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教育在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應用

時間:2022-12-17 09:47:28

導語:課程思政教育在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思政教育在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應用

【內容摘要】“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人才培養新模式,突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符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所謂“課程思政”,就是把思政元素與其他課程內容進行融合,課程之間形成協同效應,讓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課程思政”可以與智慧教學模式結合,特別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智慧教學情境化、智能化、互動化的特點,融合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加強思想政治修養的自覺性,提高政治思想覺悟,讓思想政治內容獲得更為長久深遠的影響,最終內化為學生的正確認識,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智慧教學;教學改革

一、智慧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為教學目標。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智慧課堂”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起一種高質量、可復制、可借鑒、實踐性強的教學模式,全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凝練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智慧課堂”模式下,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加個性化,課堂互動更加常態化,極大地提升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課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元素與其他課程內容相融合,使課程之間形成協同效應,讓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促使課程有效貫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合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加強思想政治修養的自覺性,提高政治思想覺悟,讓思想政治內容獲得更為長久深遠的影響,最終內化為學生的正確認識,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教育是科學,教學是技術”,教育教學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當今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將課程思政與智慧教學模式相結合。在“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積極主動研究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深刻挖掘課程體系內容,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課程講授中。教師可在專業課程的教授過程中選取合適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既滿足了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聚焦了學生這一主體,把“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落到了實處,同時也把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落到了實處。

二、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規劃與設計

大學學習階段是大學生最重要的成長和發展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征,正面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科學學習、創新學習,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面引導他們認清國家和國際形勢,培養對國家和人民的感情,增強對黨的信任和忠誠度,學會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是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針對所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程序設計類基礎課程,學生人數眾多、影響范圍廣。以課程內容為載體、以課堂為傳播平臺,將思想政治元素積極融入課程教學中,積極發揮課程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育人作用。“智慧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教育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核心主要是: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一)全面深化、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理念,及時更新課程培養目標。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課程的核心和關鍵,所有教學內容都要緊密圍繞培養目標開展和進行。課程培養目標一旦確定,相應的教學大綱、課程教案、教學方法才有實施的依據和保證。《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培養目標應包括: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職業素養等內容。全面深化和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理念,在制定《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培養目標時,應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還要突出以學生知識、能力、專業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突出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積極培養學生具備德育元素,如誠信,強調誠信的重要性,不偷懶、不抄襲;認真,課內課外都養成認真預習、認真參加課堂討論、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嚴謹,編寫代碼一定要有嚴謹的態度;包容,鼓勵同學們用包容的態度去對待問題;堅持,鼓勵學生堅持不懈的努力,鼓勵學生不放棄;友善,同學之間要養成互幫互助,友愛團結的氛圍。(二)實踐“融合思想政治元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始終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案例選取等各方面融合思政元素,讓德育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考習慣;注重鍛煉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充分利用課堂這個教育主渠道,在交給學生編程技能,幫助學生掌握編程工具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信息產業特色及自主可控的必然性,增強他們在專業領域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三)用思想政治元素充實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課程“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將具有思想政治元素、正能量的內容及時引入教材,放大思想教育的鮮活性,授業的同時注重傳道,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將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擔當有機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要求融入課程教材中,使教材具有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此外,還應基于課程特色開發與課程相關的延展資料,例如,基于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基于學科實踐基地和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等,還要有師生對話式交互資源開發,以保證師生之間能夠形成相關對話和交流。

三、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實施

(一)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夯實專業能力,打造高質量教學團隊。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最關鍵的要素。教師不僅要在思想上形成“樹德立人”的意識,還要在專業領域具備“有效育人”的能力。教師要有較強的德育意識和能力,能夠做到言傳身教,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能力。教師要做到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向學生灌輸遵紀守法的意識。教師除了熟練掌握所承擔的專業課程內容,還應隨時關心、關注國內、國際形勢,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具有愛國情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科技強國的道理,愿意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自主、自覺、努力學習。(二)了解學生學習和思想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智慧教育模式下,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保證不能僅靠教師經驗和課堂教學的直觀感受,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充分的調查和分析。可以采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如“雨課堂”、QQ、微信等,利用平臺軟件的大數據分析功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精確指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同時,課程思政也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更充分的認識,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思想狀況、生活態度、價值取向等信息,以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學情分析后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三)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合理融入思政內容。在《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生硬地增加思政教育元素和內容有可能會破壞理論教學的嚴謹結構,干擾正常的教學節奏,使教學內容失去連貫性,思政內容也會顯得突兀并難以接受。因此,教學中要盡量避免在一個完整的知識點內穿插思想政治內容。可以利用智慧教學模式具有的互動特點,借助智慧教學的各種互動形式,通過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或討論等方式,適時、恰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內容,并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從而達到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讓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

四、實施課程思政的專業課程評價體系

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動實施落實課程思政教育,善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專業倫理。在教學評價上,要將“立德樹人”這個根本目標置于教學工作的首位,圍繞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目標,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成長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檢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及其對學生的影響力,更好地促進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實施。

(一)積極探索和改革課程評價方法。課程思政評價應該圍繞教育教學內容展開,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和科學性。就評價主體而言,課程思政教育實際上是以專業課程教師為主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為輔助,需要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密切合作。因此,評價主體應該包含學生、專業課程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在實施評價時,任課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表現,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對專業價值的認知、職業操守、創新能力等進行客觀和綜合評價。(二)以育人為核心的評價制度。“課程思政”需要著力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政能力,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應將評價的重點放在“立德樹人”的最終任務上。可采取師生雙向打分制度,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模式中,了解學生對教師授課方式的認可程度和學生思想意識過程中價值觀踐行趨向。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并細化了實施準則,強化教師課程思想教育,嚴格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通過評價結果促使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五、結語

積極挖掘《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蘊涵的思政教育資源,在教學中實現智慧教學模式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從而讓課程充滿生機和靈性,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風化雨,促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讓學生在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得到思想和人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宏彬.高等學校如何實施課程思政[N].中國教育報,2019-4-16(11)

[2]賴志欣,王鑫,肖艷萍.基于智慧教學平臺的新型混合式教學現狀及趨勢研究[J].軟件導刊,2018,9

[3]融合創新打造課程思政“金課”[EB/OL].

[4]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7-20

[5]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EB/OL].

[6]蘇珊.A.安布羅斯等.聰明教學7原理—給予學習科學的教學策略[M].龐維國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