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發展價值研究

時間:2022-04-03 10:58:04

導語:新農村發展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發展價值研究

摘要:在市校深度融合發展戰略下,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成立,為市校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通過把高校科研成果推向社會,在展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促進了市校深度融合。在城市尋求發展和高校進行科研創新的過程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實現了雙方的互動,通過“產學研”把城市和高校融合起來,不斷發揮其價值。

關鍵詞: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市校整合;價值體現

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的目的是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綜合能力,構建農、科、教相結合的新型綜合服務模式。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發展依托主要是基于城市和周邊區域。城市建設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城市建設中提出的市校融合,是希望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來促進城市的發展。二者由于各自的發展目的,有著相互促進和推動的趨勢。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與市校融合的互動研究,來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作用和價值體現。這里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大慶市校融合戰略的實際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一、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與市校融合發展戰略概況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始終與地方和農墾展開互動,進行科研和農業技術合作。2003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搬遷至大慶,學校繼續開展與地市的農村合作。經過多年的發展,雙方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這是為了適應國家提出的“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計劃”。科技部、教育部為了落實2012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結合《關于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提出了“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計劃”。科技部、教育部于2013年12月19日聯合《科技部教育部關于同意北京大學等29所高等學校成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通知》(國科發農〔2013〕716號),同意成立“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成立,標志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與地方和農墾的科研合作有了新的平臺。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是注重學校與地方發展的專門機構,主要目標是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社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充分發揮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的優勢,聯合地方政府和企業及周邊區域等各方力量,探索以大學為主導的新型農技綜合服務模式,成為帶動和促進區域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力量,把科研創新、成果運用與地方建設發展有機結合的主要平臺。大慶是以石油工業而發展起來的,近年來,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促進城市發展,不斷引進各類高校和科研究機構,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就是因此而入駐大慶的。2015年以前,大慶市已經提出市校融合發展戰略。2015年,為了進一步貫徹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大慶市委提出加強與高校合作,運用市校資源,提高大慶市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市校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構想。2015年7月7日,大慶推進市校深度融合發展工作第一次協調會議召開,會議就市委提出的“推進市校深度融合發展”戰略部署,征求駐市高校、市直有關部門意見,會議形成了《關于加強市校合作促進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2015年12月17日,在市校合作聯席會議上,大慶市領導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領導,就推動市校深度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對《關于加強市校合作促進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討論稿)》起草進行了說明,提出了《關于建立健全市校合作溝通機制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大慶市校融合深度戰略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為此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紛紛加快市校融合的步伐,大慶各區縣及大慶各部門也都把市校深度融合提到日程上來。如何利用高校的科研資源,如何轉化科研成果,市校深度整合如何進行?大慶市委在市校合作聯席會議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闡釋。第一,為什么抓市校合作?大慶以石油工業起家,但不可能一直以石油來推動發展。推動大慶轉型發展必須發揮現有優勢,克服劣勢和不足,尋找新的支撐力量。大慶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的城市基礎設施是我們的基礎優勢,地處“哈長城市群”節點是其區位優勢,高校、科研院所是我們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加強市校合作,就是要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充分發揮釋放出來,依托基礎優勢,利用區域優勢,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城市轉型注入強大動力。第二,市校合作主要抓什么?一抓技術研發,二抓科技成果轉化,三抓人才培養,四抓大學生創業創新。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庫和外腦作用,開展好決策咨詢,讓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市里重大課題研究,重大事項決策要注重廣泛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意見建議。第三,市校合作怎么抓?一要強化責任。市級層面是牽頭抓總的,具體抓推進、抓落實在縣區和部門。二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強系統性政策研究,破解體制性障礙,對于覆蓋面大的政策體系要選準方向,爭取把高校覆蓋在內。三要營造輿論氛圍。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服務社會及大學生創業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市校合作。2015年,大慶市多次強調市校深度融合,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更好地釋放創新驅動潛力。通過市校深入對接,大慶市出臺加強市校合作促進深度融合發展的36條意見:共建大學科技園、研發基地、成果轉化基地,搭建產學研對接交流平臺,培育科技市場,探索設立大慶創新引導基金,深化科技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推動教育教學交流,有序開放高校科研教育資源,完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融合發展城市文化,這些整合資源利用、繁榮發展社會事業的成果將惠及全體市民;支持高校引進高端人才,共建人才培訓體系,加強人才交流,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無縫對接,共建見習實習基地,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這些強化人才合作、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隊伍的舉措將會源源不斷釋放人才“紅利”;發揮高校智庫和外腦作用,支持高校人才參政議政,開展應用性課題研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撐作用將會更加凸顯。2016年,大慶市駐慶高校及科研院所、各縣區、市屬各部門,緊緊圍繞《關于加強市校合作促進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確定的150個市校合作項目,結合各自實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進一步貫徹市校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成立和大慶市提出市校深度融合發展戰略的概況來看,雙方都已經為新的發展鋪設好了道路。

二、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市校融合中的具體展現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自2003年搬遷至大慶,就已經開始與大慶市展開了科研與技術合作。在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之前的十年間,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通過各院系與大慶五區四縣在農業科技方面已經密切合作了。2013年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成立,使這種市校合作有了新平臺,雙方合作更加緊密。針對市校深度整合,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近來主要通過對市校融合的具體事宜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工作。2015年10月30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系相關學院,召開市校深度融合推進會。相關學院科研副院長或科研負責人參會。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玉先對大慶市《關于加強市校合作促進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進行解讀,對文件中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所涉及內容進行整理分析,針對學院特點提出任務要求,撰寫可行性報告。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平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各院系積極與大慶市各區縣進行溝通合作。以學校與大同區合作為例,2015年11月9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與大同區就深度融合發展舉行座談。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指出,在整個合作框架基礎上,務實求真,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共同融合發展。雙方在種養殖、互聯網+、農牧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物流等技術領域表達了合作意向,并加強人才培養交流,決策咨詢等合作,設施農業研究院等問題達成初步意向,并提出建立食用菌研究所、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特色產業和綜合示范基地。2016年3月16日,學校與大慶市大同區簽約合作。雙方在農業設施研究院的選址與建設上進行了詳細磋商,并在“玉鵝種養模式”項目建設、鵝類等農牧產品精深加工、畜牧養殖、中藥材種植、雜糧種植與加工、果蔬加工、食品檢驗檢測、“互聯網+農業”建設等方面達成合作意見。2016年7月4日,大同區與學校深入推進市校融合,相關學院負責人和專家與大同區來訪各單位負責人頻繁交換意見,在農產品檢測、設施農業、雜糧及果蔬深加工、畜禽養殖、品牌包裝、互聯網+農業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除了學校與大同區的合作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還積極與其他相關部門和區縣進行市校融合發展。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積極與大慶市科技局開展對接活動,主動推介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科研成果,實現成果落地轉化。2016年1月30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玉先帶領“玉鵝種養模式”專家組成員及工作人員,奔赴大慶市林甸縣,全力推進市校深度融合發展工作。項目組成員周瑞進教授進行了項目的介紹和技術交流。作為此項目重點建設示范點的四合鄉新生村書記陰祖民也參加了此次合作對接活動。2016年3月15日,學校召開市校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會,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玉先介紹了大慶市委召開的市校合作聯席會議精神。市校深度合作主要抓攻關技術、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以及智力支撐五項內容。張玉先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市校融合項目如何開展做了詳細說明。學校有關部門要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發揮學校多學科和技術優勢,結合大慶市縣區經濟社會產業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把協同創新、協同育人工作做到實處。實踐中學校已經擁有18項主抓的市校合作項目,獨立輔助合作項目20項,多單位輔助項目16項。2016年4月6日,學校與龍鳳區召開市校深度融合項目對接會,就市校深度融合項目進行探討與對接。針對市校融合項目中的畜牧、獸醫科技普及教育、粘玉米深加工技術、棚室土壤檢測分析三個項目的進展情況和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學校專家就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難進行詳細解答,并達成進一步合作意向。學校將組織專家就母豬、仔豬飼養管理和西紅柿、葡萄種植技術進行培訓指導,并對龍鳳區棚室土壤成分進行有效分析。2016年5月12日,大慶市薩爾圖區科技局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系,征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專利及成果共43項,進行宣傳對接工作。此項工作旨在加強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專利及成果與大慶地方企業間有效對接,促進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以來,成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與大慶市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平臺,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契機,學校與大慶市為貫徹市校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密切合作,雙方形成了良性互動。

三、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價值體現

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自成立以來,成為市校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借助這個平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與大慶市實現了更好的“產學研”對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已經在基地建設、成果推廣、綜合培訓、信息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具體工作。在基地建設方面,除了與黑龍江農墾建設了基地,在大慶五區四縣也開展了基地建設工作。在成果推廣方面,“玉鵝種養模式”項目建設已經落實。在綜合培訓方面,借助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水稻種植、玉米種植,養牛、母豬、仔豬飼養管理和西紅柿、葡萄種植技術等進行培訓指導。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市校深度融合中的價值體現,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平臺性。市校融合如何進行,通過什么方式進行。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成立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通過這個平臺真正完成了市校的深度對接,也為融合提供了良好平臺。二是專門性。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搬遷到大慶以來,市校就已經開始了合作。但是一直是以各院系零散對接,形成碎片化。自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以來,市校進行合作時,有了專門的機構,借助這一專門機構,實現了整體化。三是主動性。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何轉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以往經常面臨研究成果出來了,但不知如何去轉化。現在有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可以利用這個機構主動與社會溝通,尤其是與本地區的市縣合作,把科研成果主動推向社會。四是服務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成立,主要是促進資源共享和政產學研緊密結合,形成服務社會的模式。帶動和引領區域農村發展是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主要目的,在市校合作中,這種服務性尤其明顯。五是創新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是促進高校創新,促進高校教學模式和科研究模式的轉變。是促進校地、校企、校農的合作創新發展。是促進所在地區與高校融合的創新。市校深度融合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創新。當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市校融合中還有一些不足,比如成果推廣側重一事一項,可持續性發展還有些欠缺。只重專門技術推廣,還缺乏系統性。“授人以魚”多,“授人以漁”少。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現在還處于發展的初期,市校的融合還沒有完全形成常態化。但其價值已經呈現,我們希望它沿著“產學研”的道路繼續良性發展。

作者:胡國利 朱寶泉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