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時間:2022-05-30 05:31:00

導語:學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我校的區級課題——小學“雙主”課堂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即:創設情景,主動發現、主動發展,旨在牢固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能動參與過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溝通、主動運用、主動完善的能力,變學生的被動發展為主動發展,教師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設條件,推動學生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遷移,在實踐探索中形成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進而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操作結構及要素:

1、操作結構:

教師活動

引發主動

激發主動

形成主動

創設情景

提供活動

訓練鞏固

學生活動

主動參與

主動發現

主動發展

學生認知

再現舊知

領悟學法

遷移拓展

2、此策略的幾個要素:

①核心:人人參與,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②此策略的目標:讓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創新意識。

↗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疑↘

發現→規律→運動規律→發展→舉一反三→創新

↘矛盾→解決矛盾↗↘發現新矛盾↗

③此策略的三層次:

在教師的引導下↘

同伴互相啟發下→發現、發展

自我學習中獨立↗

④此策略的“三個三”:

注重三點: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

注意三基: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

著力三概念:①主動性概念: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主動。

②最優化概念:在相對時空條件下,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③服務性概念:教師為學生主動發展創造條件,教師的教會適應并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指導思想:

1、確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加強基礎,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基:

中小學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正如顧明遠教授所言“創新意識的產生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扎實的基礎知識;二是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小學的任務是給學生打基礎的,這種基礎不僅是指掌握基礎知識,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養。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小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基礎,特別是小學中低年級,應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及“三基”(基礎知識、技能和思維方法)。

我校處于人口導入區,每學年都有大量的新生轉入,現在有三分天下之勢,學生來源廣,基礎參差不齊,生活習慣各異,學習習慣有很大的差異,給教育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不加強基礎,學生很難在發展性學習得到有效進步,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效益事倍功半。

2、確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的思想,引發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是動力:

教師要為學生的主動發展創始良好的時間、空間和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原動力。注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運用創設情景等各種手段,在學習中激發、維持、發展興趣。其次,創設良好的課題氛圍。教師要營造民主寬松的課題氛圍和設計新穎有效,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來引發向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引導學生的合作意識,保證主動學習的有序、有效。

3、確立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的思想,激發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是關鍵:

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活動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地尋找答案的欲望,產生成功的體驗。

4、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開發主動,主動發展和創新是目標: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也是構建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不是教師的“給予”,而是主動“獲取”,解決問題、矛盾和運用規律等一系列指向教學目標的探索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又會產生新的疑問,新的矛盾,又進入新的探索與實踐,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三、實施策略:

1、啟導激趣。

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階段,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例采用游戲、直觀演示、圖片、音樂等手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如上《黃山奇石》伊始,教師請學生交流上網收集到有關黃山的美麗風光,在栩栩如生的畫面中,在繪聲繪色的介紹中,全班學生激起了學習的熱情。

2、引疑探究。

“學貴有疑”。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質疑、鼓勵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學習中有疑,說明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就要抓住這個契機,把問題歸類整理,引導學生探究。例教學《掃山路的老人》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整體閱讀課文以后,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這位掃山路的老人生活得到到底苦不苦?一語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苦,有的認為不苦。于是老師靈機一動,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自己閱讀課文尋找依據來駁斥對方。一場激烈而精彩的辯論會就此展開。在辯論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辯論中,學生讀懂了課文,理解了掃山路的老人以苦為樂,熱愛生活,熱愛本職工作的可貴品質。在辯論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思維得到發展。

3、練習運用。

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形式多樣有層次的練習題。通過重點項目的訓練,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學到的知識,促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例在一節英語課上,教師在教完一些表示顏色的詞語后,為了讓學生熟讀單詞,教師采用多種練讀的方法,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些顏色繪畫一幅彩虹圖編兒歌,。學生們在小組中愉快合作,編出了許多有趣的兒歌。如:Lookattherainbow.Therainbow,therainbow,therainbow.Lookattherainbowinthesky.Red,orange,yellow,greenandblue.……教師有層次地設計練習,不僅鞏固了所學的英語單詞,還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4、引伸拓展。

課堂教學要講究探索的開放性,打破局限性,讓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探索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的能力,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延伸開拓階段,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課外自覺進行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讀書、讀報、視聽或寫的實踐活動,數學和英語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生活中去,并加強檢查落實。例在學完《再寄小讀者》后教師引導學生課外去讀冰心的作品,并學寫一封信。例在學完三角性的底和高后,教師要求學生去測量生活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學生興趣很高,不僅鞏固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測量。

5、合作學習。

葉瀾教授指出,教育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各種各樣,但其本質必須有雙邊、雙向乃至多向的溝通。師生群體是共同活動體,重視課堂教學活動中多邊多重、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學策略。合作小組的成員組合應按照學生的學習程度搭配,使各類學生都能投入討論,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也是學生的合作伙伴,要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討論。對好的見解及時表揚肯定,重點難點適時點撥,拓展思維,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使討論交流更扎實,有質量。當然,合作小組的成員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學習情況,有時是同桌互幫式的活動;有時是四人一組的研討式活動;有時可以自由組合。

6、分層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學生能主動發現,主動發展,我們運用了分層教學的策略。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有所發現、發展。

(2)同伴的互相啟發下,能有所發現、發展。

(3)在自我學習思考中,有所發現、發展。

同時,我們看到所教的幾十個學生都有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在統一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個別指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布置作業中也可以體現出分層策略的要求。還是舉《掃山路的老人》為例,老師在結課時,布置了不同層次的作業。A、觀察生活中平凡的人寫一篇文章。B、寫一寫學文后的心得體會。C、展開合理的想象,寫老人冒雨掃山路的情景。分層作業,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揮。

7、現代媒體。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的恩惠,發揮現代化教學技術設備的作用,是優化課堂教學,創設讓學生主動學習環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走向現代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學《外灘新貌》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把舊時代的外灘、90年代的外灘和新世紀的外灘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激起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感到無比自豪。學完課文內容以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利用一些圖片和資料,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續編課文,把新世紀外灘的美麗風景線傾瀉于筆端,再交流評議,學生學得扎實,又有味道。在教學三角形的底和高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態的折三角形高的過程,請學生觀察折紙過程,想想高與三角形的底邊具有怎樣的關系。因為演示清晰直觀,學生不久便發現了規律,再通過用三角形作學具折高,很快掌握了三角形高的特征。

8、師生民主。

教師要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的學習環境。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探索與創造之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師生共同探討。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親密的合作關系,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合作,讓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

四、實施過程:

1、課題與實踐結合,走科研與教學一體化道路:

首先課題的提出是針對了我校的教師實際和課堂現實,目的是改革我校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高任課教師的業務能力為目標。因此,要求教師、教研組有子課題參與研究,提高教科研的實效性。

如:中高年級語文的“自主讀書,主動發展”研究,數學的“問題情景”教學研究,低年級語文的“自主發展——點撥啟導式”教學實踐。

2、點面結合,確保課題研究過程的有效性: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由課題小組成員先行上嘗試課、樣板課,大家研討,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初步的理論。教研組上課題探討課、了解子課題研究狀況與進展。全體教師上自報課,共同探討、整體提高。

3、與師資隊伍建設結合,使課題研究促進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

①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如新基礎教育理論的學習,更新觀念。

②增加培訓,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如去年利用教育局為學生配備電腦之際,開設了多媒體課件培訓課,為期半年,使許多教師能制作一般的課件運用于課堂教學。今年3月,又對全體教師進行全面的信息技術培訓。

③修改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實施正確的導向,使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有目標:

結合教育教學的新理論及新基礎教育理念,修改我校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讓任課教師充分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再予以試行,這樣使教師也有一種學習、提高的過程,更有利于自覺地貫徹于課堂教學之中。

五、初步成效:

我校“雙主“課堂教學策略歷時僅半年,已取得一些成績:教師的教學理念切實得到更新,新型的民主的課堂師生關系得到初步確立。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成為一個主動學習的探求者,他們在主動發現、主動發展的內在體驗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實踐證明,成功地運用“雙主”課堂教學策略上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達到課堂上人人都能有效學習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逐步鍛煉和提高。

本課題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取得的成效,學校結合新基礎教育理念,準備把“雙主”課堂教學策略推廣為“雙主”發展策略,學生、班級、教職工要主動發現自身的優點、特長及發展方向,并不斷的發展,走向成功。教職工以此初步形成有個性特點的“新三年”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