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教學創新嘗試
時間:2022-01-21 09:08:15
導語:計算機教學創新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積極啟發,鼓勵學生啟動創造性思維
由于在計算機教學中,我們大量摒棄了以往教學中所形成的常規思維模式,教學方式極具新鮮感,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當一個學生看著自己精心編制的作品飛快地“跑”在計算機的屏幕上時,他的心情是任何時候都難以比擬的。例如在教三、四年級畫筆時,我要學生用畫筆中的任何工具,把自己的名字“畫”出來,并且啟發他們可以有不同種方法。學生們積極思考,各展所能:有的用直線搭了出來;有的用鉛筆“寫”了出來;有的用噴壺涂了出來;還有的竟用橡皮擦了出來……總之,花樣百出,無奇不有,一個個大名也穩穩地“爬”在了屏幕上。這樣,殊途同歸,從不同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的創造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強化訓練,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最優化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通過上機才能體會到各種指令、菜單的功能,也只有在上機過程中,才能真正掌握教師所教的內容,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更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縝密思維、獨立探索的能力。例如在教BASIC語言的初期,我曾演示過一道100以內奇數相加的算術題,提到了累加器的原理和條件語句,可足足講了20分鐘,學生還是一臉迷茫,一頭霧水,最后只能在計算機上操作演示累加器的原理,并要求學生也試著操作驗證一下。才過了短短二三分鐘,學生就恍然大悟了。于是,以后每次講課,我都是在電腦上邊演示邊講解,學生也在機器上分析程序的運行過程,驗證編程前的預想,體驗各條語句的作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FLASH中,講到不同形態的變化過程中要經過一個打散的過程(也叫作中斷分離),但學生就是不能理解打散是什么意思。后來,我用電腦實例講解了一遍,問題竟然消失于無聲當中了,不僅如此,學生在操作時還創造了從A到B的變化,還有的學生已經能做到名字之間的互相轉換,這為后面制作“老母雞變鴨”這一動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在計算機教學中,好多內容都自有其相通的地方,如果真正授學生以“漁”了,那又何必要給他一條一條的魚呢?要知道,魚有其盡時,而“漁”無窮盡也。
三、精心設計,培養學生在作業中發揮創造
學生的創造性是無止境的,他們有時表現出來的形式是做老師的所無法想象的。尤其是小學計算機教學,如果教師不加以條條框框,那么在小孩子眼里,世界便是一個可愛的樂園。比如在教畫筆的過程中,我讓學生畫一幅星空圖,在集體展示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畫了月亮正枕著白云呼呼大睡,也有的畫了小兔正在燈下認真地做作業,還有一位學生畫了一只頑皮的小鳥不肯睡覺,站在樹枝上大聲地數著劃過夜空的流星……又如在這個學期授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讓學生用學過的Word的知識制作一張反映學校風貌的小報,要求能夠做到圖文混排,文字優美,體現電腦制作的優點。可以使用你所會的一切電腦工具。于是,學生就在機房里開始積極思考實踐起來了。首先,碰到最多的是圖文混排的難題,有的同學見到好圖片就用,但不是圖片蓋住了文字,就是文字脫離了圖片,很難兩全齊美。經過啟發,想到了“設置底圖”的辦法,單擊鼠標右鍵,選擇“頁面底圖”中的“設置”命令,選擇“設置底圖”便真正地實現了圖文的混排。但隨之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圖片經常需要特定在某一地方,而不是整幅或重復,于是就有些同學想出了用Word的表格來特定于某一位置,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樣,對于小塊文字的定位,也采用了表格或“文本框”來完成,而且利用其中的“行列特征”還可將邊框線隨意美化。如果有的同學想不要,而只想讓他顯示文字或圖畫,則只需將線條寬度設為“0”即可。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還有些學生對WORD中漢字的修飾極為不滿,便調用了WORD中的藝術漢字,并且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調整;有些則從網絡上下載了不少的動畫,編進了小報……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學生們不僅將在暑期中學到的知識運用了進去,還創造性運用了以前的知識,將他們融為一體,科學地表現在自己的作業中了。
四、歸納總結,引導學生質疑,討論
所有的創新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每次做完練習,我都要求學生比較,歸納一下,看看還有沒有問題,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互相切磋一下所學的知識,互補長短,共同進步,利用群體的力量,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計算機的命令和操作方法,在掌握其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舉一反三,拓展開去,增強其對計算機知識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教學生用BASIC編程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比較一下判斷語句與循環語句在1加到100這道題目中,孰優孰劣,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討論,不僅明確了兩者的優缺點,還更進一步地認清了這兩條命令語句的不同功用,使得學生不僅理解了這兩條語句,更讓學生學會了比較,萌發了探索簡捷之道的興趣與信心,從而使編程教學收到了良好效果。小學計算機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過程,并且也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就給計算機教師提出了一定的難度與高度,需要我們不僅在現實中繼續努力探索,同時,也要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
作者:倪建東 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中校區
- 上一篇:計算機學科競賽與指導方法
- 下一篇:中職計算機專業后進生轉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