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研究

時間:2022-09-23 09:36:25

導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研究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任務,生態文明所涉及的區域主要在農村區域,能夠穩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鄉村經濟和農村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應當更加注重農村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農村生態文化的培養等建設措施。著眼農村生態文明的內涵分析,同時結合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綠色農業”的生態建設方針,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提取了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構建指標體系,運用SPSS軟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將我國各省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評價研究,旨在為鄉村振興發展規劃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評價體系及合理建議。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美麗鄉村建設;SPSS軟件;主成分分析

面對資源日益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國家提出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將綠色動能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1]。由此,在我國區域發展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將成為必由之路。農村作為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的主要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區域,同時也是國家自然環境以及生態區域建設的重點區域,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事關美麗鄉村的建設和農村地區農民福祉的重要問題。回顧近年來黨中央對三農的發展建議,都包涵對于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性指導。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黨中央明確提出在實現美麗鄉村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開展農藥“節肥節藥”行動,著力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的負增長,從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因此,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國內諸多學者目前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及評價體系有如下觀點:關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黃克亮等(2013)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之重大,關系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衡量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標尺,必須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放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位置[3]。趙明霞(2015)提出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水平評價體系的建設,要基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5個方面的因素構建相關指標體系,從邏輯角度、時空尺度、篩選原則3個原則去闡述了農村生態文明的指標體系建設[4]。楊斌(2015)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分析了農村生態社區建設的評價因素和指標體系,更加全面的理解生態社區建設的概念[5]。在“美麗鄉村”的生態建設中,張鵬等(2017)以西安市為例基于AHP層次分析法進行農村生態文明研究,得出了要構建美麗鄉村首先要考慮和解決的3個問題是增強農民對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意識、改善農民住宿條件、減少耕地資源的浪費與破壞[6]。相同視角下,劉奔(2017)用鳳縣為實例,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分為4個子系統:生態經濟、生態資源、生態人居、生態制度,使用灰色關聯法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了對鳳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7]。針對目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朱冬琦(2018)在生態觀念、管理、規劃、資金4個方面探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對策,豐富了生態建設相關理論建議[8]。同時,李玉梅等(2018)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指出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經濟發展格局進行進一步優化方面的建議,提出了要實施具體的生態建養重點工程,在生態污染的治理制度的確立上具有重要意義[9]。在評價體系的建設方面,盧澤雨(2019)用SPSS改進主成分方法以更加優化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邯鄲市10a的水資源承載力,有效的得出了對于水資源承載能力改善的原因[10]。運用相同的SPSS主成分方法體系,岳斯瑋(2019)通過綜合得分情況以及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在中國四大直轄市中重慶的生態承載力是最好的,并對此做了原因分析[11]。351綜上所述,諸多學者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諸多細致的建議,對在農村地區開展生態文明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縱觀國內學者研究,目前對農村生態文明的研究雖然較多,但全國各個省市級別關于農村生態文明的研究卻較少,能夠根據省市不同的農村生態環境特點細分到具體影響農村生態建設的因素研究目前尚存在空缺。因此,本文將按照省市級別在2017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提取8個指標變量,將農藥使用量、農用柴油使用量、化肥使用量、地膜使用量等負面因素進行數據匯總分析,同時加入森林覆蓋率、農林水的投資、濕地面積、農用耕地面積等指標作正向研究,旨在從更微觀的視角去分析各個省份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完善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水平評價做出補充建議,同時為做好農村生態經濟發展、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完善的農村生態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及建議。

1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架構

我國目前農村發展處于全面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在脫貧致富的這個階段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經濟發展、提高農產品產出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綠色農村和生態農村角度的建設。提高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水平,可以在創造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宜居的農村生態環境,從而提高農民的居住舒適感與健康程度。而且,使用更加生態的農業生產模式來發展農村經濟,不僅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綠色生產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村收入水平。本文將全國各個省市的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對于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農民福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1研究方法的選擇。在數據分析中,有諸多的方法可以對指標數據進行數據分析。由于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的因素眾多,為精確評價各個省市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本文用主成分分析對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因素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該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有效對影響結果的多個指標變量進行降維處理,從而只需要對有代表性的新變量進行分析,新的變量之間相互獨立,最終使數據結果分析能夠簡單化,同時得到更加科學的有效數據信息,從而得出研究對象的綜合得分進行全面的評價。主成分分析是通過將數據正交變換的方法將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降維的方法可以把原有的可能相關的變量轉換為一組新的線性不相關的變量,轉換后的這組變量叫做主成分。由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數據中的多個變量轉化為少數的幾個新變量,轉換之后的新變量包含且可以代表原來變量的信息,從而是問題的處理簡單化;把每個新變量所對應的方差大小依次遞減的順序將新變量進行排序,在保持新變量的總方差在數學變換中不變,將其中具有最大的方差值得的新變量稱為第一主成分,第2大的方差值所對應的新變量稱為第二主成分,并且和第一變量不相關。在主成分中,當前n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5%以上時,前n個主成分就可以代表原來的多個變量來反應研究數據的情況。最后,通過計算每個主成分Yi原始變量Xi的相關系數,記R(Yi,Xi),代表第i個主成分在第i個指標的載荷量,可以用于分析每個主成分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含義。同時,按照前n個主成分的方差占比作為比重計算每個計算分析數據的綜合得分并進行綜合得分排序,從而對探究目標進行全面分析與綜合評價。1.2指標體系架構和數據來源。根據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于農村生態建設的要求,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尋求“節肥節藥”新綠色生產模式,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的負增長,使得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在農村地區得以實行。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中,在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之外,還需要營造健康宜居的農村生態環境。本文將從2017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數據中選取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作為研究指標,通過主成分法進行降維處理后可以進行綜合得分情況,通過得分排名分析將各個省市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作出評價,以此作為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重要數據參考。本文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出發,按照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進行分類并選取8個代表性指標作為變量。將農藥、化肥指標變量選取作為研究指標之一是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過量的化肥、農藥產品的使用污染農村的生態環境,還會使農村的農用耕地酸化和板結,從而導致對農村環境的硝酸鹽污染和土壤鹽堿化結果;選取農用柴油使用量作為負向指標是因為在農村地區大多數山路崎嶇亦或需要車載的負載重量較大,因柴油可以為車輛發動機提供的動力較強的優點,因此農用柴油是農村農耕機械使用的主要燃油。但農用柴油通過柴油機的排放大量尾氣進入大氣后,不僅導致臭氧濃度增加對空氣質量產生危害,而且柴油發動機燃燒過程中會排放煙塵微小顆粒等污染物,這個排放過程要比汽油發動機燃燒后向空氣當中排放量高出30~100倍,可見過量農用柴油的使用對農村大氣污染危害之大。因此,本文將農用柴油使用量作為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負面因素之一。選取地膜的使用量作為研究變量的原因在于,地膜使用可以增加作物發芽的成功率以及對地面作物成長期的保護,大量地膜的使用增加了農村生態環境中的白色污染,白色污染的自然降解時間一般較長且對于環境的危害性較大,屬于目前農村生態過程中頗受壓力的關注點。通過選取以上農藥使用量、農用柴油使用量、化肥使用量、地膜使用量4個變量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負向影響分析,旨在研究農村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品使用量和主要農業污染物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影響。在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向指標變量的選取上,選取森林覆蓋率、農林水的投資、濕地面積、農用耕地面積等指標變量進行分析,該4項指標旨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做正向研究。崔亞琴(2019)在山西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闡述了森林資源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且更有巨大的生態價值,森林覆蓋率的大小對于農村生態研究具有重要現實參考依據[12]。而濕地的作用在于加強地方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機制,同時一定面積的濕地覆蓋率對氣候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可以作為重要的指標之一對農村生態的評價分析。關于農林水投資指標的選取是因為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林水投資的財政支持,農林水投資越多,意味著該農村地區的環保投入越多,加大農林水方面的投資對于村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正向推進作用,因此,本文選取農林水投資作為衡量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變量之一。此外,對于農用耕地的指標作為研究變量是因為農用耕地不僅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資源之一,發揮經濟作用的同時也在對農村生態環境發揮著重要的維護作用。農用耕地的生產功能和作為土地的基本生態功能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對生態系統的平衡維系發揮重要作用。在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生產建設對土地尤其農用耕地的利用強度不斷加大,而且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導致水土流失和耕地荒漠化等問題,耕地相關的生態以及農村發展的耕地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國農村發展中應當嚴格堅守農用耕地面積紅線制度,因而農用耕地面積也是度量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13]。

2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評價

2.1運用SPSS軟件的主成分法分析相關數據。由于化肥使用量、農用地膜使用量、農藥使用量、農用柴油使用量4個變量是逆向指標,為了保證實證結果的有效性需要對其進行指標的負向化處理,所采用的方法為對逆向指標進行取倒數形式進行指標處理,即:X'i=1Xi其中,X'i為第i個指標的正向化數值,Xi=(i=1,2…n)為逆向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可行性與否,可以將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適用性分析,比如:按照統計學家kaiser的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的數據標準,對樣本數據是否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當KMO檢驗值大于0.6,則該評價體系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樣本數據的KMO檢驗值結果為0.758,數據結果若大于給出的標準,顯著性為0.00,小于0.05則拒絕原假設,表明8個指標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則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因為數據之間單位不一致而導致量綱差異,有些數據會在分析過程中被“吞噬”,例如,化肥使用量單位為萬噸,而農藥使用量單位為噸,不同的單位容易使單個數據夸大或者部分數據失真。因此,采用正態性標準化的標準化方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可,第i個城市的第j個數據指標的值記作Xij,第j項指標的均值記作Uj,第j項指標的標準差為σj,通過正態性標準化標準化后的變量為Zij。正態性標準化的處理公式如下:Zij=(Xij-Uj)σj(i=1,2…m;j=1,2…n)隨后,運用SPSS軟件主成分方法按照原理是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對8個指標變量進行主成分的提取,從而確定能夠代表原始數據的主成分的個數,抽取新的指標變量作為分析的主成分。如表2所示,前3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5.369%>85%,因此樣本數據的8個指標變量適合抽取3個主成分代表原始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主成分1方差貢獻率為52.741%,主成分2方差貢獻率為24.981%,主成分3方差貢獻率為7.647%,由此可以看出主成分1的方差貢獻率遠大于其他2個主成分,主成分分析是由方差的角度去刻畫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是說主成分1包含的信息量是最全的[14]。確定各個主成分因子得分,同時根據各自主成分上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然后根據如下公式算出該數據指標體系下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W(綜合得分)=52.741F1+24.981F2+7.647F385.369其中Fi是主成分1、2、3,綜合得分如表3。.2主成分結果分析及綜合評價。從各個省市的農村生態文明綜合得分總體來看,排在前面的省市是西藏、青海、寧夏、北京、上海等省市,這些省市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較好。由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經濟結構已經轉向以服務業發展為主導,因而農業居于相對次要位置,由農業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較少,同時這些超大城市由于經濟實力雄厚,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較多的投入,因而在評價結果中位居前列。西藏、青海、寧夏等省份多數為原始生態農耕經濟,該省份多數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農化產品投入較少,而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為農業大省,由于該省份農業生產是當地的主要的營收方式,加上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且不具備競爭優勢等因素導致農民在生產的過程中只能單純追求增加產量來獲得超額的經營收益,從而在農耕生產的過程中對于農化產品的投入較多,則這些省份數據的綜合得分排名靠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還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間。由綜合得分結果可知,對于全國的諸多省市目前仍然存在嚴峻的生態建設考驗,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將各個省市按照區域進行分析來看,加上主成分1中代表的信息主要是農化產品的使用量且方差貢獻為52.74%是最為重要因素,因此按照主成分1的得分情況,將區域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農化產品投入評價分析,計算出華東地區(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華中地區(河南、湖南、湖北)、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北地區(寧夏、青海、陜西、甘肅、新疆)、西南地區(四川、貴州、云南、重慶、西藏)、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區域平均分分別為:-0.187、-0.137、-0.571、0.289、0.384、0.3828、-0.6155。從得分結果可以明顯的看出,對于糧食生產大省的東北地區以及華中地區,農業生產上存在“產量經濟”為主導的生產模式,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于農化產品、塑料地膜的使用量較大,導致追求產量的過程中存在農村生態失衡,尋求“節藥節肥”的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需求迫在眉睫。相反,西南、西北地區等省市的生態農業推進較好,多數地區農村風貌及地域風情適合發展旅游業,對于當地農村生態的壓力較小,因此,農化產品使用量結果平均分排名靠前[15]。

3提升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建議

3.1轉變農村經濟的生產方式。通過主成分1的載荷矩陣可以看出,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量是影響各個省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模式為追求產量經濟,為使產量的提升的過程中存在大量投入農化產品的使用,從而使原有的農村生態飽受壓力。生產方式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生態文明建設惡化的現狀,因此根據各個省份的實際情況開展生態農業經濟,通過減少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的同時,根據當地的產品優勢積極創立生態農產品品牌、樹立綠色產品的品牌效益使農民增收[16]。3.2加強農村生態資源的保護。目前,農村地區由于農用耕地的需求加大和城鎮化過程中對農用資源的消耗,森林及綠色植被等重要生態資源正在不斷減少。針對此情況政府應當對農村生態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重要生態資源建立嚴格的資源保護機制。同時,在對生態資源的破壞保護上需要相關林業部門嚴格落實保護生態資源的政策,加強對農林植被破壞的定損機制從而更好的加強對農村生態資源的保護。從數據中農林水投資的重要性角度,政府應當設立生態建設專項基金不斷加強對于農林植被的投資,使不堪重載的生態環境得到好的生態養護。定位農村生態的資源投資緊迫性和重要性去更好的保護農村生態資源,從而更好的促進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功能。3.3新型旅游業的投資建設。目前,諸多地區農村旅游成為旅游業中特色旅游的重要組成之一,其內容包括不同農村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而發展的農村田園旅游,也有可以投身參與農耕活動當中的農事勞動,而且在發展前景上農村生態旅游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農村生態旅游在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作用,良好的旅游業態發展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良好的農村生態建設也可以因環境的改善從而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生活質量。因此,政府應當結合地區地理特點積極引導與采納發展地方旅游業的措施,合理推進旅游業以更好的模式促進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

作者:李錕 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