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發展生態養殖呵護秦嶺綠水青山
時間:2022-10-02 03:41:23
導語:淺談發展生態養殖呵護秦嶺綠水青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地形地貌結構復雜,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保護區,肩負著“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任。為從根本上保護南水北調中線水質的安全、嚴格執行國家對生態環境的治理要求,陜西省政府把商洛市劃歸為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區域,主要發展循環經濟。近幾年,商洛市政府確立了“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的發展思路,樹立了“山水商洛、生態商洛、綠色商洛”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考慮的重要位置,對全市生態環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2014年,為保證秦嶺青山綠水和生態安全,市政府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戰略決策,印發《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實施意見》,組織編制《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并制定相關生產技術規范。四年來,全市優化畜牧業結構布局,轉變生產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秦嶺綠色生態畜牧業,進展順利、勢頭良好、成績喜人。
一、堅持生態效益優先,明確產業發展方向
畜牧業要發展,治污須先行。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空間,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必須得到有效保護。以前,由于對生態環境保護缺乏足夠的認識,只強調畜牧業發展增速和規模擴大,忽視了養殖污染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重效益、輕環保,重眼前、輕長遠,建場選址缺乏科學依據,規劃布局不合理,建造把關不嚴,標準要求不高,污染了周邊環境。2008年,商洛市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從自身實際出發,首次提出了“生態、綠色、環保、文明”的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把畜禽養殖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按照“陜西省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指南”要求,在場址選擇、圈舍布局、糞污處理、生產設施配備等方面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科學選址、修建養殖環保設施,淘汰和關停一些“低、小、散、亂”的養殖場,使全市養殖行業的“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每年以創建部級、省級、市級標準化示范場為契機,通過政策規范、資金支持、示范引導,輻射帶動等方式,全市畜禽養殖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2017年,據商洛市農業部門統計,全市七縣區累計創建部級、省級、市級標準化示范場694個,其中,部級示范場14個、省級示范場54個、市級示范場626個;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畜禽養殖廢棄物治理作為“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突出“資源化、循環化、無害化、生態化”的原則,把發展現代生態循環畜牧業作為發展方向,科學布局,標準化管理,通過政策規范和示范引導,切實解決養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形成農林牧有機結合、資源充分利用、田園風光優美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新格局。
二、科學規劃結構優化,提升畜牧產業層次
近年來,商洛市生態畜牧業總體呈現持續健康發展態勢。2017年,全市畜牧業總產值57.8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畜牧業已成為全市精準脫貧富民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為響應“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的號召,2014年商洛市政府印發《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實施意見》,組織編制《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并制定相關生產技術規范,根據七縣區畜牧業發展現狀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等實際情況,提出了“兩個優化”。
1.優化布局結構。明確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的劃定及范圍。禁養區內已建的畜禽養殖場一律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限期搬遷和關停。限養區內限定畜禽養殖數量,嚴格控制養殖規模,控制畜禽養殖污染物總量,原則上不再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現有規模養殖場按照畜禽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完善或提升改造配套設施,開展限期整治工作,對治理后仍未達標排放的畜禽養殖場一律限期搬遷或關停。適養區是指除禁養區、限養區外的區域,必須通過相關部門的聯合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并堅持“三同時”制度(即污染治理設施及畜禽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按照“畜牧進山、養殖上山”的發展思路,盡量利用閑雜地、荒山荒坡等非農用地,充分考慮周邊種植業對畜禽糞便的消納吸收能力,在遠離城鎮、村莊、公路主干道、干流、水源的區域布點,加快建設一批畜禽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規模適度的生態養殖場。
2.優化產業結構。堅持把秦嶺山區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突出原生態特色,不斷提升畜禽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依靠秦嶺森林覆蓋率高、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源潔凈的特點,充分發揮山地資源豐富的優勢,面向省內外市場,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畜牧業。把發展高產、優質、生態、安全、循環型畜牧業作為發展重點,把生產有機優質畜產品作為發展方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好山好水出好的農副產品,全市許多畜產品因優質、無污染、安全、營養、“土”味濃郁,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2016年12月,商洛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市畜產品整體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畜禽產品認證。商洛市憑借秦嶺山中飼草及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穩定發展生態養豬、林下養雞;改善肉類結構,積極發展以肉牛及具有地方品種資源特征的“陜南白山羊”為重點的生態養殖;大力發展肉兔、梅花鹿、毛驢等特色品種養殖業;配套種植油菜、油用牡丹、萬壽菊等蜜源豐富、花期不同的經濟植物,促進養蜂業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商洛特色的畜產品品牌。在保護秦嶺原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畜牧業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面提升產業層次,把“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變為現實。
三、推廣生態養殖,打造循環發展模式
畜牧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養殖污染問題,因此要不斷提高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加強生態養殖理念教育與宣傳,開展生態養殖技術培訓,減少對周圍環境、資源的破壞。遵循生態學規律,發展健康養殖,走種養結合的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近幾年,商洛市探索出了一些適用于當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農牧結合模式。將養殖場選在遠離村莊的山坳、周邊是成片田地或菜地,采取“畜—沼—菜(糧)”生態養殖模式,將沼液通過管網或其他途徑噴灑在菜地上,基本實現零排放;采取“豬—沼—林(果)”生態養殖模式,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將沼氣全部免費供給周邊村民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采用生態養殖模式,一方面可提供生產生活能源,另一方面可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有機肥。同時,解決了畜禽養殖廢棄物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的問題,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降低了人畜共患病的發生概率。糞污經科學處理后還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避免了化肥對土地、水源和環境造成污染,實現了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堅持標準化養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創建設施化、生態化、標準化的現代化養殖場,是商洛市畜牧業發展的方向和工作的重點。養殖企業按照“陜西省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指南”要求,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推動養殖場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根據“陜西省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指南”中創建部級、省級、市級標準化示范場的目標,畜牧主管部門每年組織專家根據活動指南中的評價辦法和考核指標,對養殖場的規模和標準化改造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打分,劃分部級、省級、市級標準化示范場,并出臺相應配套獎勵政策。養殖企業根據示范場標準要求,全面實施“兩分離三配套”(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干糞堆積棚、沼氣池、儲液池配套),采用干濕分離及雨污分流工藝,推廣節水養殖技術,從源頭控制養殖污水產生量。開展畜禽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配套建設工作,重點建好干糞堆積棚、沼氣池、儲液池配套設施,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實現干糞作有機肥、肥水還田園、污水零排放、沼氣可利用,促使畜禽糞污轉化為清潔能源和優質肥源,推動畜牧業與種植業、農村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
總之,商洛市發展生態畜牧業、優化產業結構、改進養殖模式、推進農牧結合,對我國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涵養區和水源地的保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加快實施生態畜牧業基地建設,生產優質無公害綠色畜產品,既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又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了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形成了畜牧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和養殖戶增收三者共贏的局面,確保秦嶺山區水源潔凈、生態良好、自然環境不受污染,實現產業強、山水美、百姓富的目標。
作者:周丹朝 周波 單位:陜西省商洛市畜牧產業發展中心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畜禽良種繁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