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分析
時間:2022-12-25 08:47:05
導語: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培養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在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的教學中采用開放的教學理念,結合社會企業需求,構建了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兩創、三化、四轉變”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模式。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取得良好成效。該方法切實可行并為其他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業設計;項目化;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設計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工業設計行業,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已經成為現代產品開發的必要手段。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工業設計的手段和內容都產生了重大變革,帶來了全新的設計方式和理念,改善了設計方法、表現方法,提升了設計效率,實現了設計生產一體化。與此同時,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已經成為工業設計人才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但是縱觀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工業設計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課程教學目標偏差。很多高校定位本課程為對某項軟件操作功能的學習,這樣會致學生將設計軟件只作為“畫筆和圖板”使用,忽視了設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缺乏創新能力。二是課程教學內容陳舊。傳統教學以講解軟件命令操作為主要內容并輔以操作練習,極少涉及相關設計原理,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學內容經年不變,模式固化陳舊,忽視了市場對設計人才的要求,學生缺乏創意能力。三是課程實踐課題虛假。傳統的教學訓練大多是教師虛擬題目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普遍存在“假題真做”、“虛題實做”現象,學生無法在這種實踐訓練中深入研究產品設計,體驗產品設計的本質問題,忽視了課程教學與應用實踐的有效銜接,學生缺乏實踐應用能力。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導致企業很難招到能夠直接勝任崗位工作的畢業生。因此,調研社會需求,制定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教學研究,探索適應時展需要的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也是當前院校設計專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課程項目化教學做法與過程
(一)廣泛調研,深入分析,確定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培養目標及教學模式構建初期我們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研。在進行實地調研時本專業教師直接深入企業,當面提問被訪者并記錄對方回答;在分組座談會時通過邀請企業家、行業專家、資深設計師及其他院校專業教師座談,積極征求各層次專家對專業能力及課程目標的意見和建議;在畢業生回訪時全面收集整理學生反饋崗位工作能力需求及學校學習建議。調研內容涉及工業設計從業人員結構現狀、專業發展趨勢、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職業資格要求、學生就業率及專業對口率等,從宏觀上把握社會的人才需求情況。從東莞布魯斯工業設計公司、東莞耀保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業及設計機構和近三屆畢業生的調研結果來看企業對工業設計人才、對工業設計人才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均有較高需求。基于以上分析并針對高職教育特點,確定課程主要培養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項目實踐學會軟件操作,能夠熟練運用軟件進行產品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圖1)所示。(二)精準定位,靶向給力,構建課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緊密圍繞高素質工業設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依托企業項目,校企深度合作共建項目資源平臺,實現校企在項目資源、技術資源方面的共享,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假題真做、虛題實做”的教學狀況,構建了“兩創、三化、四轉變”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模式。“兩創”是指培養學生創意、創新能力的教學設計策略。在教學設計中我們通過科學分析、準確定位、精選教學項目案例、結合真實項目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真實項目設計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意創新能力。“三化”是指教學和實踐內容的項目化、產品化、商品化理念。在教學中,我們利用合作企業資源及社會企業設計項目需求或者工業設計大賽項目組織教學和實踐訓練內容,使學生通過真實的產品設計項目實踐和具體的工作崗位實踐得到鍛煉和發展。從項目化的教學訓練到產品化的設計實踐再到商品化的設計轉化,逐步提升學生產品設計能力,提升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四轉變”是指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實現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師生轉變實踐思想、課程轉變評價體系。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偏重軟件操作能力培養、教學案例經年不變的狀況,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創意創新能力培養,在教學內容中結合產品項目講解,在設計實踐中進行真實項目訓練,在成績評定中采用企業化考評體系。通過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課程常變常新,適應時展與社會需求,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教師教學研究,提升了教師專業水平。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為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建立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如2013年建立了課程網絡學習網站;2015年建立了課程Mooc學習資源;2016年開始運用“雨課堂”開展課程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使得課前準備、課中交流、課后學習更為便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與教師交流探討。多種學習資源的建立改變了學生單一依靠傳統課堂的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學習精神,促進了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師生轉變實踐思想:我們采用合作企業項目及社會企業項目或者工業設計大賽項目作為課程教學案例和實踐訓練項目,使學生通過真實的產品設計項目學會軟件操作、學會產品創意,繼而進行產品設計。通過真實項目的設計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通過設計項目到產品實現再到商品轉化,讓學生體會到設計的成就感和商品化帶來的經濟效益,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通過具體的項目設計實踐得到鍛煉和發展。課程轉變評價體系。在學生學習成績等級評定時組建一個由教師、企業代表及消費者代表組成的評價團隊,引入企業產品設計考核標準,把產品設計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是否能夠轉化為商品作為重要考核標準。通過評價體系的轉變,使得學生的設計方案越來越接近企業要求,商品轉化率逐年提高,提升了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自信心。(三)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保障課程項目真實有效。我們先后與東莞集思工業設計有限公司、東莞暢美五金塑膠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業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先后聘請了東莞媛尚夢飾品公司設計部主任張龍、東莞智樂堡兒童玩具有限公司設計開發部經理譚榮華等50余位企業人員擔任課程項目導師,進行項目設計、操作指導及設計成果評定。三年來企業給我們提供了70余個設計項目,保障了課程項目真實有效,學生能夠感同身受,體驗企業產品開發的程序、方法和設計要求。多樣化的企業項目實踐及不同風格的企業導師指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如圖2、3、4、5、6)所示。
二、課程項目化教學實踐成效
通過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的項目化教學研究與實踐,本課程已經從最初的單純軟件教學發展到現在的項目化教學體系,建立了豐富的課程學習和項目設計資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斷提升。三年來先后與20余家企業合作完成了32個產品設計項目,其中10余個設計轉化為熱銷商品,企業獲得實際利潤并給學生支付了設計費或者頒發了獎金,還有部分設計方案待完善后投入生產,師生的社會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三等獎1項,廣東省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項,在廣東省省長杯工業設計競賽、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競賽、全國產品設計與快速成型技能競賽廣東省選拔賽等各種賽事中獲獎200余項,獲獎層次和數量逐年提升。
通過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實踐,我們深知:課程教學改革必須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改革必須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引領,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必須以市場評判為標準。以企業真實項目作為設計實踐訓練內容的課程教學實踐使學生在真正參與企業項目設計中得到了鍛煉與發展,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拓展了課程教學實踐空間,實現了校企合作雙贏。同時教學實踐也為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參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當然在具體的研究實踐過程中也還存在一定問題與缺陷,希望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優化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閆成新,劉衍聰,以創新設計為核心的“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工程圖學學報,2010,(4):142-145.
[2]易熙瓊,何風梅,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教學模式及其策略研究,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12):100-101.
[3]朱偉,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技術發展狀況與趨勢,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222-224.
[4]潘云鶴、孫守遷,包恩偉,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發展狀況與趨勢,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報,1999,11(3):248-252.
[5]何風梅,鄧海靜,呂珊,適應市場需求培養高職工業設計人才,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12,1(25):200-201.
[6]高奇峰,鄭剛強等.高端海洋裝備工業設計探索——以潛航器設計為例[J].設計,2017,30(9):18-21.
[7]白銘玉,鄭剛強,柳灝.智能裝備工業設計發展現狀與價值分析[J].設計,2017,30(9):49-51.
[8]李鴻銘,何風梅,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教學模式構建,大舞臺,2013,6(25):206-207.
作者:何風梅 易熙瓊 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職計算機教學應用效果分析
- 下一篇: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優化作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