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分析
時間:2022-06-12 09:56:57
導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發展鄉村經濟,縮小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有著積極作用。通過對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促進安徽省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合理應對策略。
[關鍵詞]鄉村旅游;存在問題;應對策略;安徽
如今農村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中共中央對農村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中央人民政府在近些年發表的《第一號文件》多次指出要發展壯大鄉村新型服務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發展適宜當地的休閑旅游業,完善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響應這一號召,安徽省人民政府專注于休閑農業的發展,努力建設經濟繁榮并穩定增長、農民逐漸富起來強起來的美好安徽,并在這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效。安徽省的鄉村旅游業在規模上有逐步擴大趨勢,發展速度喜人,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其所面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發展對策,期待改善安徽省各市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不成熟的現狀,推進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
1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1國外發展現狀。20世紀50年代,國外開始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進行研究,發展至今,同時休閑農業已成為世界潮流,德國政府將土地出租給市民,市民在土地種植的任何東西都不能作為商用,讓更多的居民體驗到樸素的鄉村風情。法國則推出農莊旅游,城郊建有休閑果園,供大家觀光放松。荷蘭則更加強調農業與環境的協調,荷蘭牛奶花卉都在世界非常出名,更是有很多國家效仿荷蘭的農業發展。美國則是獨家農業和觀光牧業聯合,在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之間架起橋梁。日本很早就開始研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并以此得到了很大的收益。1.2國內發展現狀。中國休閑農業于1990年開始發展,直到如今,國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已經開始全面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投入到休閑農業中,并且得到了高收益,甚至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國家也開始各種政策來支持休閑農業的發展,鼓勵閑置宅基地、荒地發展鄉村旅游業。從1949年開始,國務院中央一號文件開始注重農村問題,但是到21世紀,國家開始將農村問題更重點的放在休閑農業上,引導國內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2安徽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連續實施多部指導農業旅游發展意見、年度規劃等,深入貫徹中央文件精神,積極推進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的有機融合,支持貧困區創新創業,以達穩定脫貧的目的;且2017年安徽省休閑農業協會成立,為新農村建設及經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錦上添花。安徽省地處長江三角經濟區,右接浙江、江蘇沿海發達城市,連接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很強的地理優勢。2018年,生產總值達3000億元左右,其中鄉村旅游業2018年旅游人數達4.5億,占據總GDP的10%。近年該省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在2018年國家鄉村旅游評定的重點村落中,以黃山市黟縣宏村為代表的重點村落共計12個入選,入選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同時省內也評出“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和“安徽省鄉村旅游示范村”200多家。在周邊鄉村旅游環境上,已經擁有了合計600家優秀民宿和省級優秀旅游度假村。在交通方面上,公路汽車已經能夠開往各個旅游村落。安徽省的鄉村旅游發展帶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同時,也為縣區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為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強大抓手,對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具有重大意義。
3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1鄉村旅游業發展模式單一,定位不準確,沒有特色。大多數景區僅有觀光旅游項目,缺乏其他鄉村體驗項目。游客住宿條件存在著檔次和區域的不平衡,且不具備當地的特色,無法令游客真正的滿意。當地居民大多數沒有融入到景區的發展中,很難將當地特有的風俗文化傳遞給游客,游客體驗不到鄉村韻味。3.2政府收入分配不公允,補助標準不公開門票收入分配不公允。門票收入大部分為開發公司所有,剩余部分被政府收取作為其他用途。開發旅游業占據了居民的資源,但是發放補貼不合理,使用的途徑也未公開。這種不均衡的利益分配導致居民的生存壓力大,影響居民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不合理的政府補助政策導致貧富差距增大。例如《績溪縣文化旅游產業專項獎補資金實施細則》中提到,利用現在閑置房產開發建設特色民宿的,每1m2投資強度超3000元以上,每個房間給予一次性5000元建設補助,雖然這種政策促使大家將閑置資產投入到旅游業中,但是有閑置資產的人得到補助,貧富差距增大;政府補助制度評判標準不公開易滋生腐敗。據實踐調查得知,有些未達標的民宿卻被評為金銀民宿,從而獲得相應的補助,導致其他民宿經營者心理不平衡,打擊其提升服務質量的積極性。3.3景區缺乏優質文創產品。景區缺乏現代流行元素與當地傳統文化、旅游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旅游產品,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購物需求。現有旅游特色產品缺乏創意、同質化嚴重、缺乏時尚感、品質低劣、包裝簡陋。產品販賣地點裝修簡陋,銷售人員服務質量良莠不齊。3.4景區宣傳不到位,沒有形成品牌效應,限制了消費市場的開拓。景區多借助雜志、電視、展覽會對景區做單一景點的宣傳,缺乏景區特色活動、文化內涵的介紹,存在宣傳效果薄弱、對游客吸引力低的問題;景區品牌定位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形象,口號不響亮,難以提升知名度。例如天柱山風景區,作為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知名度卻遠低于黃山與九華山,沒有打出品牌效應,市場占有率低。3.5產業發展良莠不齊,缺乏引導規劃。乘旅游業東風而起的產業,總是裹挾著多、雜、亂的屬性,這也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升級的必經瓶頸。從實踐調查來看,一是產業多卻沒有代表性,地域文化特色與優勢發揮不完全,自身發展定位不清晰;二是行業內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產品體系,一些產品零散銷售不成規模,沒有統一質量標準的同時,價格也參差不齊,總呈現出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的鮮明對比;三是參與者自身素質和經驗不足,伴隨景區發展,愈來愈多之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加入到旅游相關行業經營管理之中,由于內部導向的局限性,經營效果不佳,游客體驗感有待改善。
4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應對策略
4.1集多元化旅游模式于一體,增加游客的鄉村旅游體驗感。鄉村旅游業發展可在自身基礎上增加多元模式,例如田園旅游體驗模式注重當地政府和居民一同合作,在果園成熟的季節推出游客采摘果子的鄉村旅游活動,讓游客通過自己的勞動摘取果實,切身體會到鄉村的風土人情和當地農耕文化,體驗返璞歸真,修身養性的生活;特色民俗體驗模式強調居民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推出民間歌舞、民間技藝、等表演節目,讓游客參與到活動中來,與當地居民融于一體,深層次地體驗當地的特色民風民俗;特色農家樂模式結合當下流行元素——民宿,當地居民裝修自己的房子后作為民宿提供給游客。游客在旅游期間從生活起居切身感受當地民俗文化。同時游客可以和居民一同去菜園采摘新鮮食材,品嘗當地特色美食。4.2公開門票收入的使用途徑,并積極接受群眾的監督。政府在取得門票收入后,應該公開每年的項目使用情況,防止非法使用,同時提倡群眾積極監督。評判標準合理且透明,督促相關產業進行整改,獎金落到實處,推動產業發展。政府應該更多地支持潛力大卻缺乏資金的居民,為其提供補助或者發放貸款,幫助其進入旅游業,從而縮小貧富差距。4.3提高旅游產品質量,合理改善銷售環境。一是從旅游紀念品上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內涵。鼓勵居民或商家設計、開發、售賣特色手工藝品,豐富產品的多樣性,充分了解消費者需求,考慮游客的審美標準和購物需求,針對不同細分市場客戶設計不同類型旅游紀念產品,讓游客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例如,徽派篆刻、印有景區文化元素的絲綢品、展現風景區美景的明信片、帶有徽州特色文化元素的手機殼等。二是將景區內現有特色不鮮明的文化產品進行改造,形成一系列帶有主題特色的產品,賦予產品更加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改善產品包裝,提高產品質量,給游客提供獨特且優質的紀念品,借助產品讓游客領略地域的特色文化。三是改善特色產品販賣環境。將販賣特色產品的店鋪進行裝修,形成與產品相對應的主題裝修風格;改善銷售人員服務質量,通過產品鮮明的特色和良好的購物環境吸引游客。4.4多樣化渠道宣傳景區特色,打造區域品牌。景區可以借助網絡浪潮,重點進行線上宣傳,擴大景區的知名度。策劃高品質的內容,利用新興的網絡紅人、抖音短視頻、微博大V等自媒體進行形象傳播和產品宣傳,激發年輕群體的旅游動機,為景區贏得更多的市場;可以結合自身優勢與文化特色,在景區內多舉辦特色活動,并邀請媒體到景區進行新聞造勢;重視與鄰省旅行社的合作宣傳,搭建與游客之間的橋梁,保證景區有穩定的客源,促進其穩定發展;積極開展與中小學、高校的合作,促進景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景區傳播地域特色文化;重視挖掘當地特色文化,加強鄉村旅游品牌建設,喊出與品牌形象相適應的旅游口號,打出景區品牌,提高景區知名度與品牌影響力。4.5合理定位引導,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各地在農業旅游發展規劃中,要發揮自身農旅結合產業上得天獨厚的優勢,銳化地域特色,實行差異化發展。針對地方特色產品,相關管理部門可以適當介入,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達到規模經濟化,進行統一管理。在當今大數據環境中,把握住地區產業與互聯網+結合趨勢,形成創新業態產業集群。除此之外,地方可開展針對不同產業工作者的培訓,提高回游率,促進農業旅游衍生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俊梅.發展休閑農業加快經濟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8,38(02):159.
[2]田啟利.民族文化符號在休閑農業旅游特色文化小鎮建設中的應用研究—評《美麗鄉村之農業旅游》[J].中國蔬菜,2020(03):118.
[3]劉靜,馮百俠.生態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支撐條件的建立[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98-99.
作者:孫義本 方芳 李敏 吳文菲 袁浩藍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 上一篇:街道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計劃
- 下一篇:鄉村旅游民俗園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