢東湖水體污染現象的原因調查結果。75.48%4.47%17.61%2.44%ABCD注:A.湖水富營養化;B.湖泊酸化;C.有毒物質污染;D.湖泊氧化對多年來武漢市“填湖造地”的做法,86.66%的大學生表示反對(見圖4)。湖北素有“千湖之省”、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譽,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武漢的東湖、湯遜湖、沙湖等卻不斷被填湖開發為商業用地,短期內當地政府雖獲得較大的利益,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這破壞了生態平衡,給本地的生態系統留下很多后患。例如,去年夏天洪災給整個武漢市造成嚴重的內澇也和“填湖造地”有密切的關系。上述問題的調查結果也體現出當代大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非常關注,并且已經意識到我們周邊的環境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而且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在回答“你的家鄉大的建設工程上馬之前,是否應進行生態評估?”時,有92.83%的學生選擇正確答案,即進行全面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評估之后,才開工。(三)對人類自身發展問題的思考。1.人類作為自然的產物其行為本應順應自然規律,謀求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有共同發展,才能使人類從生態危機的陰影中徹底走出來。中國古代一直有“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等傳統觀念,這恰恰與當今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一脈相承[5-7]。在調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時,只有少數學生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問題,絕大部分受訪者(87.42%)選擇了正確答案,表現出正確和積極的自然價值觀。如果從專業背景來分析,我們還發現:理科生比文科生更認為人類應該利用自然來謀求幸福或者更多地把經濟發展放在主要位置來考慮,究其原因是理科生和文科生有各自的知識背景,其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因此產生差異。ABCD87.42%2.14%4.62%5.82%圖5人類與自然關系問題的調查結果注:A.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B.人類是自然一部分,應任其擺布;C.人類通過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服務;D.人類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二者是主客關系2.十六大以來,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需要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公眾生態意識的高低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人類應有限度地開發自然”,但是對經濟開發與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關系了解得還不是很透徹。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的“西部大開發”要加強資源開發,但是如果過度開發又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四)對生態環境問題責任主體的判定。在調查生態環保的緊迫性問題時,大部分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即認為很緊迫并且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有少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意識到生態環保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甚至有2.24%的學生認為生態環保與己無關。這說明高校大學生的生態環保價值取向及其生態意識總體水平較高。大學生在回答“誰應對保護生態環境負最大責任”時,選擇當地政府的有44.03%,選擇中央政府的有30.14%,兩級政府所占比例大于2/3,選擇企業的為24.48%,選擇個人的只有1.35%,調查大多數受訪者在環保意識上表現出明顯的“政府依賴型”特征[9-12]。據《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在判定環境問題誰是責任主體時,負有重要責任從大到小依次為地方政府、企業、中央政府及個人等[13]。與調查學生的結果相比,全國公眾更表明了企業作為“當事人”主體對環境問題應負的責任;而學生可能對此認識不全面,所以會更加依賴政府來發揮作用。ABCD44.03%30.14%1.35%24.48%圖6誰應對保護生態環境負最大責任的調查結果注:A.當地政府;B.中央政府;C.企業;D.個人以上調查結果反映出湖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仍比較欠缺,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的開展并未達到預想的效果。當前,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是了解和自己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這屬于一種自我保護型的環境意識,呈現出“日常環境意識較高,深層次生態意識較低”的二元結構[14]。同時,大學生在生態環保意識上表現出明顯的“政府依賴型”特征。其實,生態環保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企業的事,它和我們每一個人都休戚與共、緊密相連,它關乎每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大學生是將來建設生態文明的引領者和實踐者,在建設“美麗中國”及生態文明社會背景下,高校不僅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努力完成。

二、對策和建議

積極探索湖北省高校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和踐行能力十分必要。高校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必須拓寬思路,深化實踐教育的內涵,基于綠色大學視閾下從教育體系、教學改革(課內生態環保教育)、新聞輿論宣傳教育、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建設(課外生態環保教育)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教育,并開展與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相關的跨學科教育研究等培養舉措。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一)完善高校生態意識教育體系。目前,湖北省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還停留在認識階段,仍不完善、不成熟,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與規模。對此,要以系統論的觀點全盤考慮,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和教研改革之中;把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列為全體新生的公共必修課;編寫生態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課系列教材,其內容力求通俗易懂,以適合不同專業背景的認知水平。(二)加強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除了課堂上的生態教育外,學校的生活環境和管理體制也可以對學生的生態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高校作為一個小型生態系統,應從硬件建設上著手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構建“綠色校園”,以達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目標,使學生從中受到“生態”的感染和陶冶。這對學生的生態觀念以及環保經驗的產生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這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生態教育。(三)充分發揮學校團委充分發揮學校團委、社團的主體作用。在校園課堂之外,學校團委和各種社團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生態環保參與度是衡量其生態環保意識水平的重要標準。通過團委、社團、甚至是環保組織定期或者不定期開展組織各類生態環保活動,如舉辦生態環保講座、知識競賽、廢物利用環保創意設計大賽等宣傳生態環保知識,以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生態環保思想;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身細微的行為為生態環保做一份貢獻,使學生的生態意識在不知不覺之中得以提高。(四)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踐行能力。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是一種感性教育,如何去踐行生態文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環節[15]。生態文明認知能力的提高和鞏固更多是通過親身實踐活動得來的,高校應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和各種載體,幫助學生養成自覺、自愿、主動參與生態環保的習慣和行動。開展“愛護校園、美化校園”的義務勞動、組織參觀城市、農村的生態環保項目或結合暑期“三下鄉”進行生態環保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也可以自發開展一些生態環保的活動,如“回收廢舊電池、手機、電腦等小電器”“回收廢舊課本輔導書”“手工變廢為寶”等活動。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逐漸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行轉化能力。(五)利用新媒體開展生態教育及實踐。將互聯網與生態文明教育相融合,充分應用大學生社交媒體平臺,開啟O2O(OnlineToOffline)模式進行線上線下互動,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循環經濟、兩型社會等理念融入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之中。借助先進的智能技術使互聯網與手機、iPad等載體充分結合,運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體,傳遞生態文明理念并分享自身參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的體驗和成就感,在線上系統中對個人建立積分或者學分獎勵制度,鼓動學生參與校內外生態環保實踐活動。探索傳統生態教育之外的新途徑,使新媒體更好地運用到生態教育中去,并最終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李景蕻 董平華 陳中惠 肖 笛 寇黎麗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