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民生科技的功能及實現途徑
時間:2022-11-25 10:56:24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民生科技的功能及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生科技的內涵
從字面意義理解,民生即民眾的生存、生活、生計。民生包含了勞動者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所有涉及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民生還涵蓋了民眾的基本發展能力和權益保護的狀況。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貫穿著民生問題,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演變。因為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人類對生存、生活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舊需求的解決伴隨著新需求的產生,不同的社會出現不同的民生問題成為新常態。在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民生空間與提升民生質量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中國社會主義的民生建設因國情、黨情和民情而體現出特色,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核心圍繞建設怎樣民生和怎樣建設民生,取得了系列的理論創新和巨大的民生實踐成效,給我們提供了可貴的現實啟示。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成為推進社會建設的關鍵?!懊裆萍肌钡奶岢黾捌涔δ苷脻M足了社會發展的時代需求。民生科技將“民生”與“科技”相結合,使自然科學能夠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也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梢詮膹V義和狹義兩方面對民生科技進行界定,廣義的民生科技泛指一切與解決民生問題相關的科學技術,指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技術,以服務好和改善好人民的生計為根本宗旨。這一范疇幾乎可以涵蓋到人民生活相關的所有領域。而狹義的“民生科技”要從“民生”一詞來理解,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即改善民眾的生存、生活狀況,積極增加發展機會,提高發展能力和民眾權益的保護相關的科學技術和相關的政策體系。
(一)民生科技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投資和消費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手段。推進農村民生科技發展不僅可以拉動城鄉消費,擴大國內消費市場,而且還無形中保障了我國經濟的平穩過渡。農村一直是我國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民生科技可以根據農民的需求來研發各種實用性的產品,涵蓋農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農機產品,進而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全國經濟穩步的提升。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中農業依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新農村建設首先解決的是如何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為農業發展提供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加高效的生產資料以及更先進的生產工具。民生科技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不斷提高社會生產率,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從而推動我國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的穩步提升。
(二)民生科技推進農民之間的和諧相處
從農村社會穩定層面上講,推進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之間、不同區域農村農民之間的科技資源配置公平的實現,增進社會和諧。眾所周知,公平待遇是持續有效維持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生命線,民生科技從農村的教育、醫療、生態、公共安全等層面出發,以惠民利民為導向,切實縮小城鄉差距、縮小不同區域農村農民之間的差距,努力使人民大眾的衣食住行都能得到保障和改善,從而使人與人之間有心情、有條件、有時間和諧相處、和諧交往。歷史證明:在人民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容易出現,導致社會出現動蕩不安的狀態,那就談不上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所以,民生科技的廣泛應用是推進農民之間和諧相處的有力保障。
(三)民生科技促進農民與自然和諧相處
隨著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由于制度建設滯后或者對科技的不當應用等原因而引起的科技異化現象日益嚴重,由此造成的全球環境問題、自然生態危機日益嚴峻。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域遼闊,農民人口規模龐大,保障“三農”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是對環境無害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在農村建立種植—養殖—加工—沼氣—肥料等各個生產環節相關聯的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中每個環節均離不開民生科技的支撐。通過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在農村應用、推廣相關的民生科技,或是大力倡導無土栽培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垃圾回收技術等,或是在農村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能資源,實施能源循環模式,進而發揮物流和能流的最大潛能,從而使農村各種資源的優勢互補,和諧整合。不僅推動了農村社會生產的發展、資源的節約,而且促進了農村的生態建設,促進了農民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民生科技增進農民的幸福
人民幸福不僅需要充足的物質基礎,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心理保障。影響國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共安全和經濟收入。我國政府本著提高人民的生計,增強人民文化素質、惠民利民的角度出發,大力促進農村民生科技的發展,進而保障農村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等各個領域的資源配置公平。經驗證明,民生科技能夠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增加人民的經濟收入,在此物質基礎上推進人民大眾自由全面的發展,持續增進人民的幸福指數。根據我國農村農民的醫療教育水平、居住環境以及公共安全相對薄弱的情況,我國政府借助民生科技極力拓寬人民大眾的就業創業空間、增加民眾的經濟收入以及推進民生科技產品在農村廣泛應用,不斷優化了農村公共設施的安全性能。例如,同步影像在公共場所的應用,防爆防火設備的推廣等,都極大提高了民眾的安全指數,增進農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三、新農村建設中民生科技功能的實現途徑
(一)建設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
農村存在的民生問題多種多樣,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從國家富強和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由于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有限,所以政府制定農村民生科技發展戰略時必須抓住主要問題,解決農民最現實、最關心、最緊迫的民生問題。首先,必須通過在廣大農村地區進行調查研究,確定民生科技在農村發展的重點領域。目前,我國農村存在的重點民生科技工程是農民健康相關科技、農民公共安全相關科技、農村生態環境相關科技以及農村防災減災相關科技,政府通過確定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進而積極地引導和支撐民生科技重點領域的發展,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其次,政府應加大對民生科技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對于農民急切需求的重點領域的民生科技,應該引導鄉鎮企業和相關科研機構積極研發。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企事業單位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斷加強。但是,對于一些風險大、收益周期長、成本高的民生科技項目,有的企業考慮到自身發展的原因不愿意涉足。這些項目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基礎性作用,理應由政府出面,制定相關的資金優惠政策激發、引導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發推廣,進而保障農村民生科技相關領域的穩步發展。
(二)加強民生科技及其理念的傳播力度
發展民生科技旨在以人為本,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同時民生科技的研發和推廣也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在農村發展民生科技,農民是關鍵因素,能否讓農民切實感受到民生科技帶來的便利和實惠是決定民生科技能否在農村順利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農村民生科技的傳播力度,弘揚科技服務農村民生的理念。首先,政府應通過深化科教興國戰略,加強民生科技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宣傳力度,促進農村民生科技的廣泛傳播:積極構建科研人員與農民的交流平臺,利用現代傳播媒介(電視、網絡、手機等),介紹相關民生科技的特性和功能,促使農民了解民生科技如何服務民生,進而提升農民推廣、傳播民生科技的積極性;積極在農村開展公益性科普講座,極力營造科技改善民生的良好氛圍,進而凸顯民生科技在農業以及農民日常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其次,從事民生科技研發的相關企業可以通過組織農民代表參觀民生科技生產的流程,提高農民對民生科技的理解程度,進而讓農民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掌握、運用相關民生科技;同時農民與科研人員的交流,使得科研人員知農民之所需,進而為科研人員提供下一步科研的方向。最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民生科技在農村傳播的主力軍,政府通過積極開展相關培訓,拓寬民生科技在農村的傳播空間,加大對廣大農民的培養力度,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管理能力,進而為民生科技在農村的傳播、發展以及科技軟實力提升奠定人力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農民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福利,深刻意識到科技對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見圖1),與1978年相比,2013年的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了近66.6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也由1978年的67.7%降到2013年的37.7%,足已顯現出農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這些變化讓農民切實的感受到科學技術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中所起的作用。然而,中國存在幾千年的小農經濟及其家庭經營的傳統農業,使得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要轉變農民的舊思想并非易事。因此,各級政府要弘揚科教興國、科技服務民生的理念,加大科技服務民生的宣傳力度,極力營造科技改變生活的良好氛圍,加強對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支撐和引導力度,使民生科技在農村有可持續發展的土壤。
(三)健全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政策法規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強大的經濟體對于提升民生質量,拓寬民生空間起到強有力的保障。然而,若沒有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尤其是完善的資金政策,民生科技在農村的發展就根本得不到資金保障,因為民生科技發展的供給機制、運行機制以及實現途徑等都需要政府資金投入作支撐。所以,國家相關優惠政策的科學制定和有效實施不僅能夠激發企事業單位和科研機構從事農村民生科技的研發和推廣,還能有效刺激民生科技在市場的競爭力,進而極大推動民生科技在農村的發展。另外,公平合理的法規是民生科技在運行和管理過程中的根本保證。制定民生科技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僅能夠保障民生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運行效率,而且還能保證政府在采購以及企事業單位在資金使用等方面的公平正義,進而實現發展民生科技保民心、得民心的目的??傊?,民生科技的科學研究、產品研發以及成果轉化再到民生科技服務農村,這一系列復雜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制定詳細嚴密的政策和法規,進而保障民生科技從科研開發到服務農村在陽光下高效運行。
(四)提高農村民生科技成果轉化率
“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猶如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運行一樣,涉及較多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使整個過程中斷?!盵6](P86)農村民生科技從研發、中試到轉化為農村應用性產品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10%左右,與美國80%的轉化率相比相差甚遠。作為科學技術的一部分,我國民生科技的轉化率也非常低,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科研資源,而且抑制農村民生科技的快速發展。如何提高民生科技的轉化率是推進農村民生科技建設的關鍵。首先,應該因地制宜、積極地在廣大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調研,把握不同地區的農村對民生科技的現實需求,才能有效提高民生科技在企業中的轉化率。其次,有些科研項目雖然能滿足農村需求但經濟利益不高,不能有效驅動企業積極進行技術轉化,進而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再次,國家應從全局角度對各地區的企業進行統籌整合,避免重復研究,避免浪費寶貴的科研資源。最后,各級政府要制定稅收和資金方面的優惠政策,盡可能地為企業提供人力、財力、物力上的幫助,進而激發企業對于一些基礎性強、風險大的科研項目進行成果轉化。只有積極提高企業在農村民生科技方面的科研成果轉化率,才能為農村民生科技的高效發展提供可持續的驅動力。
(五)確立適合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評價原則
科學合理的民生科技評價原則,必須在實踐中站得住腳,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評價民生科技必須遵循經濟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以推進新農村民生科技持續發展。首先,農村民生科技的評價必須遵循經濟性原則。民生科技以改善民生為宗旨。民生科技從研發、中試到產品的應用,如果不考慮其經濟效益,則不僅達不到改善民生的效果,反而給農民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從農村有機物循環利用技術到農村飲水安全技術再到農機產品開發等等,無不建立在經濟性的基礎上。農村民生科技產品只有達到性價比高,方便耐用,以較小的物質消耗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時,才能達到改善民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目的。民生科技產品如果失去其經濟性,就不利于民生科技在農村的發展。所以,農村民生科技的科學評價必須遵循經濟性原則,要抓住最本質、最重要的經濟效益因素,做到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其次,民生科技的評價必須遵循實用性原則。民生科技的評價除了要遵循科技發展規律,其研發、中試到產品應用的評價必須遵循實用性原則:要求產品簡潔、方便、安全、宜人、耐用、以較小的物質消耗獲得方便、快捷的效用。設想民生科技產品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實用特征和功能,那么其可靠性、方便性以及改善民生的目的也就無從談起。另外,還必須與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由于我國地域寬闊,南北方農村地區的情況差異較大,對民生科技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我國西北農村地區經濟比較落后,對民生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日常應用上的科技服務,而較發達的東南農村地區,對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居住環境、公共文化產品方面的科技服務。因此,農村民生科技產品必須從農民的利益出發,因地制宜,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而物優價廉、方便實用的民生科技產品必將受到農民的青睞。最后,民生科技的評價必須遵循可操作性原則。民生科技的評價如果不具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只是紙上談兵,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起不到促進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作用。所以,農村民生科技的評價應盡可能地簡單易行,評價指標必須科學全面、易于測量,以保證評價方法和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民生科技評價的可操作性原則要求遵循簡單性原理客觀分析評價對象。各個評價對象在各個層次和角度都有某種潛在的關聯,所以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兼顧評價對象的各方面關系,透過現象揭示、把握本質,避免大而寬泛的、單一的評價指標。同時,要確保農村民生科技評價相關數據的來源真實可靠,保障評價過程中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檢驗性。
由于我國農村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業的現代化進程緩慢,農村民生建設受到較多的約束。農村發展一靠政策支持,二靠科技支撐。當前,積極發展民生科技,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成為推進我國“三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改善農村民生的推動和支撐作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視角和新動力。民生科技從研發、中試到產品的應用,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撐,更需要廣大科技人員的研發和推廣;不僅需要眾多社會機構組織的廣泛支持,更需要廣大農民的大力配合??傊仨氁钥茖W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民生為宗旨,通過建立健全有利于民生科技發展的政策法規、著力建設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服務民生理念的傳播力度、提高農村民生科技成果轉化率、確立適合農村民生科技發展的評價原則等措施,實現民生科技的功能。
作者:鄭元景 裴常寬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 上一篇: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問題分析
- 下一篇:新農村法治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