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鄉村工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3:35:00

導語:新型鄉村工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鄉村工業研究論文

從1970年“興辦社隊企業”起,農村工業的發展已經經歷了35年的風雨歷程。在改革發展的新時期,伴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伴隨著農民工返鄉創業潮,新型鄉村工業應運而生。

一、新型鄉村工業的概念和特征

新型鄉村工業是市場經濟大潮催生的、以農民工返鄉創業為主體、立足于鄉村區域發展的以工業為主的非農產業。新型鄉村工業的經濟體是工業,主要有加工工業、采掘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及商貿服務業等,表現為鄉村居民職業構成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鄉村社會總產值中非農產業產值比重相對較高;座落區域在農村,具有本土化特點,在鄉村地區興辦,就地吸收、轉化農業勞動力,或成為完全脫離土地的“永久”工人,或成為亦工亦農的兼業型工人;所謂新型,是指它既不是傳統的落后的工業,也不是過去的鄉鎮企業,又不同于一般的民營經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

新型鄉村工業的內涵決定了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區位便捷,大都沿國道、省道發展,交通便利;二是投資主體多元,大多數是蘇浙滬等沿海發達地區轉移企業老板,還有本地在外務工返鄉創業人員;三是產品結構與農村資源密切關聯,一類是資源加工型,一類是勞動密集型,立足于農村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四是員工以農民為主,技術和管理崗位相當一部分是從外地打工返鄉就業的,普通崗位是當地農民;五是資金來源多渠道,一部分是沿海地區企業老板的支持,一部分是外出務工積蓄和親友資金拆借。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型鄉村工業不論在經營體制、運行機制,還是在企業產品、員工素質等方面,已經和現代的產業接軌,和現代的市場接軌,這一切決定了它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發展新型鄉村工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對以傳統農區為特征的宿州來說,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發展新型鄉村工業是轉變發展模式的重要方向。從國家發展戰略上看,以擴張城市大工業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挑戰,存在的弊端已經在沿海發達地區顯現,造成城鄉兩元結構越來越明顯,城鄉差別不斷拉大,急需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科學發展。而發展鄉村工業,切合宏觀發展模式轉變的方向,可以通過一手抓城市大工業,解決總量和實力問題,一手抓鄉村工業,解決就業和民生問題,避免單一發展模式帶來的弊端。

(二)發展新型鄉村工業是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升級轉移步伐加快,急需把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地轉移,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生產力要素嚴重缺失,急需承接轉移、注入活力。而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切合產業布局調整的趨勢,可以通過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帶動生產力要素向欠發達地區流動,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步伐。

(三)發展新型鄉村工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從農民增收情況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務農收入徘徊不前,外出打工收入增長空間已不大,農民收入停滯在一個極限上,目前急需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而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切合打破農民增收瓶頸的需要,通過以土地入股、到企業就業,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成為亦工亦農的兼業型農民,改善收入結構,提高收入水平。

(四)發展新型鄉村工業是解決農民就業的重要載體。發展鄉村工業,能夠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半勞動力如老人、婦女等得到開發和利用,他們就近就業,既能料理農活,又能照顧家庭老小,對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極有幫助,也減少了外出務工長期在外地和家之間的奔波辛勞,緩解了節日期間大量農民工返鄉給交通帶來的壓力。以埇橋區支河鄉為例,全鄉70多名返鄉農民工創辦80多家企業,解決了5000多名農民特別是許多老人、婦女的就業,在企業兼業的農民年工資性收入達到6000萬元。

因此,從現實看,發展新型鄉村工業是承接產業轉移、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從長遠看,發展鄉村工業是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發展、實現農村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三、我市大力發展新型鄉村工業的可行性

我市發展新型鄉村工業不僅重要,而且切實可行。

(一)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具備難得的外部機遇。發達地區由于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社會保障日益完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弱,產業轉移成為必然趨勢,而且呈現加速趨勢。這幾年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高峰時期,我們面臨承接轉移的重大機遇。

(二)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具備良好的自身條件。宿州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勞動力充沛,具備承接轉移的基礎條件;通過多年的勞務輸出,我們擁有上百萬的高素質產業工人,他們有強烈的創業沖動,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完全可以成為發展鄉村工業的主體;尤其要看到,我市鄉村工業具有“門檻低、收費低、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在承接轉移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三)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據統計,全市目前已有4000名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各類經濟實體近3000個,吸納剩余勞動力達5萬人,年創產值超過15億元。返鄉者利用在沿海地區學到的專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掌握的銷售渠道,創辦了大量的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農產品加工和服裝、鞋帽來料加工等,占返鄉創業的41%。

因此,我們要強化機遇意識,面對產業轉移的趨勢和浪潮,做好主動承接、積極承接的準備,只有早承接、快承接,才能多承接、接得上、接得好。

四、努力打造鄉村工業載體——新型鄉村工業試驗區

傳統鄉鎮企業村村冒煙、戶戶點火,后果使人現在仍心有余悸。發展鄉村工業如果采取傳統鄉鎮企業的做法,顯然不行,它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必須創新思路,實行區域集中;發展鄉村工業如果采取分散經營,很難形成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實行產業集聚;發展新型鄉村工業如果不給以特殊的扶持政策,很難發揮自身優勢,激發發展活力,必須進行政策上的突破和試驗。因此,最有效的途徑、最現實的辦法是,建設新型鄉村工業試驗區,打造鄉村工業的載體和品牌。

我市新型鄉村工業試驗區建設的基本路徑應該是:降低門檻,減少成本;招商推介,承接轉移;產業集聚,區域集中。即:選擇在交通便捷的鄉鎮村,通過土地置換、空心村整理等方式騰出工業用地,用于建設鄉村工業集聚區;采取土地租賃、入股分紅或轉性招拍掛等形式使用土地,降低工業用地門檻;由政府操作,通過財政支持、市場化運作,先期搞好試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以區位優越、土地成本低、勞動力廉價等為優勢,打造試驗區品牌,通過在沿海發達地區召開招商推介會,吸引轉移產業到試驗區落戶,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帶著資金、技術、項目返鄉創業。

通過建設新型鄉村工業試驗區要實現以下主要目標:1、解決農民務工、務農收入增長的瓶頸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發展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拓寬農民收入渠道,通過將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轉為工業用地實現增值來增加經營收入,通過在企業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不斷提高二、三產業收入的比重。2、引導農民參與工業化進程,分享工業化成果。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把自己的土地由農用地變為集體建設用地、工業用地,由務農轉為亦工亦農。3、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挖掘農村土地的使用效益;讓農村富裕勞動力就近轉移到工業上來成為產業工人;促進資金有效地回流農村,以城市的流動性過剩解決農村的流動性短缺。

當前,我們要深化思想認識,牢牢把握機遇,切實理清思路,迅速啟動新型鄉村工業試驗區建設,搭建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盡快把面臨的新機遇變為發展的新動力。