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改善措施

時間:2022-11-17 10:05:40

導語: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改善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改善措施

【摘要】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是國計民生之本,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農業經濟管理同時也在經濟管理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三農”工作不斷受到國家的重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在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農業經濟的優質發展,文章對當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進行研究并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改善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措施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農業經濟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國家和人民來說相當重要。近年來,各地方積極響應國家政府號召,在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不斷踐行農業經濟發展政策,促使農村的文化水平和經濟發展獲得較快發展。但是,面對著新的國際環境變化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國內農業經濟發展也遇到新的挑戰,在新的需求和壓力下,需要仔細研析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現狀,找出影響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因素和具體問題,從而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農業經濟管理措施。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一)影響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水平與農業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不高,主要是受到產業規模、體制、農業基礎設施等主要因素的影響。一方面,中國農業發展規模化程度不足,仍以家庭種植為主,個人化、私人化生產占比較高。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速度逐步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導致農村出現人才外流、“空巢化”現象,農村出現農田荒廢、青壯年農業生產人員缺乏的問題,同時由于廣大農村生活條件較差,很難引進技術人才,生產作業缺乏現代化技術,生產水平和效率低[1]。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管理體制落后。目前中國的農業經濟尚未形成圍繞資金、技術、人才、銷售這些環節的統一調配和管理機制,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不足,導致農業產業結構難以獲得調整和升級。而且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發展過程中需要資金時,并沒有穩定的金融體系提供支持,導致管理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受到資金匱乏的限制。此外,由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幅員遼闊,加上各地農業的實際情況不同,因而整體上來看,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來說比較落后,無法滿足各個地區的農業建設需求,阻礙了農業經濟的提升和發展。

(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的趨勢

由于時代限制和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業經濟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在管理思維和方式上都進行了較大的完善。首先是現代化管理思維和方式的轉變。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往小農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實踐證明,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是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勢所趨。也就是說,農業要與市場經濟形成更緊密的聯盟,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從市場需求出發,加寬加深農產品的產業鏈,注重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特色。其次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技術的應用使社會各個方面獲得了極大的創新和改良,農業經濟管理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勢必需要創造性地將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進行有效結合,以此滿足農業經濟管理的新要求。互聯網的普遍化發展,將廣大人民納入萬物互聯的世界,最大化地降低了信息鴻溝的影響,信息化技術使信息交換更加便利,信息資源不再變得封閉,而且信息交流即時化,共同保障了農業生產過程的高效性[2]。黨中央和國務院也對農業發展做出了宏觀指導,倡導各地積極加快物聯網、農村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引導農業經濟發展往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因此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勢在必行。最后是農業經濟管理組織化。農業經濟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是未來的農業發展趨勢,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集體化的農業生產和管理機制也在不斷發展。建設品牌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和銷售的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民收益。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基地、電商倉儲物流的建設等都意味著農業產業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因此農業經濟管理也需組織化。

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面向農村的發展戰略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時代闡釋和機遇,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重視現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才能進行改善,以此滿足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的新需求。

(一)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一方面是農業經濟的管理人員對自身的重要性意識不到位,未能認清自身管理作用在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是在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相對落后,無法適配新需求和新變化,導致國家的農業發展政策和措施不能很好地實施。首先,生產管理層面。由于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非常多,需要人員、技術以及資金等方面資源之間形成有效的資源結構,然而由于管理人員缺乏科學的管理意識,導致無法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高效管理。其次,加工管理層面。由于管理人員思想僵化,管理理念較為落后,在農業加工過程中都是注重基本的收益,缺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創新理念,還停留在淺層次的加工的低端處理鏈條上,難以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最后,農產品銷售管理層面。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產品銷售還停留在以往的傳統方式上,依賴于經銷商和第三方企業,銷售的渠道和方式都較為狹窄,導致農民收入增長難,農業的現代化和機械化發展也受到限制[3]。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從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來看,當前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與市場經濟相對脫節,還未能脫離傳統家庭式農業生產的理念,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較為分散且無法形成統一的標準規范,導致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建設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難以落實,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機構設置上,一些地方的機構之間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導致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職責不清晰和效能低的問題。同時,管理制度靈活性不足,無法有效應對臨時出現的問題,管理人員和執行人員不能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4]。此外,對于在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的人員懲戒力度不足,監督不到位,事中和事后的監管機制不完善。

(三)忽視農業經濟管理

現階段,雖然中央政府不斷強化各地方政府對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通過指導文件和進行視察等推動農業經濟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在全國貫徹執行,但是在層層下傳的過程中,某些基層部門和工作人員沒有形成與中央一致的統一思想,加上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部分工作人員自身能力的不足和面臨不同的困難,致使政策和措施無法產生實用價值。同時宣傳工作的不到位,沒有在農村進行廣泛宣傳,使得工作難以開展。因此政策文件與現實工作脫節,在實際工作中國家的相關規章制度和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再加上有些工作人員官僚主義作風問題,停留在表面功夫階段,停留在對文件和政策的分析和研討層面,沒有將其與實際生產工作與農民結合在一起,致使對農業經濟管理政策落實不到位,從而影響到農村經濟的效益。

三、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提高管理隊伍素質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自身的能力和管理隊伍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需要不斷優化和提高管理隊伍的水平,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其一,提高人崗適配性。應充分結合崗位職責和崗位需求進行人才需求的分析,做好充分的人員招聘準備工作。一方面可以與高校展開研學合作,與農業、經濟、管理學院等開展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學生的實習活動,為管理部門輸入新生力量,在招聘時也應積極擁抱應屆畢業生,為管理工作帶來創新的年輕力量;另一方面,對當地的擁有豐富經驗的農民“開門”,不以學歷和專業“卡”人才,以實際的工作成果作為人才招聘的指南針。其二,定期開展員工培訓。根據政府的戰略指導和工作重點變化及時進行員工的能力培訓,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時代背景下,更應對管理人員的思想進行培訓,保證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和思維進行實時更新,與時俱進。其三,做好權責到位、監督到位工作。加強權責到人的機制建設,爭取做好“一人一責”,以此倒逼管理人員有力落實政策和措施。

(二)完善管理機制體制

我國的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結合這一時代優勢,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必然要轉換新理念,以此推動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向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轉換,因而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需要抓住信息化這一科學技術,提高管理機制的信息化水平,從而加速農業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了更好地把控農業的發展,有關部門需要做好市場的全面調研工作,把控好市場對不同農業產品的需求及其變化,總結出科學規律,并以此為基礎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宏觀指導,并對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優化,提高農業生產的規范化,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努力為農產品創收、挖掘新市場、促進可持續發展做好管理工作。政府還應重視農業生產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不僅在國家層面上大力支持農業科技應用和農業科學理論的發展,還需針對相關的管理人員進行科技知識普及,提高管理隊伍的科學素養,為農村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信息化支持[5],由此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機制體制的不斷優化。

(三)增強管理意識

針對現階段存在的農業經濟管理意識薄弱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做好農業經濟管理重要性的宣傳工作,不僅是管理內部隊伍,也必須囊括農民隊伍。對于管理隊伍,需要部門不定期召開政策研討會和工作經驗分享會議,不斷加強所有工作人員的思想意識,引起他們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對于農民,可以通過村委會、張貼橫幅和廣播等手段,科普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意義,激勵農民們主動開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學習、實踐活動,并積極配合工作人員,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大力發展。

作者:周孝剛 單位:常州和鑫保安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